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階段,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同一性”概念,就指出了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的成長挑戰,是怎樣處理好內在自我與外部社會的衝突,逐漸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感。
如果青少年在這一階段無法發展統一的自我認識,比較容易出現的危機是角色混亂,叛逆,或生活無目的,渾渾噩噩。而克服了這一成長挑戰,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對社會和團體的歸屬感,對未來進行積極的規劃和準備。

/NYT/
此外,現實世界複雜多變,區域性戰爭不停發生,極端主義思想與娛樂至上言論充斥著網路社交平臺……在這樣持續變化的社會里,青少年該如何自處?如何建立起對複雜問題的分析能力?又如何避免內在和外在的衝突,導致混亂呢?
其中一個方式,是引導他們理性看待與自我、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的眼光審視不同的觀點,不人云亦人,基於高質量的論據和經得起推敲的觀點做出判斷和決策。
C計劃為在讀七年級的孩子開設線上直播思辨閱讀課和思辨說理課(L7),從寒假到春季,閱讀6本經典書,包含20個課時,主題涉及處理親子關係、青春期學業困惑、理性溝通、自我認知、性別平等、動物保護等。透過思辨交流,從自我、他人和社會三個角度,探討青春期的學業困惑與自我探索,人際交往及親子關係;透過拆解複雜的議題,學習高質量論證說理的技巧。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分析複雜問題,做出複雜判斷的能力。


學期一(寒假)思辨閱讀課
說到跟外界的關係,離不開親子話題。

這本書看似另類的標題,卻是一個提醒和反思:父親對兒子專斷,變成放縱兒子,屢屢碰壁,和兒子發生巨大的衝突。馬林生最後找到和兒子的相處之道了嗎?這是每個家長最後都會面臨的問題。
青少年們面臨的其中一個矛盾,就是自我價值和學業壓力的衝突。在逐漸增大的學業壓力下,怎樣更好地幫助自我發展?怎樣避免因為壓力而引發的精神內耗?
《在輪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儘管出版於100多年前,但當中描寫的情節和引發的思考持續至今。主人公漢斯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被大家視為神童。他被送入神學院學習,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拼命學習。面對外界的期待,由於用功過度神經衰弱,加上唯一理解自己的好友被開除,漢斯成績倒退,感到巨大的倦怠和壓抑……

在自我探索和發展階段,孩子們還會有諸多對他人和現實世界的困惑。怎樣處理跟同伴之間的關係?該選擇怎樣的人成為朋友?在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我們該有哪些追求和堅守?這些課題,也涉及到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確認。
《追逐金色的少年》是非常適合的討論素材。這本書曾獲得過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讀物獎和BBC“塑造世界的百大小說”之一。主人公是一個14歲的男孩,外表強悍,內心敏感的他對於人生充滿迷茫。父母雙亡的他跟自己的兩個哥哥生活在一起,他們跟其他一起生活在貧民區的兄弟們被稱為“油頭小子”,與上流社會的“公子哥”們勢不兩立。
在一次幫派的打鬥中,他跟好兄弟無意中傷害了一位“公子哥”,開啟了逃亡的生活……他們會經歷怎樣的變動?公子哥跟油頭小子兩派的恩怨將會如何發展?
透過故事的展開,讀者會逐漸走近這群“邊緣群體”,感受到他們展現出來的義氣和勇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幫派文化及導致他們被邊緣化的種種原因。而書中,逃亡的強尼不斷強調要追逐人生中的“金色”,也給了小讀者們勇氣:不管在何種境遇下,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NYT/
我們會跟孩子們一起討論:邊緣少年為何如此看重幫派情誼?人生中應該追逐的“金色”究竟是什麼?他們為何被推向主流群體之外?怎樣打破階層固化?從而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現實社會,思考自我價值和人生追求。
學期二(春季)思辨說理課
升入初中後,時間日益緊張,春季學期我們針對初中學員開設的思辨說理課,適當降低了閱讀量,增加小班互動辯論,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員的論證說理能力。
4、該不該允許中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
——科技觀:反思社交網路的現實影響
隨著網路的普及,社交媒體的使用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啟手機檢視微信/微博資訊已經是我們最常見的習慣之一。對於網路時代的青少年來說,接觸社交媒體似乎必不可少,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擔憂。
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滿足了青少年與他人進行聯結和自我表達的需求,跨越地理障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觀點和關係;但與此同時,對於自我管理能力與分辨能力還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社交媒體也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干擾睡眠,甚至可能會產生網路霸凌,被網路謠言等非理性言論所困擾。

