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夫婦買房噩夢:看到鄰居割肉$23萬賤賣後,痛苦求助!網友卻吵成一團!

眾所周知,2022年是多倫多房市的頂峰,對有些人而言,這也是噩夢開始的時候。
圖源:listing.ca
據Listing.ca的資料圖顯示,在2022年2月23日,Condo均價近72萬加元,Condo聯排均價近83萬加元,Freehold聯排均價近128萬加元,獨立屋均價近138萬加元。
圖源:listing.ca
那麼, 在那個時候衝動買房的人後悔了麼?Reddit論壇上有一對夫婦發帖自曝:“愚蠢買房!剛買就後悔了!我們現在考慮賤賣這套Condo聯排,哪怕鄰居剛剛血虧23萬脫手!
圖源:Reddit
以下是這位網友的痛苦自述:
“我們夫婦(男37歲,女35歲)在2022年2月愚蠢地在密西沙加買下了人生第一套房——一間接近百萬加元的聯排公寓(condo townhouse),每月要交$500管理費,貸款還是浮動利率。可以說,從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後悔了,每一天都後悔。這房子甚至不大(三房兩衛半),說實話,我也不喜歡。
“唯一的優點是地段很好,在Hurontario和Eglinton的交界,LRT輕軌將來如果建完,會非常方便。這個地段確實是核心區域。我們的家庭總收入超過$200,000(不低),也正因如此,我們過去兩年才撐過了連番加息。但考慮到當前經濟形勢,我們始終活在‘萬一失業的恐懼中。
Hurontario和Eglinton交界的周邊 圖源:Google Map
“我們現在還有可能不虧太多就脫手嗎?還是該做好打持久戰、被困在這房子裡十幾年的準備?就在上週,對街的一間類似聯排賣出了比我們當時買入價低$23萬的價格——這就是我寫這篇帖子時情緒如此低落的原因。
“我們當初買房時是‘丁克雙職工夫妻,完全沒打算要孩子……結果三年過去,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孩子了。所以現在我開始考慮更大的空間(比起現在那巴掌大的小露臺,我們更需要個後院),還有更寬敞的兒童臥室、更好的學區等等。
圖源:51記者拍攝
最後,這對夫婦問道:“我們是不是要為當初的錯誤買單很久很久?有沒有什麼建議或傳遞些正能量?只要別嘲笑我們就好——因為我們自己已經夠責備自己了,謝謝。
對此,網友們給出的建議有些兩極分化,有人支援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認為三室的condo聯排足夠一家三口居住,也有人支援加大投資,認為此時換房子價效比高。這兩種觀點都有不少網友支援。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觀點(不換房子):
“如果你有三間臥室和一個孩子,為什麼還要升級呢?三間臥室對於更大的家庭來說已經足夠了。說實話,孩子根本不需要大臥室和院子。
我在郊區長大,住的是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帶書房、地下室和一個大院子。孩子三四歲以後,我們幾乎沒在院子裡玩過,直到他們長大,想去露臺上坐坐。兩個孩子甚至可以共用一間帶雙層床的小臥室——完全沒問題。空間非常大。
相信我,等孩子13歲及以上,住在輕軌附近會很棒,他們可以在那裡出行,並且稍微獨立一些。
說實話,如果你擔心現在的房子會讓他們一方或雙方失業,那為什麼要升級,讓自己陷入更困難的境地,住更貴的房子呢?
好好享受你擁有的一切吧!節儉度日,攢夠六個月的房貸和基本生活費(作為緊急備用金),萬一你們其中一人或兩人失業,還能好好享受生活。如果已經擁有很多,卻還想跟別人攀比、貪圖更多,那絕對是一場必輸的賭博。”
這於這種求穩的建議,這對夫婦似乎比較願意接受並回複道:我很感激你分享的想法——考慮到我們現在已經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我需要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們擁有的一切,不應該再去擔心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並儘可能地為未來做好準備!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觀點(換房子):
“房價下跌意味著您現有房屋與理想房屋之間的價格差距縮小。虧本出售固然令人心痛,但實際上,現在換房比房價持續上漲時更划算。”
雖然這條評論文字不多,但是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爭論。
反對者認為:“這對夫婦現在擔心失業,而且他們有一個帶小花園的三居室,且只有一個孩子。他們究竟為什麼要升級呢?
另一位反對者補充說:“此外,還必須考慮他們在該房產上的負資產情況(即房屋價值低於抵押貸款餘額)。他們不僅需要彌補差額,還需要支付下一處房產的DP和過戶費用。這隻適用於損失不大的情況。
就連這對夫婦自己都對此建議表示懷疑:損失太高了。我不太確定這是正確的做法!
然而支持者分析道:“上面的評論者說的是,市場低迷時升級房產比市場上漲時更好。不要只關注損失。
這位網友列舉了兩個場景來說明這個觀點:
“場景 1:你以100萬加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套聯排,當時一套獨立屋的價格是150萬加元。整個市場下跌了20%。你的聯排別墅現在價值80萬加元(虧損20萬加元),但獨立屋的價值是120萬加元。
你花了100萬加元,以80萬加元的價格賣出,然後以120萬加元的價格買入,最終買入一套獨立屋,總價140萬加元。
場景 2:你等待市場反彈。然後你以100萬加元的價格賣出你的獨立屋,最終收支平衡,但獨立屋現在的價值是150萬加元。
你花了100萬加元,以100萬加元的價格賣出,然後以150萬加元的價格買入,最終買入一套獨立屋,總價150萬加元。”
第二種觀點遭到質疑和反駁
對此,有一位網友對可操作性提出了質疑:
我同意你的觀點,但如果你的抵押貸款餘額超過了售價,那麼虧本出售房屋在財務上又該如何操作呢?這不像負資產的情況,你可以把債務轉入下一筆車貸。還是隻有當你的資產淨值足夠彌補損失時才有效?
說白了就是,對於這對生活拮据的夫婦來說,換購大房還得準備一筆高昂的首付。
下面有網友總結道:“這就是需要注意的,也是為什麼現金為王。在上面的例子中,你顯然更願意以140萬加元而不是150萬加元的價格買房。但是,零首付買一套140萬加元的房子和以20萬加元首付買一套150萬加元的房子是不同的。”
還有一位反對者以這對夫婦的實際情況,進一步說明了理由:
“我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從技術上講,熊市期間你可以以更低的總成本升級到更大更好的房子。但這實際上意味著樓主不得不揹負更多債務,同時還要擔心失業。他不是花140萬加元買一套150萬加元的房子,他只是買了一套現值120萬加元的房產,並承擔了20萬加元的損失。
如果他繼續持有現在的房子,生活只是有點拮据,如果房價再次上漲,他確實可能會錯過一些投資機會。但如果他賣掉房子,然後利用槓桿來彌補損失,萬一情況惡化,他可能會破產。
進一步假設一下,如果有人貸款買了一輛賓士GLC,由於某種原因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經濟崩潰,那麼以折扣價升級到蘭博基尼未必是個明智的決定。當然,價格可能會再次上漲,但記住,要想比別人跑得快,那得先確保自己能跑完全程。”
對此,各位精通房市的華人網友怎麼看呢?
更多本地新鮮事,
就在加國無憂影片號!
參考閱讀:
https://www.reddit.com/r/TorontoRealEstate/comments/1lnnh05/messed_up_first_time_buying_big_time/
-END-
若你喜歡這篇推文,
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推薦]哦~!
[評論留言]也是很歡迎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