啟明創投周志峰:現在,我為什麼allin中國硬科技?

作為國內頂尖的投資機構,啟明創投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了790億+,其投資的80多家企業成為獨角獸企業,投資代表案例:小米、美團、嗶哩嗶哩、知乎、石頭科技、優必選、文遠知行、甘李藥業、泰格醫藥、再鼎醫藥等。
周志峰是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行業內最活躍的前沿科技投資人,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領域,他投資了10餘個AI大模型企業,數量居中國之首。
2025年1月18日,周志峰來到混沌創新大課現場,分享《一個科技投資人的心力探索》。在他的投資哲學中,既有精準的市場判斷,也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認知是理念的彰顯,理念是認知的航標”,唯有理念在先,才能穿越各種不確定性,找準自己的“啟明星”。
以下是內容精華:
授課老師:周志峰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混沌學園校友

作為啟明創投的一員,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中國的創投行業雖然歷史不長,只有二十多年,但我們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確實是很幸運。我們經歷了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生物醫藥、硬科技的多次大浪潮。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透過投資支援並陪伴了許多偉大企業的成長,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滋養和成長。
過去十年,行業給我最多的印記是“前沿科技投資人”。我確實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近兩三年,大家都知道,最火熱的科技趨勢就是AI大模型。我投資了十多個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智慧駕駛模型以及機器人的具身智慧模型,我在這些領域的投資數量可能是全國甚至全亞洲最多的。可以說,我的投資經歷是all in科技和all in AI。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每當談到今天的創投行業,我總會想到《雙城記》那句經典的開篇:“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這段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24年創業和投資行業的狀態。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覺得非常榮幸,因為我們在有生之年,特別是在壯年時,迎來了人類歷史上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科技浪潮人工智慧在過去幾年突飛猛進,到2024年,AI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大模型預訓練,如果儘量去簡單的描述,它是一個暴力美學,透過強大的算力對全世界網際網路公開的的資料進行訓練,最終生成了類似人類大腦的能力。當你向大模型提問或與它互動時,它龐大的神經網路會去理解並直接生成回答。這個過程很像人類的“系統一”思維模式,它是快速、直覺的模式,但會出現不夠準確、不夠完善的情況。去年9月OpenAI釋出的o1模型代表了AI的最新突破,在AI中加入了“系統二”的思維——也就是人的慢思考和深度推理。這正是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中所要解決的挑戰。
現在有些系統二的效果非常明顯。這是2024年10月的測試結果。以前,所有大模型在人類智商測試中的成績差不多在七八十分,90分以下基本被認為不太好用,顯得比較笨。因為人類的平均智商在90分到110分之間,大約85%的人處於這個區間。但即便如此,這些大模型也確實展現出了不少智慧。
而o1模型在推出不久就達到了120分,也就是說它的智慧水平已經高於大部分人類。這僅僅是基於o1架構推出的第一個試驗性模型。
我非常堅定地認為,未來幾年人工智慧確實可以在非常多領域與任務上超越人類智慧,真正融入到千行百業。
不僅如此,去年我們還見證了許多令人振奮的科技突破,包括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我最近與特斯拉以及產業內的許多人交流過,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部署3000臺Optimus擎天柱機器人,真正將人形機器人帶入實際場景,幫助人類完成各項任務。
除此之外,我投資的全球第一個上市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在今年,我們將看到他們的機器人應用於生產製造、物流等環節,輔助人工勞動,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智慧駕駛領域,也發生了顯著進展。大家都熟悉的,完全無人駕駛的計程車(Robotaxi),已經開始進入實際應用。這些車輛上不再需要安全員,完全由AI進行駕駛。
在2024年12月最後一週,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的Robotaxi接單量已經達到了每週20萬單,在舊金山的接單量已超過了全球最大的網約車平臺Uber。這標誌著一個重大的分水嶺,也讓我們看到,未來幾年內,路上的車輛很可能不再是由人類駕駛,而是完全由AI駕駛。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正在迎接史無前例的科技大浪潮。
然而,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過去一年,各種媒體都在形容我們創投圈的生態,困難重重。
首先是募資難,很多基金自身都無法募到資金,那怎麼去投資、去支援創新者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尤其是美元基金,大家都說美元基金已死。確實,2024年美元基金的募資總額回到了十幾年前,這意味著十多年的努力幾乎都白費了。而人民幣基金的募資總額回到了六年前的水平。目前,市場上投向創投機構的資金,主要還是來自國資,85%都是國資。
其次,不僅募資難,退出更難。由於政策原因,企業IPO的機會在減少。去年,行業內發生了令每個人都非常痛心的事情。很多機構開始對創始人發起回購訴訟,要求創始人用個人資產償還投資款,不論公司經營好壞,都強行要求退出。我覺得這是非常讓人悲傷的行為。
舉個例子,我投資的一家企業,這家公司打破了一個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的細分市場,做得非常出色。到2024年,它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甚至超過了國內第二名到第十名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這家原本準備去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卻因為政策變化而看不到上市機會。
於是,某些股東對創始人提起訴訟,要求在兩年內還錢,若公司無力償還,要求創始人個人承擔。聽到這個訊息時,我非常痛心,因為這位創始人已經為夢想付出了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才將公司發展成全球領先的企業。而如今,他可能面臨要賣房還款,甚至將公司低價賣掉,自己的夢想就此終結。這樣的結果對他和這個企業公平嗎?
還有,很多人說如今的投資人都躺平了,確實,我看到有些同行是這樣的。所以,去年我一方面內心很激動,另一方面充滿了對這個行業的深深不解:這個行業到底怎麼了?我們該如何前行?