曾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又名社交困境)就講述了社交媒體的成癮機制及對社會的塑造。我們將從這部紀錄片切入,跟孩子們一起探討:是否應該嚴格限制中小學生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該如何理性看待和使用社交媒體?
千萬不要跟固執己見的人爭論!——不管是社交網路,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確實,既然是“固執己見”,想要說服對方顯然沒那麼容易。爭論之下,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可能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不歡而散,甚至可能為自己招致懲罰。但是,閉嘴保持沉默真的是更好的方式嗎?
當自己的好友堅持某種自己不認同的觀點和做法,當父母固執己見,一定要讓自己選擇某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興趣班時,當自己和老師的觀點不同時,當工作中被要求執行自己並不認可的工作內容時,該怎麼做呢?
在人際交往中,到底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又避免破壞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將結合相關心理學研究,與孩子一共探討:面對固執己見的人,該爭論嗎?放棄爭論或據理力爭是不是明智的選擇?探討如何區分情況進行回應,思考與人理性交往的智慧。
全職媽媽,即為了照顧子女成長,經營家庭而辭去工作的女性群體。《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佔比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佔比已達到82%。
對於全職媽媽,人們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認為全職在家帶娃是一個好差事:可以相對靈活地安排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副業,陪伴家人的相處時間更多;有的人則認為,全職媽媽更多是無奈之舉:職場的壓力,社會的期待都讓女性不得不為家庭犧牲更多,而全職帶娃的價值和佔用的精力也被嚴重低估,媽媽們往往身心俱疲、缺少成就感。

與人進行比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態。與他人比較可以讓自己獲得進步的動力,但往往也是自我傷害和壓迫的來源。與同伴的相處中,該如何平衡這種心態?
在獲得了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的小說《孿生姐妹》中,就探討了這個話題。

海島上有一對孿生姐妹,妹妹很有音樂天賦、聲音甜美,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姐姐愛慕的船長,選擇了資助妹妹的學業;有好感的童年好友參軍迴歸後,卻向妹妹求了婚。書中細膩地描寫了姐姐對於妹妹難以剋制的嫉妒情緒和由此帶來的痛苦,讓人感同身受。
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也逐漸看到,相比妹妹,姐姐也有自己的優勢和獨特的能力,在船長的啟發、家人的支援之下,姐姐逐漸領悟了自己想要的目標,漸漸地勾畫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直到最後完成自我認同。
我們會結合這本書,和孩子們一起探討:嫉妒是一種糟糕的情緒嗎?總是忍不住與他人比較,該怎麼辦?如何接納自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獨特之處?

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曾經批准過兩次合法的象牙交易,但依然引發了盜獵的浪潮,象牙的非法貿易有增無減。問題出在哪裡?非虛構作品《象語者》一書中,著名的自然環保主義者勞倫斯·安東尼在南非擁有一片原始土地,他被要求接收一群愛惹麻煩的野生大象。跟隨著勞倫斯保護大象、與大象建立情感的過程,讀者也逐漸看到非洲盜獵問題的猖獗以及人們對待盜獵及野生動物製品的態度。
我們將從相關非虛構新聞報道中切入,結合《象語者》一書,帶孩子們一起探討:我們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貿易合法化嗎?野生動物保護背後,存在著哪些法治挑戰?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曾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侵略者形象。1931年日本佔領了中國北方,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簽字投降,14年間,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死於戰禍。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這段歷史,中日兩國的政府和民眾都有著很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很多中國人認為,相比德國總統的下跪致歉,日本至今為止沒有正式、明確表達過對於侵略中國的歉意。特別近年來對靖國神社的參拜,更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不應該延續仇恨,應該用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兩國關係。兩個國家的年輕人,或許都不一定了解歷史,或許也對彼此有很多不好的看法,但同時也在受到對方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我們將結合一些新聞報道、影視紀錄,跟孩子們一起探討:當代日本人是否應該為先輩的戰爭行為承擔責任?這段被侵略的歷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學習用建設性的視角看待歷史。


為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課?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為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