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不住!微創軟體關門了,微軟在中國何去何從?

微軟外包公司一夜關門,IT外包服務商難以生存?
微創軟體關門了。
4月7日,一份關於“微創軟體團隊”將終止運營的郵件在朋友圈瘋傳。該郵件內容稱:由於地緣政治及國際業務環境的變化,微軟將調整其全球戰略佈局,並將於2025年4月8日起正式停止在中國區的運營。這一決定意味著我們微軟專案團隊的相關工作也將同步終止。
微創軟體成立於2002年4月,這家有23年曆史的企業是微軟與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的公司。也是微軟在華投資的第一家合資公司。天眼查顯示,有上海國資背景的上海聯和投資和微軟各自持有微創22.32%的股份。而公司的董事長就是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駿。幾天前,唐駿還出席了微創內部的員工集體活動,微創的公司網站至今還能正常開啟,顯見這一業務關停事件事發突然。
微創董事長唐駿
由於微創的釋出了“停止運營”的訊息,引發了微軟是否還在中國市場繼續業務的猜測。很快微軟中國的一位高管向媒體表示,“微軟停止中國區運營”訊息不實,網傳的郵件由微創軟體發出,微軟中國並不受影響。多名微軟中國在北京、蘇州公司的員工也表示,沒有收到裁員的訊息。
微軟和微創一字之差,現狀卻天差地別。
有微創軟體無錫員工告訴媒體,早上9點多就收到公司全員郵件。上面說,除了上述郵件提到的“微軟專案團隊”,其他業務線也都被砍了,無錫分公司直接原地解散。
作為一家資深的IT外包服務公司,微創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宣佈停止運營?微創倒閉的背後,是否真的如郵件上所說“因為地緣政治和國際業務環境的變化”?
員工排隊等賠償,微創突然“死亡”?
微創軟體在業內俗稱為微軟的外包公司,主要業務是各類軟體外包服務、技術服務。定位為企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商。涉及的業務涵蓋高科技、網際網路、金融、保險、製造、汽車、能源、公共事業等多個行業。
據悉,被裁撤團隊主要涉及Office軟體售後服務、Windows系統技術支援等傳統外包業務。微創的其他客戶專案如金融、汽車不受影響,且微軟中國核心業務Azure雲服務、Office銷售等仍正常運轉。
在郵件釋出以後,多個社交媒體都顯示,微創的各個業務線員工都在排隊等HR約談賠償事宜,有員工在網上坦言,大部分團隊已經吃了散夥飯,其餘人簽完離職賠償協議的收拾東西走人。
公司解散、大裁員的訊息,也得到了微創軟體上海總部多名不同業務線員工的證實。微創軟體的員工表示,整個中國公司的員工總數在2000人以上,執行的賠償標準為N+1,當天簽字的額外給2000元。
也有微創軟體員工表示,裁員訊號早在半個月前就有跡可循,半個月前,不少員工手頭的部分工作開始被要求移交給微軟印度分公司的同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微創軟體的業務終止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既有微軟在複雜國際環境下的戰略收縮,也暴露出傳統IT外包服務商在技術變革與行業競爭中的結構性困境。那麼微創的業務關停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具體原因呢?
