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這熱搜別想撤掉

本週Sir最期待的新片。
當越來越多的國產犯罪片,把背景搬到東南亞,展示各種暴力奇觀。‍‍‍‍‍‍‍‍‍‍
看似擊打著現實的痛點,卻又與真正的現實議題隔絕。‍‍‍‍‍‍‍
終於,有國產電影對準了這環繞我們身邊的,“水很深”的事——
熱搜

Trending Topic

今天的世界,活在熱搜裡。‍‍
誰“爆”了,誰刷屏了,誰被上熱搜了,我們幾乎每天都被這樣的資訊佔據著。‍‍‍
但。
一個透過熱搜呈現到我們眼前的世界,真實嗎?‍‍‍
導演忻鈺坤。
將現實題材與犯罪懸疑結合的好手。
一部成本僅170萬的《心迷宮》,從First影展走向大眾。
緊接著的《暴裂無聲》,豆瓣8.2,國產同類型中的佼佼者。
新片《熱搜》,能不能繼續發力?
看完後,Sir坦白說感覺不如前作風格強烈。
但放在今天的環境中也絕對值得一看——‍‍‍‍
網路熱搜讓我們感覺到了自己在行使監督權。‍‍‍‍‍‍‍‍‍‍‍‍‍‍
但再轟轟烈烈的熱搜,又能多大程度上撼動現實?‍‍
你看到的,往往都是“話語權”想讓你看到的。
01
兩個惡人
忻鈺坤的故事,往往一開始就帶上了灰色與血色。
雙方都不是善茬。
陳妙(周冬雨 飾)。
知名自媒體“妙不可言”主編,無底線網路大V。
西裝,紅唇,冰美式。
野心勃勃,唯利是圖。
為了蹭熱點,用激烈極端的文章把“校園霸凌者”張小穗(張煜雯 飾)送上熱搜。
結果,網路暴力蜂擁而至,張小穗被逼得跳了樓。
陳妙的流量帶了血,怎麼辦?
她應對自如,調轉槍頭開始聲討網暴的網友,還找到張小穗的母親黎美玉(師悅玲 飾)錄了段煽情影片。
成功再次收割一篇10W+。
賺了錢還貸養家是大事,至於事實真假、道德評判則與我無關。
在頒獎臺上,陳妙滿面春風,將流量為王的價值觀奉為圭臬。
嶽鵬(袁弘 飾)。
陳妙公司的金主,恆世集團的高層。
雪茄,手錶,金絲眼鏡。
陳妙想要把公司做大,向恆世集團提出增資的請求。‍‍
嶽鵬則傳達了老總的意思——
你們得證明你們公司的價值。
什麼價值?營收比,行業影響力,還是粉絲數量?
往後看,商業版圖龐大的恆世集團,其實在乎的不是一個小小自媒體能為它賺多少錢。
願意投錢,是看中了它的——‍‍
工具性。
讓你說什麼就說什麼,掌握了話語權,影響輿論風向。
而“張小穗校園霸凌”的新聞,當初就是嶽鵬要求炒起來的。
校園霸凌只是掩人耳目的水上事件。
背後是豪門飯局,恆世集團投資創辦職業學校是假,以學校為名“選妃”是真。
一個個從貧困山區來到城市求學、渴望改變命運的女孩,卻成為了被端上餐桌的“佳餚,名義上的獎學金不過是封口費罷了。
自以為玩弄輿論的陳妙,也只是被資本利用的輿論工具。
她的爆款推文和隨之引起的網路暴力,成為壓垮張小穗的最後一根稻草。
讓張小穗呼救的聲音,徹底淹沒在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輿論洪流裡。

陳妙要以身入局,發聲還張小穗一個清白。
而嶽鵬,則不得不威逼利誘,拼命去掩蓋真相。
一個良心發現的輿論操盤手,一個一黑到底的資本家。

誰的手段能更狠辣?