我的 calling:助力中國科技創新
在我剛剛完成的年度員工述職中,我給所有投資團隊做一對一的review(評審)時,自作主張加了一個問題:當初你努力進入投資行業時,你內心的calling(使命)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問我的同事,實際上更是問我自己。
有的同事說,自己之所以選擇進入投資行業,是因為沒有哪個行業像創投行業一樣,能夠不斷地學習新東西。你需要了解不同領域的公司,每天都能接觸到新鮮的事物,特別有趣。
有的同事說,我一生最喜歡的事是去識別人才。在創投領域,你可以判斷一個人,看他如何成長,而你自己也能從中學習。
還有人說,我最享受的是陪伴。創新者是社會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群人。透過做投資,有幸和他們在一起,迎接困難、迎接高光時刻,這就是最棒的。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calling那我的calling是什麼呢?
十年前,我在矽谷一家歷史悠久的頂級風險投資基金工作。它投資了谷歌、亞馬遜等很多改變人類科技程序的偉大企業。
我看到美國的創投對整個國家創新的巨大影響力。我查了一些資料,每年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中,有一半在發展初期受益於風險投資。風險投資雖然在美國只有4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美國股票市場,其支援的企業約佔美國股票市場市值的77%,佔授予專利總數的81%,佔美國企業全部研發支出的92%。
這顯示了風險投資對於國家創新的重要支援。
我當時對中國科技的發展充滿信心,尤其有一點: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群體。每年,中國有470萬人從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我記得在拜訪某中東國家的一位資訊產業部部長時,他曾告訴我,他們國家(包括移民在內)的STEM人才不超過5萬,這還不到中國一家科技大廠工程師的人數。
我們不僅擁有如此龐大的人才基礎,還有創業家精神。
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的書,畢業十幾年後,大多數留美工作的人已經成為美國的精英,選擇在大企業中做穩定的工作。
然而,與此同時,我也發現,許多在中國的同學都很能“折騰”,渴望自己做新產品、開闢新事業,成為老闆,這就是中國人血液中天生的創業家精神。正是這些因素給了我做中國科技投資的巨大信心。
所以,十年前,當我離開矽谷回到中國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我希望透過投資的方式加入到中國科技發展的浪潮中,盡我所能為中國的科技突破貢獻綿薄之力,哪怕只添一塊小磚頭、一塊小瓦片。這就是十年前我堅定回國發展的初心。

