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關稅攻勢下,做鞋的莆田人,在尋找新出路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記者|程靖
編輯|徐菁菁

在中國傳統制鞋重地福建,莆田、晉江等城市擁有大量鞋企,他們中的不少人依靠美國訂單生存。
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再度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達到145%。早在2019年特朗普首個任期中發起的第一輪貿易戰中,美國鞋服等消費品企業高管就曾在美國國會作證,警告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對中美“供應鏈脫鉤”的巨大風險,表示在中國服裝和鞋類佔美國進口市場42%和69%的情況下,中美合作多年形成的供應鏈難以轉移和替代。
本刊採訪了兩位來自莆田的製鞋企業家,他們都平穩度過了2019年特朗普發動的第一次貿易戰。但面對如今來勢洶洶的第二波攻勢,他們都不得不從製造和銷售等方面尋找新的出路。
去印尼
2025年4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佈將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從125%再增加20%,達到145%。加稅政策出臺前後那段時間裡,蔡宇航一直被美國客戶催促:如果不立即將生產線轉移到印尼,他們將不得不尋找新的代工廠。
蔡宇航是莆田沃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公司除了自主品牌“沃特”外,一半的業務是國內外品牌做代工(OEM)。給蔡宇航下通知的,是美國專業泳裝品牌速比濤(Speedo)。蔡宇航告訴本刊,十多年前,速比濤找到沃特,為該品牌的沙灘注塑鞋代工。由於中方產品質量穩定,美方銷量好、結款又及時,雙方合作至今。如今沃特每年為速比濤製造100多萬雙沙灘鞋,營收五六千萬元,佔沃特整體營收的35%。
沃特公司是蔡宇航的父親蔡金輝在1993年創辦起來的。由於靠近臺灣,莆田這座福建沿海中部城市從上世紀80年代起吸引了大批臺商投資建廠,成為耐克、阿迪等國內外品牌的代工基地。後來,鞋類加工成為了莆田的支柱產業。“莆田”幾乎成了“運動鞋”的代名詞。
《奔跑著》劇照
蔡金輝建廠的1993年,莆田已是年產鞋超過1億雙的“鞋都”了,他購入了當時福建省唯一一套二手的臺灣製鞋流水線,投資300多萬元建了廠。2001年,蔡金輝開發了自主品牌沃特,還請籃球運動員王治郅進行過代言。
但自主品牌的經營並不總是容易。北京奧運時代帶來的體育用品消費熱潮在2010年左右開始退去,大量運動品牌出現庫存積壓,加上新興電商的打擊,許多品牌出現經營困難。蔡宇航說,2010年籌備上市後,沃特被銀行抽貸,加上各個省市加盟商多達2億多的欠款,導致資金鍊嚴重緊張,品牌被迫暫停經營,旗下華豐工廠也隨之停產,“後來因為人品口碑、生產品質和服務好,很多老顧客重新找過來,我們招募了新股東,重新組建了華豐公司和沃特品牌,雙管齊下,逐漸讓公司恢復了元氣。”
沃特公司的生產線
2018年,還在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特朗普對超過3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7.5%至25%的關稅,但此時這些商品清單尚未包含鞋類。2019年,特朗普公佈了第四批關稅清單(List 4A),對出口至美國的鞋類產品加徵15%的關稅,到2020年2月又降至7.5%。
蔡宇航說,那時候一些做利潤低但出貨量大的美國商超品牌訂單的同行,已經被迫將生產線搬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國。越南、柬埔寨自21世紀初期開始承接中國轉移出的紡織與製鞋產業,如今已有成熟的工廠和工人群體。其中,越南已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鞋類出口國。而柬埔寨的相關行業也在蓬勃發展,根據《2024年世界鞋類年鑑》,柬埔寨在2023年全球鞋類生產和出口排名中分別上升至第11位和第9位。
蔡宇航也應客戶要求去兩國考察過,但沃特為速比濤代工的沙灘注塑鞋,成本價七八美元,在美國銷售價大約二十多美元,仍有利潤空間。加上美國政府政策對植絨鞋底有一定的關稅優惠,那一波加徵關稅並不“致命”。“客戶讓我們讓利,我們就讓了幾個百分點。”蔡宇航說,那時客戶都覺得在中國生產“也行”,也就沒有跟隨部分同行腳步把工廠搬去東南亞。
