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書店postpost,如何讓一眾時髦知識分子迷戀?主理人蕭勇似乎成了京城文藝社交圈弄潮兒。


卡其色外套、黑色領帶 均為Corneliani
黑色吊帶上衣 Acne Studios
卡其色短褲 Fendi
黑色皮鞋 Maison Margiela
蕭勇,蕭老闆,老蕭。天津人,濃眉大眼,常年中分,人高瘦,有朋友說他長得像高橋幸宏。他騎著個二八大槓,永久或者鳳凰,穿古著+設計師品牌,典型的北京時髦兒人。但又絕對無法單憑外型將他簡單歸於某一類群體。頂著獨立書店運營者的身份標籤,他卓越的選書和策劃能力讓其創辦的postpost始終是本土翹楚。
不同於通常印象中安靜的書店和櫃檯後內向高冷的書店老闆,蕭勇特別擅長給顧客推薦書。他有種“魔力”,那些看起來複雜高深的外文藝術書,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結合親身經驗舉例,即便是對藝術不甚瞭解的人,聽完他的講解也似乎懂了七八分。一次講座中,蕭勇信手拈來,將書中背後的歷史的詭譎與離奇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結束後書便告售罄。在好友木鳥漫畫的貓咪星的記憶中,羊肉衚衕店剛開業時,每次去都能看到蕭勇充滿熱情地向顧客介紹店裡的書,有時候一說就是好幾個小時,讓同行的他意識到,一本好書若能遇上合適的讀者(銷售)實在重要。
文化雜食者蕭勇的眼光獨到也體現在postpost的選址。羊肉衚衕店看中的是周邊的差異化環境——隔壁是國務院機密郵件收發辦,往西是自然資源部,往東是開心麻花的劇場,過個馬路就是廣濟寺,東南邊是教堂,再往南就是金融街。如此一來,postpost的生意不只能做給文藝青年,白天金融街出門開會的白領、晚上看完演出的觀眾,甚至是廣濟寺的小和尚都能來這裡喝一杯咖啡,接觸到他選自全世界的藝術書和時髦衣服。公務員與亞文化就不再井水不犯河水,social game在postpost持續上演。
再到把新店開到宇宙中心三里屯,蕭勇選了鬧中取靜的幸福三村五巷。褪下前身夜店的表皮,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座前工人食堂有著蘇聯味道的挑空結構。比起衚衕裡的外掛房,這裡更適合做些實驗性的活動現場。隨著postpost的落地,這條本來了無生氣的底商身價大增,最新搬來了一間bagel店,走在夜晚的巷子裡恍惚有種裡原宿或狎鷗亭的幻覺。
時不時地就有朋友問,“北京哪兒還有像postpost這樣的地方?”答案始終是否定的。而為什麼北京會有“postpost”這樣的地方,蕭勇笑答,“北京還是非理性的人多一點,是吧?”
關於postpost的官方敘事是,畢業回國後,蕭勇與搭檔南希在北京共同創立了“postpost”。最初,這只是一個以書籍和展覽為主的小型文化空間,後來發展為一個融合藝術、文化活動、商品的內容平臺。分工上,南希做時裝的買手,蕭勇則更像是知識的買手,選書籍唱片,策劃活動。兩人一起做公眾號,開發設計產品。一般意義上,postpost是一個消費場所,有書、有時裝和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從早到晚營業,不定期組織沙龍和小型音樂表演,兼做咖啡酒水,甚至最近選單上還增加了一道咖哩飯——那是店主蕭勇從烘焙咖啡中得來的靈感,自己拼配炒制香料,做“精品咖啡”式的咖哩。

