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的媽媽,愛上了霸道總裁

今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父母已經瘋狂地迷戀上了短劇。
短劇門檻低、易觀看,已成為人盡皆知的媒介形式。有資料預測,微短劇的市場規模,可能在今年首次超過電影票房,前者將突破500億,後者預計約470億。
然而,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為這個成績作出巨大貢獻的,是曾被認為在網際網路邊緣徘徊、不會為內容付費的中老年群體。
這半年裡,“中年霸總們”集體陷入熱戀,上演了一齣接一齣的“怦然心動五十歲”。隨著輿論四起、舞臺崩塌,短暫成為主角的他們又重新迴歸人群。
也或許,等待著下一次“登臺”的時機。

又一次,餘融被一陣喧鬧聲吵醒。看時間才早上五點,她忍著煩躁,把被子扯上來矇住頭。餘融知道,是爸爸在隔壁的衛生間裡看短劇。
今年6月,因為被公司裁員,餘融轉租掉外地的房子,搬回家裡。常年獨居的她預想過和父母同住的種種挑戰,但沒料到,如今最折磨人的,不是生活習慣的分歧,也不是被面對面催婚,而是“家裡太吵,腦子嗡嗡的。”
父母都已退休,大部分時間賦閒在家。餘融記得以前他們喜歡看網文、刷抖音。今年回家發現,兩個人都迷上了短劇,看劇漸漸佔據一天中絕大部分空閒時間。她觀察過,前幾天,爸爸在看一部贅婿短劇,“什麼復仇重生、血脈覺醒。”媽媽看的劇裡在講兒媳出軌,鬧得一家人雞飛狗跳。    
客廳裡,兩個人各佔一條沙發,各自抱著手機看劇,互不打擾。餘融通常也在刷手機。三個人不說話地坐著,達成了一種鬧騰中的寧靜。
短劇一幕
和餘融有相似體會的人正在越來越多。豎屏短劇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出圈,但這兩年裡,隨著大量從業者入局,風口變得擁擠,暴富神話也逐漸熄火。直到今年夏天,一批瞄準中老年觀眾的短劇上線,讓這個行業再次掀起了風暴。
當年輕人困惑著“這麼顛的劇到底誰在看”,轉頭髮現,父母已是閱劇無數的資深劇迷,甚至已經成為了短劇中的“主角”。
這些定位中老年觀眾的短劇不再迎合年輕人,而把鏡頭對準了中老年群體,講述“父母愛情”。但剝開這層外殼,會發現故事仍是那套經典模版,高冷帥氣多金的霸總,拯救了美麗善良的灰姑娘,霸總一見鍾情,姑娘感激仰慕,兩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中老年短劇的男女主演員,往往也不是“真正的中老年人”。透過肢體動作的設計、衣著打扮、燈光配合和扮老妝造,30歲左右的女演員,搖身變成快60歲、兒孫滿堂的阿姨。
同樣的橋段和劇情走向,被安排在中老年人熟悉的場合,情節也按照其人生經驗進行適配,相親、帶孫子、廣場舞、補拍婚紗,或者和兒女鬧矛盾,“代入感很強”。
短劇行業中逐漸開闢出了一條獨特的“中老年微短劇”賽道。行業興奮的同時,很多年輕人嗅出了一絲熟悉的味道,在社交平臺上發帖討論,“短劇開始精準狙擊父母了”,“完了,這次是衝我爸媽來的”。

餘融雖然討厭爸媽外放短劇,但始終覺得,兩代人各有各的生活,就像爸媽無法阻止自己想做的事,她也不該過多幹涉父母的興趣愛好。曾經,26歲的山西男生林洋也這樣想,直到事情開始有些“失控”。
林洋的父母已離異多年。媽媽一直在家當主婦,社交圈很窄。做家務之外的時間,她幾乎都拿著林洋閒置的iPad刷抖音。剛看到媽媽追短劇時,林洋沒什麼意見,“至少比那些亂七八糟的短影片好。”媽媽想充值付費短劇,林洋半年來陸陸續續給她轉了快2000元。
但林洋發現,媽媽漸漸開始對短劇“欲罷不能”。每天,她從起床開始看劇,直到晚上睡覺前,“一天能持續看10個小時,看十幾部”,“眼睛能空出來的時間幾乎都在看短劇”。有一次,因為邊炒菜邊把iPad擺在灶臺上看劇,媽媽還差點手肘一晃,把iPad撞進沸騰的油鍋。
讓觀看者上癮,本身也是短劇創作者的目標。短劇往往情節緊湊,每5秒一個爽點,每15秒一個爆點或轉折,每一集的劇情到關鍵處戛然而止,留下懸念。編劇行話稱這些設定為“埋鉤子”,觀眾上鉤後,很難輕易脫身。
勸阻過幾次無果,林洋非常焦灼。他專門檢視過iPad的螢幕使用時間,發現自己在家時,媽媽收斂了些,不在家時,又恢復了原樣。
還有一次,林洋跟媽媽打電話時,媽媽突然問他,和女朋友之間是否有矛盾。林洋後來得知,起因是媽媽最近在看的一部劇裡,男主重病,到處求醫問藥,最後發現是被女方家庭算計。媽媽告誡他“擦亮眼睛”,“在感情裡不能太心軟”。
林洋覺得莫名其妙。“你短劇看多了吧”,他在心裡想,沒對媽媽說出口。    

