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北京中考改革,家長的認知參差,大過孩子的能力差距

新中考落地首年,是喜是憂?
來源丨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Linda
北京中考出分了,今年也是北京新中考落地的第一年。其實從體育開考,外灘君就一直聽到“中考比高考難”的聲音。
一方面,北京中考的計分的考試科目從10門調整為6門,總成績由670分調整為510
原本計分的“小四門”(歷史、地理、化學、生物)改為等級考察;
道德與法治科目筆試首次實行開卷考試;
體育與健康等科目增加了日常表現的綜合素質評價……
這讓不少家長和孩子繃緊了弦,要計分科目上錙銖必較。外灘君就刷到,有孩子在羽毛球專案上因失誤丟了2分,急得當場哇哇大哭。
另一方面,考試內容也變得更加靈活,刷題過關的思路不行了。孩子們的感受也天差地別,有的覺得考題簡單,有的覺得題目都無從下手。
最典型的莫過於道法,開卷考在課本里根本找不到現成答案,需要透過整合、靈活運用教材觀點去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而沒人想在這80分上丟分,以至於道法輔導都成了“剛需”。
那麼,今年身處一線的家長對新中考落地有什麼感受?這一系列轉變,家長和孩子們能適應嗎?對升學和往後的學習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外灘君訪談了在北京某重點高中任教,孩子剛剛參加完中考的肖英,請她以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身份,聊聊中考改革那些事兒。
孩子的課業減少,但考題也靈活了,
刷題真的不行了
和網路上的焦慮氛圍不同,提起中考改革,肖英的最大感觸竟然是“孩子變輕鬆了!”
中考取消“小四門”後,課時變少,很多學校的生物、地理等科目從每週三節課變成了兩節課;作業也大幅減少,讓孩子的課餘時間多了。而且,評級考試要比計分考試帶來的壓力少很多。只要課堂跟上老師認真學習,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拿到合格
一下子少了將近一半功課,孩子再也不用每天覆習到半夜,從身體到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在旁人眼裡,小肖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可以排在重點中學的前三分之一。他幾乎沒有因為考試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刻意去弱化一些科目的學習,連化學和歷史成績也很突出,以至於有時候會和媽媽開玩笑,認為小四門不計分數有些“虧”了。
不過,計分科目因此“濃縮”到6門,也有家長對“一分一操場”的擔憂不減反增。
從客觀情況來說,語數外的分值權重提高,更受重視了。但,今年中考改革的重點在考核同學們的基礎知識、邏輯推理、辯證能力和創新思維等等。換句話說,“背多分”或“刷題海”的老辦法不行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越來越重要。
其實從家長圈的交流中,外灘君看到不少家長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平時刷題遇不上中考出的這麼綜合並靈活的題。我家閨女語文作文平時準備的一篇沒用,現臨場發揮。”
“我們數學老師也是一再叮囑不需要去外面的培訓班,孩子背會後就不肯耐心聽學校老師講推理過程和方法了,壓根就沒學到點子上。”
“英語說積累閱讀,關鍵是要讀得懂。挺多孩子找不到答題邏輯關係,或者讀完記不住關鍵點。”
改革以後,計分的科目並未單純增加課時,而是有更多的結構最佳化、場景拓展和教學方式的調整。
比如,語文課上增加了精讀課、寫作指導課,和“語文+歷史”這樣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不再做知識的堆砌,而是要透過訓練,提高同學們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和情境運用能力。
而像數學、物理這樣考核邏輯和思維深度的學科,因為增加了很多創新題型和考法,難度大大飆升了。如小肖這樣比較擅長數學的學生,也不得不每週都花上幾個小時補一次網課來做提高。
還有一些家長擔心,中考內容和形式大調整,會導致學生優劣勢反轉,成績起伏大。
就肖英和大部分家長的反饋來說,他們孩子班上同學的成績排名浮動微乎其微。
有人將之解讀為“殘酷”,孩子們似乎少了“翻身”的機會,特別是中考不像高考那樣有大量復讀的機會。
但是肖英有另外一種解讀,初中還在打基礎,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習習慣。考試科目的最佳化降低了學習的負擔,只要學習習慣不差,保持成績穩定並不難。就今年中考生來說,大部分都是初一正常學習,初二、初三才開始慢慢地過渡到新的中考模式。
除了文化課,體育與健康也會計入中考成績。2025年入學的初中生,小學六年級的體育分數就開始做成績累積。而小肖這屆學生,從初二才開始慢慢做成績累積,到中考前一共有兩次考核。這一科目的加入,對於肖英來說是非常大的驚喜。
小肖原本特別不喜歡運動,沿著操場的200米跑道來上一圈都要喘一會。但是為了“應付”考試,他不得不勤加練習。在奔跑的過程中,他慢慢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快樂,不但中考時可以體測中達標,到現在也一直保持了運動的習慣,即便跑到3000米也比較輕鬆了。
在小肖身上,我們可以窺斑見豹地看到中考改革給孩子們學習生活帶來的客觀變化,他們課業減輕、透過“被迫”的鍛鍊變得比以前更健康。如果不是因為中考帶來的升學壓力,哪位家長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這些正向的改變呢?