科技投資人的X 軸和Y 軸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這十年來的收穫和經歷。
  • X 軸:認知
首先,在工作中,我不斷積累認知。我總結出關於投資的最大認知,就是“預判趨勢,提前佈局”。如果要簡化一下,可以叫做“快半步”的投資方法論。
先說前四個字:預判趨勢。
如何預判趨勢呢?我其實是個重度的歷史愛好者,尤其是科技史。只要有相關書籍,我都會去讀。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非常貼切地表達了我的感受:“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 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
從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波科技浪潮都各不相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不同,但它們的底層發展規律是相似的。
最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技術突破點。技術突破點之前,可能是20年甚至50年的探索,進行各種方向的分散性嘗試。這時,企業家和投資人並不是主導,主要是大學裡的前沿實驗室和國家的研究機構在進行相關探索。某一天,技術會突然迎來一個突破性進展,用混沌的話來說,某個關鍵要素髮生了十倍速變化。這就是技術突破點的標誌。
第二,市場引爆點。技術突破點出現之後的2年到4年,通常會出現市場引爆點。市場引爆點往往是一個群體現象,當技術迎來初步落地嘗試階段,某個產品或應用的推出,能讓全社會,甚至是行業外的人也能感受到這個技術對社會、對人類發展的巨大價值。瞭解了這個發展規律,我們就可以提前預判趨勢的變化。
那如何佈局呢?投資圈有句話:最卓越的投資,通常是非共識的投資。最偉大的企業,在成立初期,往往都是非共識的。
舉一個電子消費領域的例子。我在混沌學習時,一個好朋友是安克創新的聯合創始人。在安克創業之初,中國的3C產品大多以小米為榜樣,追求極致價效比,搶佔國內市場份額。但安克充分利用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和工程能力,設計的產品以全球市場為目標。通過出海,安克賺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錢。
如何在科技領域做非共識的投資呢?這並不容易,因為科技領域有很多客觀的評判標準。比如,AI模型到底是否更智慧?都能客觀量化。
所以在科技領域的非共識,實際上是在市場共識形成之前,就提前進行佈局。這就是我堅持的投資原則:預判趨勢後,在大浪潮被所有人認識到之前,就進行佈局。所以,佈局應當發生在技術突破點之後、市場引爆點之前。
舉個例子,AI1.0時代的深度學習。當時,在矽谷,我見證了2012年斯坦福團隊的AlexNet帶來的技術突破,讓視覺識別的準確度,從過去每年提升不到1%,一夜之間超過了人類視覺識別的準確度。
那一刻,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倍速的變化。之後,我們開始佈局,投資了後來成為中國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中國最好的語音識別公司雲知聲,全球最早一批探索人形機器人的優必選,他們202312月在港交所上市,我們還投資了中國第一個做L4級別無人駕駛的文遠知行,他們2024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首家全自動無人駕駛的上市公司。
其實,真正的市場引爆點出現在2016年3月16日。那一天,電視直播了AlphaGo與人類圍棋聖手李世石的對決,並最終取得了4:1的勝利。圍棋被認為是人類最複雜的遊戲,李世石的失敗意味著人類最後的“遮羞布”被揭掉。AlphaGo戰勝李世石,引爆了近年來AI的浪潮。但我們是在這之前完成了很多的AI投資佈局。
近兩年AI2.0大模型浪潮席捲而來。2022年11月30日,OpenAI釋出了ChatGPT,那時起“大模型”這個概念開始深入人心,ChatGPT 在40天內獲得了1億全球使用者。對比之前,電話獲得全球1億使用者用了75年,手機用了16年,網際網路用了7年,但ChatGPT只用了在不到40天。
其實,我們在2021年年底就已經完成了對中國第一個商業化大模型企業——智譜AI的投資。那時,幾乎沒人聽過大模型這個詞,但我們憑藉這個認知方法論,去尋找技術突破,並發現這樣的公司。
之後,我們還投了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周伯文教授創立的的行業垂直大模型企業銜遠科技,以及螞蟻金服原首席AI科學家漆遠博士主導的可信大模型公司INF無限光年。後來,我們又投資了階躍星辰,以及多模態模型公司生數科技等等。所有這些投資,都是透過同樣的認知方法論去指導的。
在創投領域,一直以來最大的心魔——羊群效應與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大家看到有市場機會就會擔心錯過,看到某個平臺有流量就覺得應該加入,看到一個行業大家都在投資就一定要參與。其實,很多昏招都是被這種FOMO驅動的。所以,我認為,只有當你擁有了自己的認知框架,才能抵禦這種心魔。
  • Y軸:理念
“預判趨勢,提前佈局”聽起來可能風險有些大,因為我們要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那麼,當市場沒有共識時,你能看到機會並敢於佈局,這背後如何建立信心?我認為,這要回到我的初心——理念。
如果只有方法和技巧,沒有理念,你的認知再清晰也沒有用,一定要理念為先。
當初,我之所以選擇做科技投資人,就是因為我想用投資的方式推動中國科技創新,這是我心中一直秉持的理念。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理念,我才能不斷最佳化和踐行這八個字:“預判趨勢,提前佈局”。

如果沒有這個理念,即使我得出了這樣的認知框架,實際投資過程中也難以果斷出手。

我把我的認知和理念比作X軸和Y軸。
X軸代表的是認知——“預判趨勢,提前佈局”,它像一張航海圖,提醒你哪裡有暗礁,哪裡有洋流,幫助你規避航行風險、選擇準確的航路。

而Y軸,則代表理念,它像一顆啟明星,指引著你前進。

認知是理念的彰顯,理念是認知的航標。

最後,我想說,其實內心的calling不一定要多麼崇高,承載多麼宏大的抱負,只要它由心而生,能夠滋養你的成長,那它就是一個好的、真實的calling。
我特別喜歡“connect the dots”(把生命中不同的點連成線)這句話,人生就是在不斷地連線這些點。
但這些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的,有時你需要安靜下來,真正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才能發現這些訊號,才能找到內心的使命和召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