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的一個姑娘,被鄉村小流氓偷窺洗澡,這個小流氓還偷了姑娘的衣服,脅迫姑娘回家,並強迫其生孩子做飯。
姑娘和父母家人骨肉分離,天庭警方出面解救該女子,但該小流氓依然萬般阻撓、窮追不捨,而村民似乎也站在小流氓一邊。
這就是國產浪漫愛情故事—-七夕。
請問一下董永:
~~考慮過其它人的感受嗎?
~~織女自己是什麼想法?
~~織女家人是什麼想法?
~~織女有自己的選擇嗎?
一個鄉村小流氓的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犯罪故事,卻成了一個族群口口相傳的美好愛情。
這是為什麼呢?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處於最底層。所以,在整個七夕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中,從來沒有提到織女有什麼想法。事實上,人們並不關心織女有什麼想法。
很明顯,織女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從心理學,可以剖析傳統社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隱含剝削鏈條。剝削鏈頂端的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剝削鏈底端的是被迫沉默的織女。
在這個金字塔式權力秩序的設計中,也給了女性出路。但並非讓女性改變被壓迫的困境,而是讓女性承認壓迫的合理性,最後“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透過壓迫其它更弱的女性獲得心理的平衡。
把這個精神剝削鏈條反過來看,又是一種隱含的精神效忠鏈條。女人效忠男人,男人效忠權力,官員效忠君主。
1793年馬戛爾尼英國使團出訪大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價值觀。雙方之所以在跪拜禮上爭執不下,因為馬戛爾尼只跪上帝不跪皇帝的做法,會危及整個的皇權秩序。
過了二百多年,人們才慢慢建立自由和權利的基本觀念:我不想被奴役,也不想奴役他人。
後記
荒唐的七夕故事,經不起細想。
但對愛情的嚮往,是人類尋找意義的永恆話題。談愛情的詩句很多,但我偏好古人的直率有力,他們用詞雖然不象唐宋那麼精細考究,但更顯出真誠和勇敢的力量。
分享二篇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