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不到1米5,被歧視不能登臺,如今獎項拿到手軟,“萬人血書”請她出山

Jun.
24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她不再是被人們定義為“個子矮不適合上臺表演的女孩”,而是無論什麼舞臺都閃耀無比的“夜鶯”。
來源 | 淘漉音樂(taolumusic)
2018年《歌手》總決賽,各個參賽選手都找來了幫唱嘉賓,大都是實力派。
結石姐找來了李玟,華晨宇找來了鄧紫棋,張韶涵找來了毛不易……而最有力衝擊“歌王”的騰格爾,卻找了一位觀眾並不熟悉的歌手:吳碧霞。
人氣投票決定出場順序,他被排在了倒數第二個。
當時騰格爾選擇了一首串燒歌曲——《九兒,你大膽地往前走》。
兩人將電影和電視劇版《紅高粱》中的經典歌曲相結合,吳碧霞一嗓子就蓋過了嗩吶的聲音,甚至連騰格爾都成了“背景板”。
臺下觀眾驚得張開了嘴巴,節目播出後,很多人開始好奇吳碧霞到底是誰。
時隔六年,《歌手2024》播出,有人再次想起了只登過一次臺的她,喊她去“救場”。
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讓觀眾記了她整整六年呢?
01
吳碧霞1975年出生在湖南常德,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兒。父親王華安是花鼓劇團團長,母親吳秀英是劇團成員。
吳碧霞出生的哭腔與眾不同,不僅響亮還有唱歌般的聲調。
鄰居經常開玩笑,說她肯定可以繼承父母的衣缽。
家裡有一臺錄音機,吳碧霞每天都當寶貝一樣抱著,邊聽歌邊跟唱,有時一兩遍就可以把一首歌完整地學下來。
再長大點,她學會了抄歌詞,足足抄了十大本,還會把雜誌裡的歌詞剪下來粘到歌詞本上。
每逢夏夜,鄰居們坐在門前,搖著蒲扇乘涼,吳碧霞就在旁邊展示自己的歌唱才藝。王華安讓女兒同時學習花鼓戲、民歌和流行歌曲。
發現女兒對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感興趣,王華安省吃儉用給女兒買磁帶和音樂類的書籍,供女兒學習。
1986年,12歲的吳碧霞參加常德電視臺的少兒歌唱比賽,演唱了柳石明的《木魚石的傳說》,得了一等獎,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童星”。
評委白誠仁發現吳碧霞有一副好嗓子,叮囑父母要好好培養。
次年,吳碧霞參加湖南省的“金芙蓉杯”比賽得了二等獎,因此獲得了前往北京參加國際六一兒童節表演的機會。
吳碧霞母親為此特地給東方歌舞團的團長王昆寫了封信。王昆收到信後很重視,親臨現場觀看了吳碧霞的表演。
那首《木魚石的傳說》,伴著吳碧霞從常德電視臺走到北京的民族文化宮。
表演結束,觀眾足足鼓了12次掌,吳碧霞高興地哈哈大笑,忘了自己還在臺上。
看完表演,王昆特意讓兒子寫了回信,對吳碧霞的唱腔給予了肯定,並叮囑她要趁年輕多學習。
吳碧霞初二那年,家人帶著她報考武漢音樂學院。
順利透過考試後,一家人都很高興,帶著吳碧霞準備回家,突然一位老師追了上來,對吳碧霞說:“你唱得很棒,我們希望你留下來,但那樣就顯得我們太自私了,為了你的前程著想,你還是去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吧!”