02
一場戰爭
《熱搜》的思路是對的。
以型別片的結構,在陳妙和嶽鵬的鬥法過程中,揭開網際網路的一重重內幕。
自媒體也是Sir的本行。
不能說完全真實,但可以說導演和編劇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這也是國產片對網路法則最深入的一次展示。‍‍‍
與以往的懸疑片不同。
真相一開始就直白告訴你了。‍‍
懸念是,陳妙要如何將這真相大白於天下。
沒有直接證據,她只能動用她作為一個媒體人的本事——
發推文,搶熱搜。
在現實裡經歷過太多“撤熱搜”“404”的我們,相當清楚這其中會有何阻礙。
何況她面對的是龐大的強權資本,這場網際網路輿論拉鋸戰必是一場鏖戰。
和自己公司的“金主”反著幹,陳妙失去了自己一手經營的公眾號,只能四處借號發帖。
可緊接著,合作的媒介統統被收買,惡意剪輯的錄音被放出……
一波又一波危機公關被操作了個遍。
媒介權力對大眾生活的支配性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要知道,陳妙也不是小白兔,她本身也是情緒引爆器,熱點製造機。
這注定不是一場“乾淨”的戰爭。
為了扳回輿論。
她打出了賣慘牌——‍‍‍‍‍
拍一拍昏迷在床的少女,再拍一拍街頭擺攤的母親,一個底層家庭,就這樣被肆意踐踏。
哪怕她還拿不出實質性的證據,但她能利用人性——
大多數人是不會獨立思考的,很容易被情緒裹挾,立場先行。
而且這次她沒有選擇發微信推文,而是用地方生活號,發更下沉的短影片。(不得不說,真的很懂)‍‍‍‍
刷到這條短影片的,多數都是當地人,是底層打工人和小商小販。‍‍
很難不共情這對母女,激情轉發。‍‍

《熱搜》的新意在於。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正邪較量。
而是一場真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權力的遊戲”——善良不能僅僅是善良,善良必須比邪惡更強大才行。‍‍‍‍‍‍
雙方鬥法,張小穗的網路形象會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時而,她是霸凌同學的太妹。
時而,她是家境貧寒卻努力、正值青春卻慘遭厄運的可憐女孩。
時而,她又是拋棄尊嚴的拜金撈女。
吃瓜網友們如何評價,全看二人如何引導。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破防了。
原來我們天天上網play,到頭來只是別人play的一環。
熱搜是可以人為製造的。
輿論是可以被引導操縱的。
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是可以被利用的。
回過頭來想想,張小穗事件上演的這場輿論反轉劇,在生活裡不更是常見嗎?
一則新聞爆出,全網輿論受爆料者的導向爆發,形成高度一致的輿論極化;而新的資訊突然披露,輿論迅速倒向另一邊,大眾的態度瞬間截然相反;新聞繼續曝光,受害者人設反轉,輿論風向不斷轉變……
新聞原本的面貌逐漸模糊,最終徹底消解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流中,徒留無聲的水花。
太熟悉了。
Sir甚至不用舉例,你應該就已聯想起了一系列事件。
就這樣,圍繞著這場輿論戰。
影片把一個熱搜背後的運營邏輯給我們解剖了個清清楚楚。
按理說,陳妙與嶽鵬的這場網路輿論戰並不好拍。
空對空,拳不見肉刀不見血。
但導演抓住了一個關鍵字:快。
為什麼快?
電影沒有給出解釋,Sir認為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Sir提一個建議,劇情在這裡可以強調一下熱點的“七天效應”。‍‍‍‍‍‍
即——
一個熱點不管有多麼火,七天之後就會淡出輿論視野,被新的熱搜覆蓋。
不信你看自己刷過的那麼多熱點,憤怒聲討的那麼多現象,現在還能記起來幾個?有多少事情還能有後續?
同樣,陳妙必須爭分奪秒——‍‍‍
錯過了熱搜的視窗期,這個事情將石沉大海,哪怕你最後查出了真相。
電影快節奏的蒙太奇交叉剪輯,激烈的電子音樂,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情緒氛圍。
而這種氛圍,恰恰是當下網路時代的一個縮影,是被裹挾在資訊洪流中的網民日常。
快速、無情、盲目。