難以緩解的“升學”焦慮背後,
靈魂發問:中考後孩子能去哪兒
今年,北京中考改革把“校額到校”的比例提高到50%,即全市優質普通高中不低於50%的招生計劃分配至所有初中,包括民辦校。
此外,除了統一招生和校額到校(市級統籌)還有登記入學、貫通、直升、簽約、特長生、藝術班、國際班、宏志班、外交部子女、定向招生、特殊實驗班等十餘種升學路徑。
這樣看起來,中考好像也沒有那麼值得擔心吧?
家長的憂慮來自好幾方面,也讓人窺見“中考比高考難”這一說法的緣由。
其一,錄取率。今年,北京中考人數達到11.05萬,比去年多出約1000人,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在8.5萬左右,比去年多約3000人。錄取率雖然比較高,但畢竟不是100%。
其二,優質高中的競爭仍然在加劇,而且北京各區之間、各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巨大差距,仍然客觀存在。
如,比較頂尖的人大附中、北京四中,錄取率只有5%-6%,部份重點班型的錄取率只有4%左右。而十一中學、北京二中這樣的區重點,錄取率雖然在7%-25%,但要求考生的區排名在前3%
肖英在重點高中,學校本來有對教職工子女的定向招生政策,但小肖很爭氣,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考進媽媽工作的學校。肖英雖然很支援孩子這樣做,也對他有信心,但還是跟著焦慮了大半年。
其三,中考的升學路徑雖多,但選擇適合的路線,並全力打好配合,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家長們對不同路線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比如,這些年越來越火的“1+3”專案,透過考核的學生初二結束後就可以直接進入相應的高中,連續完成“1年初中+3年高中”的課程。2024年,參與的市級招生學校6所,區級招生學校有76所,達到了82所,而且熱度還在不斷上升。
有家長把它看作中考前的一次額外機會,也有家長覺得這變相把中考的壓力提前到了初二。外灘君曾在《北京這條越來越火的升學通道,能為孩子“定”未來嗎?》中,報道過走“1+3”這條路的經歷,不少成功上岸的學生,都會提前很久做準備,並對一些科目做針對性強化。
因為不希望額外增加孩子的負擔,所以,肖英最終選擇只讓孩子參加中考統考。至於國際路線,肖英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對於肖英一家來說,因為經濟的原因,兩位家長在第一時間就否決了讓孩子過早走國際路線的想法。而是想在孩子上了大學以後,再考慮“2+2”等更靈活的留學方式。
再說這兩年同樣火熱的貫通路線。外灘君已經報道過上海的情況,北京也有同樣的熱潮。
網上有條高讚的帖子,說非常感謝父母當年為自己選了中本貫通路線。
這位同學天生比較隨性,對學習興趣不大,不想把自己逼得太緊。他雖然比較頑皮,但是因為走了貫通路線,在最貪玩的年紀一直被老師看著,也沒走太多彎路。畢業後留在三甲醫院做護士,工資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沒有住房的壓力,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但家長的擔憂也不是沒有。
從資料上來看,貫通路線的招生規模近些年來不增反減,今年北京中本貫通(3+4)專案只有4所中職和4所高校參加,一共9個專業方向。貫通路線(含中本、高本)最新的招生計劃是1035人,比2023年少了一半還多。
方向上增加了更多“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高階製造相關專業,減少了教育類和旅遊等文科類專業。
所謂“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好的一面是,更加契合當下的產業發展和職場需求,但如果孩子就是不擅長這些理工科,那也未必是適合的路了。
另外一個現實是,也不是所有家長都能立刻接受孩子走貫通路線。上一個好高中,還是更加主流和樸素的願望。
所以,家長面對中考,有“一步踏錯,滿盤皆輸”的巨大壓力也確實無可非議。但理性地說,多元化的升學路線,本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選擇更加適合的路線。
而肖英的經驗之談是,家長們要儘可能地瞭解到這十幾種路徑,從中選擇最適合孩子的一兩種,重點關注,打有準備的仗,才能更好地從容面對。
減下去的負擔,還要“補”回來?