這一席話,改變了吳碧霞的命運。
同年,“五洲杯”歌唱比賽,吳碧霞代表湖南省參賽。可惜的是,因為身高不夠未能如願登臺。
中央電視臺的一位導演看到她的演出錄影後,寫了一封未落款的信,希望她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1990年,初中畢業的吳碧霞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北京,報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用一首《小二黑結婚》吸引住了考官的目光,最後以全國文化、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被錄取。
02
俗話說,“福禍相依”,父親王華安查出了聲帶癌。
一個靠嗓子吃飯的戲劇演員,卻要切除聲帶。
吳碧霞看著頹廢的父親,心如刀絞。從那之後,她練歌吊嗓子都會揹著父親。
附中即將開學,父親的病情還不穩定,吳碧霞想陪在父親身邊。
家人都不想讓她放棄這次機會,父親也示意她專心學習,內心掙扎的她只能隻身前往北京。
臨走之前,全身插滿管子、不能說話的父親從床底抽出了一封信,鄭重地交給了她,讓她在路上看。
碧霞女兒:
無論出現什麼情況,你都要做到集中精力,好好學習各項成績,爭取第一。
此次進京求學,我不能親自送你了,但是我完全信任你,在生活上能自理,學習上能爭先,一定能自強不息,拼搏向上。
我等著你的好訊息傳來!
父親:華安寄語
1990年8月25日
一封很隱晦的遺書,王華安不確定這一別還能否再見到女兒,把對女兒的叮囑寫到了信裡。
吳碧霞看著薄薄的一頁紙,短短的幾句話,淚如雨下。在父親庇護下成長的小女孩一下子長大了。
她常常覺得,父親把嗓子給了自己,那她就要替父親延續夢想。
每次考試,吳碧霞的成績都在95分左右,專業全校第一,學校特意安排了聲樂科主任鄒文琴老師輔導她的聲樂。
1992年,第五屆 “五洲杯”舉行,帶著小時候沒有登臺的遺憾,吳碧霞再次報名,一舉獲得民族組優秀歌手獎。
1993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找吳碧霞錄製了她的首張個人專輯《中國妞妞》。
同年,吳碧霞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進中國音樂學院。
聽到女兒傳來的好訊息,臥榻在床的王安華心情大好,病情逐漸好轉。
吳碧霞以為自己將要接受更專業的教育,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沒想到一座名為“偏見”的大山悄然降臨。
03
吳碧霞踏入大學校園之前就小有名氣,進入大學更是出類拔萃。
可不久後她意識到,同學們都會在背後議論自己,討論的不是唱功和技巧,而是吳碧霞的身高。
吳碧霞身材較同齡人比較矮小,只有一米四七,表演時經常沒有合適的禮服。很多同學告訴她,你不適合上臺,只能在幕後或者從事教學工作。
吳碧霞開始懷疑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擔憂。
這些異樣的目光中總有一個是例外的——同學邵瓊總是找機會跟她搭話,幫助她。
軍訓的時候,身材瘦小的吳碧霞穿著大幾個號的迷彩服,在同學的起鬨下唱了《小揹簍》和《父老鄉親》。
邵瓊心想:小小的個子,大大的眼睛,歌聲清脆像銅鈴一般,太可愛了!
吳碧霞對邵瓊的第一印象也很深刻。一次文學課,老師問同學們:“大漠孤煙直”是什麼景象?
吳碧霞回答完後,老師又點了同樣舉手的邵瓊。
邵瓊來自新疆,他對“大漠孤煙直”的描述,是來自南方的吳碧霞沒法比的。
吳碧霞當時心想:這個男生雖然其貌不揚,但挺了不起的!
