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餃子導演!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124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2025年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以全球16.9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73億元)的票房成績,超越《頭腦特工隊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榜首,並躋身影史票房前八。
《哪吒2》一戰封神,導演餃子卻突然宣佈“閉關”。這一訊息在票房捷報後迅速衝上熱搜第一。
從《哪吒1》到《哪吒2》,餃子用了五年時間死磕出了國漫之光。如今票房登頂,他卻並未沉溺於觀眾們的鮮花與掌聲中,而是馬上閉關投入到預計5年後上映的《哪吒3》的創作中。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餃子選擇轉身離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最稀缺的清醒。
《哪吒2》的成功絕非偶然。
2000多天的堅持,完成了前作3倍的角色量,打造出1900多個特效鏡頭;138家中國動畫公司聯手,超4000名製作人員參與,拒絕海外團隊的“傲慢外包”,硬生生將中國動畫的工業水準推至國際超一線。
而電影核心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爭精神,更是以中國神話為底色,擊中了全球觀眾的普世共鳴。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這場票房奇蹟的“副作用”:蒙牛、榮耀、長城汽車等12個品牌借勢聯名營銷,IP衍生品銷售額暴漲,甚至帶動光線傳媒市值翻了三倍。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商業的狂歡中,餃子卻選擇抽身——他曾在採訪中直言:“動畫是一輩子的事,不是賺快錢。”
餃子閉關籌備《哪吒3》的訊息,與《哪吒2》劇情中的“元始天尊閉關”形成微妙互文。
電影中,元始天尊的閉關是為封神大戰;而現實中,餃子的閉關則是對資本與流量“收割”的徹底反抗——不迎合資料,不討好演算法,只專注於講好一個故事。
當《哪吒2》海外票房遇冷(北美票房主要依賴華人市場),當《美隊4》在中國市場口碑崩盤、票房慘淡,中國觀眾用腳投票的不僅是電影品質,更是對文化話語權的爭奪。
《哪吒2》登頂全球動畫票房榜,固然值得驕傲,但若僅將此視為“勝利”,則是一種危險的短視。
芬蘭《情節》雜誌評價其是“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而更深刻的真相在於:中國動畫的崛起,不是靠單部電影,而是靠一群甘於“閉關”的匠人。
《哪吒2》製作期間,國內動畫公司曾因海外團隊的偏見與低效,選擇自主死磕技術;導演本人更在路演結束後直奔喜馬拉雅山閉關寫劇本。
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恰恰是中國動畫從“代工”走向“原創”的核心動力。
當網友調侃“元始天尊閉關寫封神榜了”,我們或許更該讀懂其中的隱喻:中國動畫的“封神之路”,需要的不是熱搜上的掌聲,而是冷板凳上的沉澱。
餃子的閉關,像一則寫給行業的寓言:票房可以量化成功,但唯有時間能定義偉大。
正如他在《哪吒2》上映後所言:“寧缺毋濫,滿意比速度更重要。”
再見,餃子導演!
請相信,觀眾等待的從不是“快錢式續作”,而是一個用五年、甚至更久打磨的答案。

再見,餃子導演!

當中國動畫人選擇“閉關”,我們看到的不是退場,而是一場更宏大的登場。
再見,餃子導演!
五年之後,下一個巔峰再見。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