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費提振專項行動方案落地,30項任務全面部署
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涵蓋住房、養老、托育等領域,支援剛需購房、最佳化公積金政策,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
短評:政策力度大,但消費復甦的實際進度仍需觀察,房地產“軟著陸”能否實現仍是未知數。
2. 315晚會曝光借貸平臺亂象,金融監管趨嚴
央視315晚會曝光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違規操作,多地監管部門連夜查處並暫停涉事企業運營,推動網際網路金融規範化發展。
短評:金融監管趨嚴是好事,但如何平衡創新與合規仍是長期挑戰。
3. 國企改革深化,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進入實質性階段
國務院國資委強調國企“做強做優做大”,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進入實質性階段,提升國有資本效率,增強金融行業競爭力。
短評:券商整合加速,但業務摩擦和短期業績波動風險不容忽視。
4. 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全球市場波動加劇
美國通脹資料超預期,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外部流動性收緊壓力加大。
短評: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增加,黃金和高股息資產或成避險首選。
5. 新能源與數字經濟政策加碼,綠色低碳轉型加速
財政部擴容可再生能源資金,支援光伏、儲能技術突破,七地獲批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短評:新能源和數字經濟是未來增長引擎,但技術落地和商業化仍需時間。
6. 房地產“好房子”建設標準出臺,行業向品質化轉型
多地明確“好房子”建設標準,杭州要求住宅層高不低於3米,深圳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引導行業向品質化轉型。
短評:品質化轉型是趨勢,但房企利潤空間仍受銷售回款制約。
7. 金融領域“黑灰產”專項整治啟動,淨化市場環境
公安部聯合金融監管總局開展為期6個月的金融違法犯罪打擊行動,嚴查股市謠言,淨化金融市場環境。
短評:打擊“黑灰產”是必要之舉,但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仍是關鍵。
8. 低空經濟產業化程序提速,無人機首飛成功
國內首款1噸級無人運輸機首飛,預計2026年投入物流、救援領域,推動高階裝備製造升級。
短評:無人機產業鏈迎主題機會,但技術商業化進度仍需警惕。
9. 生育補貼與托育政策落地,釋放銀髮消費潛力
多地明確育兒補貼細則,支援普惠托育機構發展,緩解人口結構壓力,培育母嬰、養老等民生消費市場。
短評:政策利好嬰童產業鏈,但短期業績兌現仍需時間驗證。
10. 自貿試驗區外資吸引力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
2024年22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82.5億美元,佔比全國24.3%,金融、數字貿易等領域開放深化。
短評:自貿試驗區成外資“磁石”,但國際經貿摩擦仍是潛在風險。
11. 英偉達GTC大會開幕,AI算力領域迎來新機遇
英偉達年度GTC大會開幕,預計將釋出新一代晶片,推動量子計算技術發展,加速相關產業鏈升級。
短評:AI算力領域風頭正勁,但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
12. 華為申請“MATEROBOT”商標,機器人領域佈局深化
華為申請註冊“MATEROBOT”商標,涵蓋多種機器人相關產品,顯示其在機器人領域的佈局進一步深化。
短評:華為機器人佈局加速,但市場競爭激烈,技術壁壘仍是挑戰。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