揭開這場輿論大戰的表象,其實是一個無解的時代命題。
痛快盡興的觀影體驗後,難掩的是那份刺痛和回味。
03
烏合之眾
除了受害者張小穗、發聲者陳妙、施害者嶽鵬,電影中還有許多其他角色。
堪稱一幅網路時代的眾生相。
比如。
為中年危機所困而明哲保身的何言(宋洋 飾)。
痛失愛女,卻迫於生計屈服於強權的張小穗母親。
以及。
反覆出現,沒有一句臺詞卻決定著故事最終走向的我們。
普通大眾,才是影片真正的主人公。

大眾的言論,決定了一群女孩的命運,一個上市公司的成敗。
而大眾,很多時候卻是盲目的。
在勒龐的理論中。
個體進入群體意味著有意識人格的消失和無意識人格的得勢。
當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心理群體時,人就會失去自己的個體思考,執拗、激動、易受暗示地去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網友們“蒙著眼睛被推著前進”,正如新媒體時代的“烏合之眾”。
而烏合之眾,就是這場輿論反轉劇和網路暴力的始作俑者。
張小穗事件,演變到最後已經面目全非。
作為發聲者的陳妙,甚至也被推上風口浪尖,接受網路處決。
從小到大所有做過的事都被扒了個底朝天,早就斷絕關係的無賴父親居然也突然出現在採訪欄目,對陳妙進行道德審判。
人人都想來摻一腳,在屏幕後興奮地審判每一個人。
誰還記得那個從樓上一躍而下的年輕女孩?
探討網路輿論的電影,《熱搜》並非首部。
《搜尋》圍繞著一個“公交車讓座”引發的網路暴力事件,荒謬可悲。
《無形殺》呈現了一場網路人肉與輿論審判下的偷情。
《熱搜》的獨特,就在於它的多義性。
網路輿論並非一昧被批評的物件,而是一把雙刃劍。
一個細節。
整部影片,真正的主謀恆世集團的董事長王世民,沒有一個正面鏡頭。
他或背對攝影機,或隱藏在門後黑暗裡。
不動聲色地掌握著一切。
直到電影結尾。
王世民的臉才出現在一篇篇推文裡,一個個手機螢幕中。
這是對網路輿論力量的肯定。
正是由於輿論的力量,資本強權才最終下馬,罪案陰謀才暴露在陽光下。
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是被操縱的烏合之眾,但也能是發聲的一份子。
透過預告片能看到。
張小穗自殺前,曾寄給了陳妙一本書。
這是陳妙當年寫的書,注意這本書的名字——
《規則》。
邊界與規則普遍缺失的網際網路時代。
規則需要被樹立,也需要被打破。

面對真假難辨的資訊流,多點對規則的叩問,儘量保持思考,不被操縱。

以及。

勇敢地站出來,打破那個規則性的迴圈。
Sir不否認。
作為一部商業片,《熱搜》工整有餘,缺少了一些忻鈺坤前作的生猛氣息。
人物的行動也比較倉促。
但問題也在於。
早期《心迷宮》《暴裂無聲》都是“接地氣”的故事——
數量有限的人物,底層社會,圍繞著一個簡單的犯罪案件。‍‍
但《熱搜》所要探討的網路現象呢?
複雜度成幾何倍數上升了——
一個網路連線了無數人,打通了底層(受害女生)、中產(陳妙這樣的媒體精英)和頂層富豪。
如何將我們在螢幕上一次次的手指點選,製造出來的虛擬連線,轉換成具體而緊湊的故事。
如何在龐雜的輿論風雲中,理出一條核心線索。
這本身就是對編劇和導演的巨大考驗。
從這個角度看《熱搜》,它是國產片一次難得的嘗試。
它相當四平八穩,削減了個人化的色彩。
其實也正像是我們,對浩瀚如海的網際網路仍然無所適從,仍然不知從何說起。
我們為什麼還要走進影院,去看這部電影?
Sir只能說。
當看到那些早已被遺忘在數字洪流中的新聞事件,被電影重新拾起、融合、講述,看到我們習以為常的舉動被大銀幕細細解剖審視時。
多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
電影不僅是鏡子,而且是魔鏡。
重要的不在於映照出什麼,而在於每個人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好藍莓壞藍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