很多人瞧不上短劇的土味奇葩劇情,也有很多人已經靠此賺得盆滿缽滿。
在中老年微短劇賽道里,最出圈的爆款是今年8月,由短劇廠牌聽花島推出的《閃婚老伴是豪門》。聽花島曾憑《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等大爆劇持續掘金,晉升行業頭部。今年,團隊的“印鈔機”從這些給年輕人看的偶像劇變成了《閃婚老伴是豪門》。
《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劇情大致是,一位生活坎坷的58歲農村單身媽媽,無意中相親認識了某集團董事長並與其閃婚,收穫美滿家庭。總共69集,從第30集開始收費,單集約2元,一次性購買全集約40元。
劇集上線後,連續五日登頂熱度榜,抖音話題下播放量超21億次。聽花島曾透露,這部劇的充值金額在一週時間達到3000萬左右,剔除投流等成本,最終收入預計600多萬。“粗略計算,一分鐘創收約15萬。”
《閃婚老伴是豪門》驗證了市場潛力。在聽花島內部,中老年題材微短劇成為了一條獨立的產品線,在所有短劇中佔比將達到50%以上,“做老年人的‘迪士尼’,為老年人造夢。”

飾演《閃婚老伴是豪門》女主的是90後女演員鄔倩。劇集大爆後,她也接住了這一輪潑天的富貴。
鄔倩已經出道十餘年,在很多熱門國產劇裡露過臉,比如前幾年的《歡樂頌2》《漂亮的李慧珍》,還有近期《凡人歌》裡的沈麗萍,《柳舟記》的崔二嬸,《九重紫》的周嬤嬤,都是一些邊邊角角甚至沒有名字的角色。
出演《閃婚老伴是豪門》後,鄔倩從臉熟但不火的“萬年女配”成為短劇頂流,迎來事業第二春。她的個人賬號5天漲粉超過10萬,賬號名字後面也加上了自己在兩部閃婚短劇裡的角色名字,“袁香秀&石小秀”。

鄔倩抖音個人主頁

短劇付費市場的確在發生變化。一些敏銳的從業者發現,曾被認為沒有內容付費習慣的中年人,在今年春節後,接棒30歲上下的年輕人,成為了短劇的主要充值人群。
這個現象並不令行業感到意外。從消費意願上來說,年輕人的荷包在變癟,摳門和白嫖成為社會普遍心態,許多退休後的中老年人則有錢有閒,仍願意為一時的情緒價值買單。
而從能力上,年輕人瞭解平臺規則,懂得如何搜尋免費資源、盜版資源,中老年人卻不瞭解其中複雜的門道,更易聽從平臺指示直接付費。
更大的背景是,中國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接近11億人,其中40週歲以上的網民佔到了總人數的一半。在短劇市場中,這一年齡群也恰好佔比近五成。根據艾瑞諮詢的一則調研報告,40-59歲的微短劇使用者佔總使用者數的37.3%,60歲以上的佔12.1%。
在“中老年微短劇”這條賽道出現之前,中老年人群就已經是短劇市場的消費主力軍了。
而相比於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或許更加出人意料。大眾的想象中,“霸總”出圈似乎是女性觀眾大力追捧的結果,但《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劇本監製透露,這部劇的小程式投流付費使用者中,有六至七成都是男性,其中年齡在41-50歲以及50歲以上的中老年使用者佔比超過70%。    
霸總閃婚,抓住了全民的胃口。