今年,北京中考改革完成了首年落地執行。但這場改革帶來的後續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
今年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取消小四門的計分制度。
有家長認為,取消小四門,唯獨提升了物理權重。在數學考試中,試題的難易梯度又被刻意拉大,使高分段學生的優勢明顯提升,這妥妥把理科作為了主導。對於不擅長理科的孩子來說,壓力很大。
不過,計分考試同樣取消了生物、化學兩科,這些科目的基礎不紮實,同樣會影響後續學習。更早之前,外灘君就看到有人說“北京中考不考化學以後,高中學理科的門檻更高了。”
高中的化學老師們,確實很早就有感知。
早在2021年,北京中考就開始採取新的計分模式,地理、歷史兩科中取高分;生物、化學兩科中取高分。
其他三科還好,在初一、初二有統考,但是化學在初三才開課,學習的時間掐指算算也不過就是幾個月。個別學校的老師在計分調整後上課也沒以前認真了,導致一些孩子被迫“戰略放棄”了這一科。
還有孩子說,自己初三隻能擠時間學化學,感覺老師也不如以前那麼用心,自己的化學全靠課外班。每天一邊焦慮能不能考上重高,一邊焦慮高中選科選什麼。字裡行間的無助,看得人很心疼。
甚至連肖英所在的重點高中都不能倖免。學校招收的都是分數很高的學生,儘管他們不至於像網上說的那樣元素週期表都背不全,但教化學的老師還是比以前吃力多了。面對中考改革後的新學生,他們還是挺擔憂的。
今年,一些銜接初高中的暑期班比以往更火爆。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暑假期間學習過渡一下很有必要。這其中也包括肖英。
小肖對小四門的科目興趣都很大,不偏科,成績好。為什麼也需要去銜接班補習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高中的學科數量和難度都有明顯提升。如果沒有提前做準備,孩子在高一開學後忽然面對成倍的學習壓力,負擔太大。
第二,高中有入學考試,成績會作為分班和選課的依據,不得不重視起來
家長們的心思往往是很樸素的。
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同,目標和需求也不一樣,但大多數父母並不是希望他們捲到什麼程度。而是像肖英說的那樣:“至少不要掉隊,咱們得跟得上!”
取消小四門,漸漸摒棄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機制,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或加強健康與體育的權重,讓孩子更多地運動和強健身體……這些對孩子有益的事情,家長當然是看得見的。同時,中考改革也帶來了不確定性,讓陪讀的家長們又增加了幾分焦慮和不安。
其實,這次讓外灘君特別感動的還是家長、孩子們之前的相互打氣。
有海淀的孩子發帖說,中考完每天都在內耗,覺得自己犯了很多低階錯誤,對不起自己三年的付出。評論區裡很多小作文,看得人心裡暖暖的。
“努力過就不後悔。中考是我們經歷的一場考試罷了,不必為他傷神。條條大路通羅馬,難道我們就找不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嗎?”
“那些寫滿的練習冊和卷子,都是實打實的努力,它們沒有白費,只是這次考試沒能完全展現出來。中考的確重要,但它們不會定義我們的全部。”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今年46,經歷了自己同學們起起伏伏,高開低走,一直不走都有,過往種種只是未來的談資。真正重要的不是一次考試,而是保持好奇和學習的習慣,體驗沒有經歷過的未知,年輕就是資本。”
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且放寬心,讓孩子們多一些時間去成長。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