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主“松哥打虎”和“賞金獵人灰燼”釋出影片,質疑良品鋪子藕粉、酸辣粉產品配料表造假。簡單地說,舉報內容是,“桂香堅果藕粉”不該有木薯成分,但檢出了木薯成分。而另一款產品“酸辣粉”應該有紅薯成分,但未檢出“紅薯成分”。

影片立刻引發了消費者的強烈關注。
這兩款產品是良品鋪子分別委託安徽與河南廠家生產的。隨後,安徽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證明了不該有的木薯成分“未檢出”。河南省食品和鹽業檢驗技術研究院,證明了該有的紅薯成分“檢出”。根據這個結論,武漢東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通告,舉報人反映的問題不成立。
通報之後,良品鋪子釋出澄清公告,指2名舉報人散佈謠言,嚴重破壞了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任,引發社會恐慌,影響極為惡劣,將對2人提起訴訟。而打假人“松哥打虎”態度強硬,表示不認可官方通報,說自己手裡還有幾百個樣品可以送檢。
不過,他的強硬禁不起推敲。正如他自己也承認的,他之前的檢測報告,不具有CMA及CNS認證資質,證據效力並不強。而政府監管部門委託的機構,都是具有CMA及CNS認證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作為職業的打假人,對法律法規都很清楚,面對大公司,操作本應該更專業,卻留著很大漏洞,不去找權威機構檢測。
更關鍵的是,打假人雖然表示不認可結果,但卻沒有進一步行動。沒有提出行政複議或訴訟,也沒有把自己手中的樣品繼續送檢。只是仍然不斷髮布相關短影片片段,推高自己的曝光度。然後,在短影片平臺上,向粉絲售賣一款“比肩茅子”售價69.9元每瓶的白酒,廣告語和其他博主也一樣。一個商業模式似乎完成了自己的閉環。隨後,或者是因為與人設差異太大,打假人隨後自己關閉了影片號。

職業打假人已存在多年。最初,它有利於遏制商家的造假、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不過,在另一方面,它也會為了獲益侵犯經營者權益。傳統的職業打假人的獲利模式是明顯的,即以舉報要挾經營者,提出不合理的賠償請求,甚至逾越紅線,構成敲詐勒索。
比如,近年來,餐飲店“超範圍經營”冷盤的新聞,頻登各大平臺熱搜,其實這正是職業打假人“敲詐勒索”的重災區。先點一份拍黃瓜,然後索要幾千元。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有2.4萬名職業索賠人發起73萬件索賠投訴,其中以食品為由的惡意投訴超過22萬件。
在短影片時代,職業打假人群體迅速膨脹。
在抖音、貼吧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不少人分享“打假日入過千、月入過萬”的經歷,吸引人“拜師”,價格在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根據媒體報道,某職業打假人有150餘名徒弟,學費是2000元一位,每個月有5萬元到10萬元的收入。

拜師後,這些“師父”會拉群分享打假案例、打假思路,會教人薅羊毛、“吃貨”(僅退款)。師傅也會線上指導打假,師傅群裡給出疑似假貨的商品連結,群裡師徒一起分析這個產品能不能打,要不要下單。甚至,不但打商家的假,還能幫商家打擊抖音、淘寶和拼多多的同行。
職業打假人迅速膨脹,是因為短影片時代,他們有了新的“商業模式”,利益比傳統模式更大,而且,更隱蔽。
短影片時代,職業打假人的新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透過舉報、製造恐慌、形成熱點事件,獲得流量和粉絲,然後再透過粉絲去變現。另一種更加隱秘的獲利模式則是,捏造事實,形成輿情,打擊商譽,成為商業競爭中打擊對手的一種手段。越隱秘的模式,商業利益的鏈條越隱秘,打假人就會顯得越正義。
近期另一樁類似良品鋪子被舉報的事,就是百雀羚遭遇舉報。舉報人在去年就開始向上海市藥監局、北京市藥監局頻繁進行舉報,稱百雀羚生產的化妝品新增停用原料。2024年北京行政終審判決書最終認定百雀羚不存在該問題。舉報人又在上海對該問題重複舉報,並利用上海市藥監局《舉報答覆書》暗示百雀羚違規。隨後,“百雀羚化妝品涉嫌新增停用原料基本屬實”衝上微博熱搜第一。
但實際上,根據藥監部門相關人士的解釋:舉報內容基本屬實不等於百雀羚違法行為屬實。上海市藥監局經過調查後表示,百雀羚不存在違規行為。百雀羚也做出了更詳細的解釋。簡單地說,有一種原料,以前是可以用的,新規之後,就變為停用了。

不過,事情雖然弄清楚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看新聞,跟完整個過程,那麼,很多人就會留下一個印象:百雀羚裡面有停用物質,百雀羚的商譽就受到嚴重損害。
企業經營講究商譽,良好的輿論也是一種營商環境,當前,職業打假人攪渾輿情,對企業的侵害,對營商環境的破壞都是明顯的。
對此相關部門已經行動起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市場監管部門最佳化營商環境重點舉措(2024年版)》就明確表示,要從嚴審查那些涉嫌利用投訴舉報牟取不正當利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目前,河北保定、湖南嶽陽、江蘇邳州、湖北黃石、河南漯河等地方都發文,要對惡意打假進行整治。
對平臺而言,平臺要落實主體責任,主動作為,與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及時提供官方的權威資訊。同時,加大對造謠和惡意舉報、抹黑企業形象的賬號的懲治力度,抑制職業打假人炒作、營銷舉報企業的資訊,進而切斷“舉報-網紅-帶貨”這一利益鏈條。不為違法的行為添上利益之油。
作為網民,對職業打假其灰色和黑化的一面,必須有清晰的認識,不能無腦地一味叫好。中國民間對俠客一直有浪漫化的想象,但真實江湖中的俠客往往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人性總是灰暗的,不受約束的逐利一定會黑化。

最近,社會上議論得較多的“遠洋捕撈”現象,一些小地方的公安,都會為了“集體的利益”“縣裡發工資”而違法去扣押企業家。公安還有明確的各種規則約束,那麼,缺乏約束的民間打假人,為了更加明確的個人利益,灰色和黑色部分一定會更多。所以,網民看到一些舉報資訊的時候,要多留個心眼,不要一味轉發叫好,不要讓自己的善心被惡意利用。


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