視覺中國 供圖
2024年底,特朗普再度勝選後,蔡宇航感受到了客戶的憂慮。“客戶開始感覺到中美關係是個定時炸彈,說好就好,說差就差。”進入2025年後,“定時炸彈”果然“爆炸”了。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0%的關稅,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產品加徵25%。兩天後,人們意識到“關稅武器”是衝著中國來的,因為特朗普在兩天後(2月3日)就宣佈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加稅政策暫停30天。2月4日,針對中國的10%關稅政策生效。一個月後(3月4日),特朗普再次對中國產品加徵10%的關稅。那時,蔡宇航接到客戶訊息,對方再次希望沃特讓利,蔡宇航便將出廠價降低了5%。
但直到那時,蔡宇航還認為,只要客戶能繼續在中國生產就是好事。同行們出海去的越南、柬埔寨,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中也沒能倖免:4月2日,特朗普宣佈對柬埔寨進口產品徵收49%的關稅,在當時甚至比針對中國的34%還要高;越南進口產品關稅也高達46%。儘管特朗普在4月17日宣佈對兩國關稅實施90天的暫停,但客戶認為美國的強硬態度讓兩國不再保險。
蔡宇航最後選擇了印尼,主要原因是客戶認為印尼更“穩妥”。外界認為,印尼在美國宣佈加徵32%關稅後採取了相對務實的態度,不僅承諾不會對美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還將尋求談判並進口更多美國產品,如小麥、棉花、石油和天然氣。
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是外貿企業要面臨的常態,但蔡宇航說從未遇到過今年這般變數,“今年關稅一漲,是你讓利幾個百分點都救不了的。”蔡宇航說,就連那些曾經轉移至越南、柬埔寨的同行,也準備搬到印尼了。他估計,在莆田做美國訂單的鞋企有上百家,“只要做美國的訂單,就得想辦法轉移,不然你就可能失去客戶。”
新工廠選址在印尼泗水(Surabaya)。泗水是位於爪哇島東部的印尼第二大城市,市區人口超過300萬,整個大都會區人口接近1000萬。印尼也已是繼中國、印度和越南後的全球第三大鞋類生產國。泗水所在的東爪哇省,多個城市(瑪朗、詩都阿佐等)都有鞋類製造中心,有足夠的製鞋熟練工人,可以減少前期投入生產時產品報廢的機率。此外,泗水來自福建的華裔人口眾多,根基深厚,甚至早在20世紀初就創立了華人足球俱樂部。
《走進工廠》劇照
蔡宇航說,他們與深耕泗水幾十年的仙遊華僑共同投資建廠,不用擔心與當地政府的磨合,“我們只要再單獨設一個注塑車間,加上針車裁斷(通常指鞋類和服裝製造中,透過工業縫紉機進行縫製和裁剪的一體化工藝),投產就比較快。”
蔡宇航原本的計劃是將速比濤的生產線慢慢轉移去印尼,“今年先轉移30%,2026年轉移剩下的70%。這樣有個過渡,對我們來說也穩妥些。”但特朗普將關稅加徵至145%時,客戶再也等不了了,“他們明確告知我們,他們今年6月起所有的新訂單都要從印尼發出。”在客戶的壓力下,新廠的建設進度加速,機器已陸續搬過去,“目前正在招聘,也準備啟動打樣。”蔡宇航說,一條新生產線的建設成本是200萬元人民幣左右,若未來要擴大規模,還要有新的投入。
蔡宇航說,注塑鞋的生產線轉移到印尼後,除了印尼原產的橡膠外,網布、彈力布、注塑底(包括聚氨酯(PU)、熱塑性橡膠(TPR)、EVA等)等原材料都要從中國進口,一個40尺集裝箱的原材料將增加2000美元左右的運費,分攤到每雙鞋上會增加5%的成本。製鞋的週期也會拉長,“增加了原材料從中國到印尼的時間,為期一個月左右。意味著美國客戶下訂單到他們收到貨,從原本的舊款60天、新款90天,未來會變成舊款90天、新款120天,客戶目前還能接受。”
“這是國家之間的事情,
我們只能想辦法應對”
進入製鞋領域前,莆田人黃逢春曾做過鞋服類電商。2017年時,他發現中端運動鞋這塊市場的相對空白,“銷售價60~80美元的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佔據了絕對優勢,但價格比他們低、60美元上下的運動鞋,市場還沒有多少競爭。”
開始創業後,黃逢春發現若訂單量小,很少有工廠願意接單,兩個因素相加,他決定做“工貿一體”,即一邊成立品牌索羅芬“Soulsfeng”,透過跨境電商銷售出去,同時也在莆田做製造。黃逢春告訴本刊,放在莆田,他的企業規模算是“中小”,工廠約20人,每當研發了新品,他們就會生產三五百雙來測試市場,若效果好就請其他工廠大量代工,否則就自己加工。
《走進工廠》劇照
