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紀有話說


又到了五一黃金週,也是一年一度的「人從眾𠈌」高峰期。
無論你此刻是在家、還是在旅程間隙,是在人海中翻湧、還是尋到了一方安寧,內心的探索都不必暫停。
未來幾天,我們將陸續推出「五一充電指南」特輯——用一系列有趣、有料、有腦洞的文章,為你的短暫休憩充電。



來源 | 矽星人Pro
先來看一張圖。如果AI接到指令,要畫一張梅西、C羅和內馬爾在夜晚火鍋店裡的隨手自拍快照,它可能會生成這樣一張圖片:

是不是感覺挺真實的?如果不是最近刷到了太多這類風格的圖片,你可能還真信了。這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AI生成的內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充斥著我們的數字生活,從圖片到文字再到影片,真假界限日益模糊。
據統計,AI每天能創作數千萬張圖片,短短一年多生成的圖片量就可能超過人類攝影師一個半世紀的總和。這種“以假亂真”的能力也是有代價,比如AI被用來編造某地學校著火的假新聞,被用來虛構“非遺傳承人”來推銷產品,甚至某些薦股論壇用AI生成的內容,被海外社交媒體當做了真實的信源進行傳播。
那麼,面對AI如此強大“創作力”,普通人還有辦法分辨真偽嗎?矽星人圍繞文字、圖片、影片這三種內容形式,梳理了一些技巧,希望人人都能練就“一眼AI”的本領。

識別AI文字:從“AI”味兒入手
你有沒有在網上讀到過一些文字,心裡默默嘀咕:“這話……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 隨著AI寫作工具越來越普遍,這幾乎成了上網衝浪的一項必備技能。有意思的是,就像學者伊森·莫里克說的,當你能輕易感覺出一段內容是AI寫的,那往往說明它本身就還不夠好。所以,學會辨別AI文字,不只是為了“打假”,更是為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對好內容的品味。
某些AI寫出來的文字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用得越久越容易辨認。一些明顯的特徵是故作精確。人類可能會寫“寒意刺進她的胸膛”,而AI卻會奇怪地用“寒意刺進她第四節胸椎”這樣不常規的寫法。
還有詞彙的堆砌。文章初看令人印象深刻,喜歡用包括但不限於,褶皺,青銅,生物編碼,宇宙,銀河,雪松味,這樣的詞彙。彷彿讓人想起中學時期以為塞滿生僻詞就能得高分的自己。問題不在於詞語本身,而是這種使用方式往往稀釋了文章本該有的情感。

另外一個特徵是不停歇的例子和比喻轟炸。你還沒消化一個比喻,三個新的已經蜂擁而至。再加上那種特有的“賽博朋克量子風”詞彙選擇,形成了一種技術上精湛但情感上空洞的“油膩感”。
所以,當你看到一篇過於努力想顯得深刻、比喻像撒糖果一樣隨意拋灑、還對普通人不會關注的細節異常精確的文章時,你可能正在閱讀AI的傑作。
更多時候,AI會傾向於表現出一種過於完美和工整的特質。語法可能無懈可擊,句子結構可能高度一致,但恰恰是這種完美,讓文字失去了人味兒。人類寫作,往往帶著自然的節奏感,有情緒的起伏,會不自覺地融入個人風格和口語化的表達,甚至偶爾的小瑕疵反而顯得真實。
AI也很擅長模式化的輸出。比如,你可能會發現某些賬號發的社交媒體帖子,特別喜歡堆砌一堆不一定相關的表情符號🚀✨;或者寫文章總愛用“在【某某】時代……”這類短語開篇;又或者為了吸引眼球,硬湊一些聽起來響亮的頭韻片語。這種刻意的模式感,也是AI可能露出的馬腳。
更核心的一點是,AI可以整合資訊,模仿風格,但很難表達真實的個人經歷、獨特的見解或是微妙複雜的情感。讀AI的文章,你可能覺得資訊量挺大,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那種源於生活體驗的洞察,那種發自內心的感悟。有時,它甚至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也就是幻覺),編造一些看似合理但經不起推敲的資訊。所以,當你讀一段文字,感覺不到作者的真情實感,或者發現一些事實性、邏輯性的硬傷時,不妨多一份警惕。

AI生成的圖片越來越逼真,但並非無懈可擊。仔細觀察,往往能在細節中找到破綻,一些常用的技巧如下。
檢查關鍵細節:手、牙齒、眼睛。這是AI依然容易出錯的區域。注意手指數量/形態、牙齒排列、瞳孔形狀(是否規則圓形)、眼神光是否自然。

審視一致性與合理性:光影、物理、背景。光線來源和陰影方向是否匹配?鏡面或水面反射是否符合物理規律?背景元素有無不自然的扭曲、重複或模糊?圖片中的文字是否清晰可讀?