社交平臺上,很多人曬出了自己父母的短劇充值記錄,少則幾千,多則過萬。餘融也曾看過爸爸在短劇小程式裡的付費賬單,單筆金額多是“9.9”“29.9”“59”,“頁面要下滑好幾次才能拉到底。”
餘融對短劇的定價很不解。家在二線城市,她平時買一張電影票的價格在30到40元,而爸媽在手機上看一部粗製濫造的短劇,偶爾會比她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還貴,“簡直暴利。”被裁員後待業至今的她,甚至也萌生過當短劇寫手的想法。
不過,就像其他藍海市場一樣,海浪攪動著慾望,很多人都在岸邊蠢蠢欲動,試圖用各種彎彎繞繞的方式打撈金幣。
有年輕人發現,花錢看短劇,有時候並不完全是使用者“主動為之”的結果。“明碼標價”的背後,設定了許多複雜的“玩法”。比如使用者需要先購買包月、包季、包年的套餐,或必須先充值“鑽石”“K幣”等平臺自身的虛擬貨幣。
在某平臺,一次性購買的集數不同,1元人民幣換算下來可兌換的鑽數也不同。再疊加上優惠券、付費服務期、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等眼花繚亂的操作,老年人搞不懂,很多年輕人也一頭霧水。
“每點一下螢幕都要小心謹慎,稍不留神就支付成功了。”    
社交平臺上的網友求助

巨大的紅利誘惑著每個掘金者。隨著同質化競爭愈發嚴重,中老年短劇越走越“擦邊”,逐漸在近兩個月中走向無法挽回的勢頭。
10月,一部叫做《保潔老媽無極歸來》的短劇橫出江湖,把這股顛狂的風氣推向了最高峰。這部劇裡,20+歲的霸總愛上了40+歲的保潔阿姨,年齡直接差了一個輩分。更離譜的是,霸總的爸爸和保潔阿姨是大學同學,還曾經追求過她。
劇集一播出,立刻在社交平臺上引起熱議,“賺錢無底線”,“國產短劇已經瘋了”。隨後,監管出手,行業地震。多部情節誇張的短劇被下架,“霸總”“惡婆婆”等“有損中國企業家形象、傳遞錯誤價值觀”的人物標籤也不再允許明目張膽地出現。
行業內,不少進行中的專案夭折,各大短劇公司也不願再收相關的劇本。中老年短劇市場,似乎又恢復了萌芽之初的平靜。
不過,所有人都知道,平靜之下暗流洶湧。

《閃婚老伴是豪門》成為出圈爆款後,有人詢問過聽花島這部劇能夠成功的原因。聽花島介紹,在決定做這個專案前,他們不僅按秒拉片了市面上所有的老年短劇,還以一對一的方式深度訪談了身邊的老年人群體,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喜好。
最後,團隊的結論是,東亞社會的中老年人普遍在精神層面存在兩個痛點,第一個是“為子女付出並被子女看到”,第二個是“愛與被愛”。    
換言之,逐漸退縮到生活邊緣的老年人們,仍然強烈地渴望著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其中有親情,也有愛情。
電影《我愛你!》
近些年裡,不少引起關注的事件都源於此。
前幾年,假“靳東”騙局開始氾濫,曝光數次依然層出不窮。去年,博主秀才和一笑傾城爆紅網路,成為“大媽/大爺養老金收割機”,頂峰時粉絲數量達到千萬。
今年,“擦邊”議題進入大眾視野後,有網友發現,在年輕人看不見的網際網路角落裡,不少中老年人也穿著黑絲和JK制服,在直播間對著鏡頭熱舞、表白,並配以“今夜誰來暖我的被窩?”等直白文案。

短影片平臺截圖

前段時間,“中年男明星們在影片號收割阿姨”的話題登上熱搜。影片號被很多人調侃為“中年統治區”,因此成為了新一片掘金的富礦。何晟銘、高梓淇等一些十幾二十年前走紅的男演員也盯上了這裡的流量。
他們聚在影片號裡,喊著“姐姐們、寶寶們”,一邊輸出心靈雞湯和情感語錄,一邊開啟女裝、美護的直播帶貨。粉絲爭相買單。
何晟銘影片號
最近一次,就是這五個多月裡,中老年微短劇如風暴過境般襲來,把中老年人再次拉入漩渦的中心。
一次次看似獵奇的事件背後,藏著同一種人之為人的核心需求。
如今,人們稱之為“情緒價值”,過去就一個字,“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