一開始,黃逢春就將市場定在歐美。公司經營至今,美國市場佔其六七成份額。有著3.4億人口的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Runrepeat資料顯示,美國雖然只有3億3千多萬人口,但買鞋買出了全球鞋類市場份額的五分之一以上,市場規模佔據全球第一。一個美國家庭平均一年要用314美元來買鞋。在運動鞋這個細分類別裡,美國也是“全球第一”:2023年全國銷售額約149億美元,佔美國鞋類市場約三分之一。IndexBox資料顯示,2024年美國人購買了2.04億雙運動鞋,僅次於中國的2.33億雙,相當於美國人均購買了0.61雙,在全球各國中位列第一。
除了市場規模大,在許多外貿企業看來,美國人的生意比歐洲好做得多。黃逢春提到,歐洲國家各國人口相對較少,語言文化各不相同,加上歐洲國家對本國市場有較強的保護措施,不僅有關稅、QICC(質檢合格認證)等基本政策,還有針對環境保護和顧客安全提出的名目繁多的法規,如包裝法、安全法等,導致新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時的稽核流程長,有時長達6個月,而美國相應的週期只有一個月。蔡宇航估計,莆田有100多家同行企業做著面向美國市場的生意。
於是,黃逢春經營的Soulsfeng品牌用售價50美元左右的“普貨”運動鞋進入中端市場。他向本刊分析,由於品牌中有“feng”這樣的漢語拼音,顧客一看就知道是中國品牌。品牌認知度低,意味著公司需要投入更高廣告預算,每雙鞋售價中的30%都貢獻給了電商平臺的推流,但如此一來,每雙鞋仍能有100元左右的利潤。公司成立至今,每年都能做到三五千萬的營業額。黃逢春記得,2019年特朗普的第一輪貿易戰中,公司出口的鞋每雙多加1美元關稅,對整體銷售沒有太大影響,“產品做一些創新,價格定高一些,對美國消費者來說仍有吸引力。”
黃逢春還有另外一種產品,走的是高階市場。2020年,客戶和黃逢春提到了一個需求:冬天穿靴子凍腳,鞋子能不能做成發熱的?黃逢春做了市場調查,發現還沒有太多品牌涉及這個品類。但鞋子一旦涉及到電子元器件,研發就有了更大的難點。據黃逢春介紹,發熱鞋包含發熱元件、控制系統、鞋底和鞋面形成的保溫結構等等,首先要保證鞋子的發熱片發熱量足夠、體積小、確保安全性和穩定性——發熱片被人踩在腳下,人在不停運動,怎樣保證元件不壞就成了難題,“第一年的鞋子做出來,有顧客反映,穿著穿著就不發熱了,我們就要做改進。”黃逢春說,公司每年花營收的1/10來做研發,現在發熱鞋已經進化到了第3代,售價能做到200美元一雙。一些釣魚客、卡車司機等有戶外需求的顧客對加熱鞋反饋很好,但由於公眾對這一功能性產品還沒有消費意識,品牌要推廣,因此每雙鞋的推流成本要20美元。但加熱鞋售價高,廣告成本約佔售價的10%,遠低於“普貨”鞋。

Soulsfeng的發熱鞋

2025年的關稅上漲讓黃逢春意識到,公司如果能改變策略,調整生產和銷售佈局,還有生意可做。
黃逢春說,在美國負責品牌進口的貿易公司也是“自己人”,因此關稅作為成本,都是公司自己承擔的。例如,按照一雙“普貨”鞋出廠價若按6美元申報清關,稅率30%時(4月5日)關稅為1.8美元;現在稅率為145%,關稅達到8.7美元/雙。算上15%的亞馬遜平臺佣金,以及物流成本,“對於普貨來說,關稅已經把利潤空間都擠掉了。”
但走高階市場的加熱鞋依然有戲可唱。黃逢春說,他現在的做法是降低普貨運動鞋的廣告推流,如此一來,普貨銷量減少了50%;加熱鞋服廣告成本佔比較低,利潤空間大,他不會降低推流,而是加大加熱鞋的銷售佔比,希望今年能從2024年的20%增加到50%。
不過,夏天來臨,加熱鞋不可避免地進入季節性低潮。黃逢春說,公司也已經開始增加國內市場的銷售,同時以德國作為試點,開發加熱鞋的歐洲市場;同時會用衝鋒衣、戰術褲等功能性產品來維持工廠的運轉。
他坦言,索羅芬在衝鋒衣等戶外服飾上,價格和國際知名品牌比幾乎沒有競爭優勢,但必須用這些產品來維持工廠的運轉,“否則你到了要做加熱鞋服的時候,員工不能臨時去招吧?”
在關稅戰愈演愈烈的同時,莆田市政府推出了《關於支援鞋服企業穩外貿穩生產的若干措施(第一批)》措施,從財政金融支援、提高融資擔保額度、減免房租、支援企業參加出口信用保險等手段來幫助企業。蔡宇航說,在特朗普宣佈對中國加徵關稅到145%的第二週,莆田市政府舉行了招商會,希望將國內品牌對接給莆田的鞋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企業就是這樣一天天做下去。蔡宇航說,“特朗普的任期還有幾年,中間可能有變數,但客人等不了。……關稅是國家之間的問題,過多討論也解決不了,只能想辦法去應對。”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秋秋 / 稽核:小風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