邵瓊一直告訴她:人的外在不是最重要的,內在的才華才是最美的。
邵瓊的真誠打動了吳碧霞,惺惺相惜的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
1996年,吳碧霞參加青歌賽,身材矮小的她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難過一陣後,重新整理好心情,她相信自己的實力可以證明一切。
為了克服身高帶來的侷限,吳碧霞想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音樂道路,學習民族的同時摸索美聲唱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美國一位聲樂教授來學校講學,吳碧霞爭取到了8分鐘的演唱機會,獻唱了《茶花女》中維奧列塔的詠歎調《為什麼,為什麼》選段。
教授聽完興奮地跑到臺上,抱著她轉了三圈,大聲稱讚她是唱歌劇的好嗓子。
受到鼓舞之後,吳碧霞有了系統學習美聲唱法的念頭。
04
1999年,吳碧霞以保送生的身份留校讀研,拜入金鐵霖門下。
和導師金鐵霖商量後,請郭淑珍擔任她的美聲導師,兼修民族和美聲,成為了中國聲樂界第一個雙主科導師的研究生。
中西兼修,過去沒有成功的先例,很多人認為唱花腔的唱不了民歌,學民族唱法的駕馭不了美聲。
兩個老師所教的內容還有衝突的地方,吳碧霞心裡很沒底,擔心會不會唱壞了,西洋聲樂沒學成,把民族聲樂也丟掉了。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吳碧霞做了一個實驗。
她披掛上陣,單騎前進。
選修了兩種反差極大的藝術門類—河北梆子和西洋聲樂,並且不讓兩位老師知道她同時學習這兩門學科。
回課的時候老師滿意的話,說明唱不壞。
吳碧霞每天早上邊聽河北梆子邊洗漱、吃飯,吃完早飯,再用義大利語唱歌劇。半年下來,發現二者並不衝突,甚至相得益彰,只是缺一個機會實踐。
2000年上海舉辦了一場國際聲樂比賽的選拔賽,吳碧霞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了。沒想到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半年後被派往參加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聲樂比賽。
面對這麼盛大的國際比賽,她心裡很沒底。初賽發揮失常後,吳碧霞很著急,難道半年的努力要付諸東流了嗎?
隨後給邵瓊打了電話,接到電話後,邵瓊第二天買了機票,飛往吳碧霞身邊。在邵瓊的陪伴下,她不再慌張,以最好的狀態參加了接下來的比賽。
演唱了一首對於花腔女高音來說難度極大的曲目——《弄臣》中吉爾達的詠歎調《親愛的名字》,表演完畢,掌聲經久不歇。
頒獎時,說的是義大利語,從後往前頒,在臺下的吳碧霞並不知道自己幾等獎,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才知道得了第一。
2001年,吳碧霞參加第四屆莫紐什橋頭國際聲樂大賽。
華麗的燈光下,一曲結束,掌聲雷動,觀眾都站了起來,有節奏地鼓掌,評委們也互相交流眼神,頻頻點頭。
最後獲得了第二名、最佳女高音歌唱獎和最受觀眾歡迎獎,距第一名只有微弱的0.35分之差。
吳碧霞在國際聲樂界聲名大噪,我國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以及俄羅斯、波蘭、西班牙等國的新聞媒體共100多家先後對吳碧霞進行了報道和推介,稱她為“中西合璧的夜鶯”
2003年9月,吳碧霞在一週內舉辦了兩場音樂會,一場是民族,一場是美聲。她是第一位在這麼短時間,舉辦兩場不同音樂會的歌唱家。
三年間,吳碧霞舉辦了30場個人音樂會,準備了120首曲目,每首都是難度極高的女高音歌曲。
2006年,北京音樂廳獨唱音樂會,吳碧霞特意邀請了父親和老師。
帷幕緩緩拉開,吳碧霞穿著中國紅的傳統禮服,帶了近20首全新歌曲。
涵蓋美聲、民族、戲劇三種唱法:重新編配的《紅樓夢》組曲、以及和單簧管演奏家袁源合作的三重奏作品《岩石上的牧羊人》等。
音樂會結束,吳碧霞連續謝了六次幕,臺下的父母和老師早已熱淚盈眶。
她一直風塵僕僕地穿梭在國內外音樂舞臺,無論是曲目的選擇還是歌聲,總能為觀眾帶來新的驚喜。
吳碧霞一次次站在領獎臺上,拿著數不清的證書和獎盃,她像一枚錚亮的錐尖脫穎而出,又像一顆閃亮的星星冉冉升起。
吳碧霞說,她最喜歡的武俠角色是郭靖。
不是最聰明最有靈性的武學奇才,在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顯得有些笨拙。但他心思純粹,勤奮用功,所以才集多種武功的絕學於一身,終成一代大俠。
吳碧霞透過三十年的努力證明,她不再是被人們定義為“個子矮不適合上臺表演的女孩”,而是無論什麼舞臺都閃耀無比的“夜鶯”。
— THE END —
☀本文選自淘漉音樂(ID:taolumusic),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不提供網路神曲,只分享經典音樂。

MORE

灼見熱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