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頑皮小海 本文來源:公眾號“引光小站”
回憶起我的小學時光,那是一段沒有水杯、沒有桶裝礦泉水的日子。學校裡沒有關於喝水的便利設施,我也沒有一點在學校喝水的記憶。
每天放學,回到家書包一扔什麼都不幹,先把奶奶準備好的一大缸涼白開灌完,然後才瘋跑出去玩。沒人叫我喝水,但是從來都會自己喝,不是因為聽話,而是因為我真渴。
反觀如今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與我那時截然不同。每天送孩子上學,校門口最常聽到的便是家長們苦口婆心的叮囑:“別忘喝水!”
有一回,一位家長忘給孩子帶水杯,那緊張焦慮的模樣,彷彿丟了高考准考證。他千叮萬囑孩子在門口等候,騎起電動車就衝進滾滾人潮中,頗有種亂軍之中也要把阿斗給救出來的決絕。
我當時就想,這真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嗎?一天不喝水孩子能咋地?
現在的娃確實喝水更多,飲水習慣看似也更科學,可這背後的代價大家想過沒有。
因為沒能“及時”喝水(我並不知道到底什麼叫及時),他們承受了更多的嘮叨與責罵,從小到大,更是幾乎從未真正體會過 “渴” 的真正滋味。
喝水,已經從一種自發的生理需求,演變成了一項被反覆催促的被動任務,甚至不少孩子已經對此有極大的抗拒和排斥了。

按理說,沒有人會不喜歡喝水,因為不喝會死啊,這已經是固化在幾億年基因裡、硬到不能再硬的剛需吧。可就算如此,一旦過度干預,連喝水這樣的生理剛需孩子都會心生牴觸。
學習,並非人人天生熱愛,其中充滿了挑戰與艱辛。如果我們像強迫孩子喝水一樣,過度 “餵養” 學習,結果又會如何?如此一想,很多人厭學就真的特別容易理解了。
幾乎必然的結局是,在日復一日的填鴨式摧殘下,就算是本來適合學習的苗子,也會逐漸對此失去熱情,變得麻木、厭煩甚至抗拒。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悖論:為了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像填鴨一樣,不管孩子是否願意,不管他們是否 “飢餓”,只要有機會就拼命灌輸。孩子不配合?那就哄、騙、訓、揍,就像一定要讓孩子喝完水一樣,不達目的不罷休。
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做的代價是,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天然渴望。別說學習,就算是打遊戲,都難逃此厄運。有家長做的那個實驗,把遊戲當作訓練任務,要求孩子每天必須玩滿 8 小時,還得完成設定目標,否則就加練。結果,原本興致勃勃的孩子,不到一週就對遊戲深惡痛絕,甚至寧願去寫作業了。

如今,不少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精確到分鐘的課程表填滿,看似早早贏在了起跑線上。然而,長期這樣不分晝夜地高強度學習,很多孩子到了初高中,即便知識儲備豐富、成績優異,眼神里卻沒了光彩,對學習再無半分熱情。初高中叛逆厭學、大學頹廢躺平,甚至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屢見不鮮。
對比之下,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的我,還算是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我現在時常會琢磨自己不厭學的原因。
有一種記憶令我現在都印象深刻。每到寒暑假,在盡情玩耍幾十天后,我總會慢慢感覺真的玩累了,真的沒啥新東西想玩了,真的感覺想換種生活方式了,我稱之為叫做“縱慾之後的空虛感”。
這種感覺,讓我對開學幾乎沒什麼排斥,反而很快就能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去,而且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積極主動投入其中。因為玩得太空虛,學習讓我重新感到充實而有意義。

可現在的孩子,被各種學習任務和課外輔導塞得滿滿當當,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再去感受這種 “飢餓感”,因此我猜他們從未體會到過學習特有的“驅散空虛”的作用。
畢竟,你得先有機會空虛,才能體會到驅散空虛是什麼感覺。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機會空虛了,我怕再難體會到學習的這層價值。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引光小站”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