白色連體褲、黑色襯衫、黑色長褲 均為Gucci
黑色皮鞋 Maison Margiela
人們試圖分析postpost的成功,認為它做出了現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建立了文化品牌;媒體評價它對社群文化和消費者行為有深刻洞察,更啟發了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方式與商業邏輯的可能性。文化藝術圈則視其為替代性空間(alternative space),是知識分享和話語討論的陣地。總之,無論語境是商業還是文化,postpost建立了某種社群,且富有粘性。不過蕭勇覺得可以有更通俗的說法,就是“這群人”會反覆來。
表面上,喜歡來postpost的“這群人”提供了某種當代時髦“知識分子”的畫像:有良好教育帶來良好的趣味,對於被塑造出的時尚幻覺嗤之以鼻,標榜喜歡閱讀,但更多是“#審美積累”。而postpost透過一種自由主義的知識分享,也誘捕到另外一類文化雜食者。他們循著postpost公眾號不定期的文章譯介和書籍推薦而來,結果在這裡發現新大陸。這些原本由蕭勇個人趣味開始的翻譯工作,隨著更多人的自發加入長成了新的“海賊資料夾”計劃。幸運地是,這一沓放在postpost吧檯上的資料夾如同承載了知識的漂流瓶,總能被意想不到的人拾起來。蕭勇喜歡待在店裡,因為總會遇到些“不明來路”的人,比如一位做環境保護國家智庫的女士在店裡讀到了關於“原始湯”研究的文章,或是一個在牛津研究社會學的英國小夥指出店裡托特包上巴勒斯坦地圖的印刷錯誤。
蕭勇有一套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語法在文化行業並不多見。比起操弄學術語言進行復雜地觀念討論,蕭勇更習慣用“我講個故事”“我舉個例子”開頭。他曾受邀請在蘋果公司分享一些經營上的“真知灼見”,結束後主辦方表示,原本預期是“講一個特文化的東西”,結果,“嗌!這講的不都是生活小故事嗎”。無論是圓桌討論或是公開演講,到了蕭勇這裡,那些漂浮在天上的對話一律被他拽到地上,用鄰里般的家常口氣拆解成一字一句的表達。讓人一度好奇他是如何習得這套“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語法,也好奇是什麼樣的成長經歷、何種經驗塑造出這樣的妙人。
在合作《北京蘑菇》的作者宮羽眼裡,美國註冊會計師的學歷,又唸了舊金山藝術學院研究生的蕭老闆是個“體面的人”。三里屯店開張第一天跟他聊天,他沒說多少營業額的展望,倒是把整條街坊鄰里的情況介紹得一清二楚,詳細到附近流浪狗和家狗的關係,“可能這就是天津人吧,見過大世面的,也樂於在小市面裡觀察。”
蕭勇最後又講了一個故事。初中生小蕭在家樂福門口的地攤邊發生了一段對話。大哥說:“弟弟,你想聽點嘛?”那時已經開始對音樂有些追求的小蕭答:“我不想聽搖滾,有沒有別的?”作為北方打口的第一集散地,天津文藝青年裡早有一套音樂審美的論資排輩,涅槃是尖兒的,聽什麼是第一梯隊,什麼是第二梯隊。不聽搖滾無疑是一種對這套老哥權威的挑釁,大哥們黑著臉把蕭勇轟走了。“(這件事)導致後來我就想,我以後要賣唱片或者給人推薦,我首先不評價人家;其次我也不能一直就用一套標準,用這種概念限制所有人。”除了選書,音樂是postpost的另一個身份標籤。蕭勇為兩家店挑選不同的歌單,用你從沒聽過的古怪、實驗的音樂篩選著自己的顧客。“越是新的東西,接觸過的人就越少”,蕭勇不願意下沉到大眾市場去爭取受眾的最大公約數,當年那份對於尋找“別的”的好奇心與少年心氣,直至今天仍在postpost裡延續著。

攝影:EFFY YU
造型:宋向準 William SONG
撰文:趙夢莎
編輯:張靜 Mia ZHANG、馬儒雅 Maya MA
化妝:錢彼得
髮型:Andy L
製作:李都 Li Du
執行製片:Sure(C·SIDE)
造型統籌:阿雲
時裝助理:徐蕊、牛璐、珍熙
場地:一三ONETHIRD
設計: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