微創軟體作為微軟在華合資公司,成立以來始終以承接微軟外包業務為主,包括Office技術支援、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等。這種“寄生式”合作模式導致其核心收入高度依賴微軟。這就造成了一旦微軟的全球戰略發生調整,微創的生存基礎便被動搖,外包團隊自然無法逃脫被裁的命運。
微軟近年來加速全球業務整合,2024年宣佈關閉中國所有實體零售店、AI實驗室,併為部分員工提供海外遷移選項。今年初,微軟關閉了位於上海張江的物聯網與人工智慧內部實驗室。截至去年6月,這家AI實驗室支援了在上海浦東還擁有近100家企業的258個專案。
此次雖然沒有涉及微軟在華業務,但是關停微創中國區業務。其實也是微軟“收縮非核心市場、聚焦高利潤業務”的戰略延續。
夢碎大模型,從技術滯後到“大而不專”
2024年5月,微創高調發布了AI大模型平臺WISE。微創還在釋出會上表示這一軟體基於企業端市場的深厚積累及海量資料,並利用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自主開發的新的AI大模型應用平臺。然而,這一轉型來得顯然太過緩慢。行業現實是,早在10年前,阿里、華為等本土企業已在雲計算、AI等領域佈局完整生態,這些頭部企業不僅自己有完善的技術團隊,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C端產品的資料積累,技術研發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化效應。而微創軟體這麼多年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外包服務商,手裡既沒有產品,更沒機會建立生態鏈,成立不到一年的大模型平臺即使有應用場景,要變現也需要更多時間。
根據微創官網的介紹,除微軟外,微創的業務端也覆蓋了金融、汽車、能源等行業,前微創技術員工在網上發文表示,微創最近幾年合作的一些所謂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案例多為中小型專案,這些專案不僅缺乏對頭部企業的深度繫結,所獲得的收益也不可能對沖微軟總體專案的萎縮。正是微軟這種“大而不專”的客戶結構削弱了抗風險能力。
還有一個大背景是,國內近年來的IT服務行業結構性調整,全球IT服務市場正從傳統外包向雲原生、AI 驅動的智慧化服務轉型。相關資料顯示,2025年中國第三方雲管理服務市場規模預計達37.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40.6%。微創的傳統外包模式顯然很難抓住這部分紅利,同時也更難滿足客戶資料治理等新需求。
目前國內IT服務市場呈現兩極分化的格局:一方面,華為、阿里雲等頭部企業透過“雲+AI+行業解決方案”搶佔市場份額。近年來,不少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國企都和頭部華為、阿里進行了合作,微創在除了微軟以外的大客戶端佔比很低。另一方面,小型初創公司以低成本的靈活服務吸引客戶。微創作為“中間層”企業,其實處境一直比較尷尬,既無規模優勢與巨頭抗衡,又缺乏差異化競爭力留住客戶,如今落得關停的結果多少也是市場的選擇。
最後,合規成本也是微創發展遇到的一大難題。2024年12月,國內先後開始實施《資料安全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都要求IT服務企業建立嚴格的合規體系。微創作為一家和微軟合資的公司,需同時滿足中美兩國的資料監管要求,合規成本顯著增加。比如,其跨境資料傳輸需透過安全評估,可能限制業務靈活性。軟體許可費用也會隨之提高,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微創的最後一根稻草。
微創倒了,微軟怎麼樣了?
4月7日,全球股市迎來巨大震盪,上證指數一度失守3100點。A股市場遭遇千股跌停。受美國加徵關稅資訊影響,微軟在美股也接連大跌,今天盤前跌超4%,目前市值2.7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企業IT投資趨於謹慎。微軟裝置業務在中國市場營收持續下滑,加速了其業務整合。這種宏觀經濟環境下,依賴單一客戶的外包服務商首當其衝。
近年來,海外科技企業在華業務大幅收縮已經不是新鮮事。去年底,IBM在中國區域大幅裁員1000人並撤離了部分業務,包括美光、惠普、高通、微軟、IBM等在內的多家全球科技頭部企業,已陸續縮減或撤離在中國的業務。
此次微創的業務關停,雖然僅為微軟外包公司的舉動,但可以看到郵件中提及的“地緣政治及國際業務環境的變化”,對跨國業務的影響比較大。去年6月,微軟總裁史密夫出席美國眾議院聽證會談及微軟在中國業務的詳細情況時曾透露,微軟在中國的營收約佔其總收入的1.5%,並正減少該公司在中國的工程業務。
當下,包括Windows作業系統在內的微軟產品在中國市場雖然還有一定份額,其中的傳統軟體授權業務如Office、Windows佔其營收不足15%。但在中美貿易衝突之下,微軟在華正常運營將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各類軟體的國產化。
參考資料
1、微軟外包公司大裁員,多地工區原地解散,經濟觀察報
2、唐駿任董事長的微創被曝關停中國區業務,員工補償N+1,三言科技
3、微軟“斷供”華大基因辦公軟體,否認停止在華運營,觀察者網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雷電科技艦”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