觀察質感與紋理:皮膚、頭髮、物體表面。是否過於光滑缺乏細節(如皮膚無毛孔)?或者紋理奇怪不真實(如頭髮糊成一片)?

留意異常對稱和過度完美,有時也是AI的特徵。

輔助手段:反向搜圖與元資料。使用圖片反向搜尋,查詢圖片來源。對圖片進行反向搜尋可以顯示它在哪些網站上出現過,從而更好地瞭解圖片的背景和來源。

核心方法:識別AI圖片的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細節和判斷邏輯合理性。放慢速度,多問幾個“為什麼”。


AI不僅能畫圖寫字,還能“導演”影片了。從換臉(Deepfakes)到完全由AI生成的片段,這些動態影像的逼真度正在快速提升,讓人防不勝防,識別AI影片的關鍵,是抓住視覺不自然之處。
面部細節是重災區:AI生成的影片往往難以完美複製人類的面部表情的細節。判斷影片是否真實,可以注意眼睛的異常行為、微表情和過於對稱的面部。
兩個角色擁抱時異常的眼神
不合邏輯的動作: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進行大量看似毫無意義的動作。可能會敲打筆、調整眼鏡或撓撓手。這通常是無意識的習慣。AI雖然擅長模仿,但並不完全理解這些小動作,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自然的行為。
右手在不自然地模仿人類思考時用筆的動作
環境破綻:臉部的光照方向、強度是否與周圍環境的光線條件一致?背景中是否有不自然的扭曲、模糊或閃爍?是否有違法物理規律的現象?比如奇怪的漂浮或穿透?
手穿過了盒子
一個實用的互動測試(適用於視訊通話),如果你在視訊通話中懷疑對方是AI換臉,可以禮貌地要求對方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用手指按壓自己的鼻子或臉頰。目前的AI換臉技術還很難完美模擬面部在受壓時的自然變形。如果對方做這個動作時面部變形非常奇怪或完全不變,那就要高度警惕了。

最後相信你的直覺, 有時候,即使你說不清具體哪裡有問題,但影片給你的整體感覺就是“怪怪的”“有點假”,這種“恐怖谷”效應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訊號。


隨著AI的能力越來越強,單靠肉眼有時確實力不從心。好在,我們也可以“用魔法打敗魔法”。
市面上已經出現不少AI內容檢測工具,試圖透過分析文字的語言模式、圖片的不自然痕跡或影片的偽影等方法來判斷其源頭。
一些常見的工具包括:文字檢測類——Grammarly(除了語法檢查,也提供AI檢測功能)、ZeroGPT、Scribbr、Originality.ai、QuillBot等。主要分析文字的流暢度、複雜度、模式重複性等特徵。
圖片/影片檢測類——deepfakedetector.ai(影片、音訊檢測)、Hive Moderation(音訊、影片、圖片)、Deepware Scanner(影片、音訊檢測)。

國內也有機構在研發此類工具。例如,騰訊朱雀實驗室就推出了朱雀大模型檢測的AI生成內容鑑別工具。基於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它能對上傳的圖片和文章進行深度分析和檢測。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沒有任何一款AI檢測工具是100%準確的,檢測結果只能作為參考。要獲得更可靠的判斷,最好的策略是結合使用多種方法和工具。對可疑的內容,可以先用肉眼觀察,再用反向搜圖追溯來源,最後用一兩個不同的檢測工具跑一下,儘可能提高識別的準確率。

說了這麼多技巧和方法,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是一場持續的“貓鼠遊戲”。今天的“破綻”,明天可能就被更強大的AI模型打上了補丁。以前我們說“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話,恐怕要改成“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個AI”了。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當AI生成的內容(無論是好是壞)越來越多地融入我們的資訊流,甚至成為訓練下一代AI的“養料”時,會發生什麼?這不僅關乎虛假資訊的傳播、網路詐騙的升級,更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認知、信任體系,甚至人類自身的語言和創造力。
無論如何,AI技術和AI生成內容的大潮已經很難阻擋,最可靠的防禦不是技巧和工具,而是儘可能保持批判性思維和提高媒介素養,清醒的頭腦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