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微信公眾號:美亞在港村
ID:wangjinshan2015

01
近日來,有一篇文章爆火,
大約是說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
認為買學區房的都是傻子,讓孩子上興趣班的都是瘋子,希望孩子上藤校都是二愣子。
孩子應該屬於——大海啊母親,泥巴啊大地,你給TA一片放養的草原,TA一定會還你一個5A級別祖國的棟樑。
本來對這種洗腦大姨媽文,我們通常都是內心毫無波瀾直接開笑,但是這篇文拿來做理論和資料支撐的居然是陳美齡!
說這位香港媽媽是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博士,她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
實踐出真知,是這個人生贏家說不要送學習班不要訂製時間表要給孩子自由自在放飛自我的啊!

呵,真的是圖樣圖森破。
這樣吧,我們來看看互動百科裡陳美齡的關鍵詞:

我們一條條說:
陳美齡生於香港,14歲開始唱歌,憑藉一首英文歌《Circle game》紅遍香港。
15歲被日本歌手平尾昌晃邀請,進入日本歌壇,以《草原光輝》得到日本唱片獎新人獎,成為日本人氣偶像。
23歲回到香港出粵語大碟《雨中康乃馨》。
為什麼和鄧麗君甄妮放在一起呢?因為她們的歌同時在香港電臺打榜,是競爭對手。
所以這part裡,陳美齡是一個紅遍亞洲的老牌女星。

陳美齡28歲寫了一篇《以歌聲呼喚和平》,
29歲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為宋慶齡基金會義演,觀眾
5萬4千人
。
41歲擔任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訪問了蘇丹東帝汶伊拉克賴索托等國家。
45歲出版日語小說《完美的情侶》和《子彈做的戒指》。
在這part裡,陳美齡是個慈善家/作家。

陳美齡在2017香港書展上做講座
20歲的陳美齡作為當紅歌手,仍然在加拿大讀完兒童心理學;
32歲赴美國攻讀教育博士;
48歲獲得廣島大學舉辦的14屆斐斯泰洛奇教育獎。
在這part裡,陳美齡是個教育學者。
粗略地概括了陳美齡的彪悍大半生,其中還不包括她和姐姐陳依齡拍過硬武俠開山導演張徹的電影《年輕人》《反叛》,48歲和成龍灌英文專輯《Forget youself》,次年在美國發售。

花這麼大篇幅去介紹陳美齡,這樣一位跨界,且每一界都跨得熠熠生輝的母親,她說不要逼孩子你就信了?
你是不是忘掉了她的基因?
她所處社會階級的資源?
她身體力行強大自我對孩子的耳濡目染教育?
她的兒子們出生在羅馬,當然不是斯坦福就是劍橋啊!
那麼陳美齡近況如何呢?她有可能進入政壇。

2017年,她被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約談
,想讓她參選下一屆香港教育局局長。
香港民眾並不買單,反對之聲此起彼伏。香港民眾並沒有被她教育博士的頭銜、和三個斯坦福兒子的實操經驗而折服。
他們認為陳美齡70年代就跟隨夫君在日本生活,之後留學美國,三個孩子分別在加拿大美國香港出生,根本對香港本地教育毫不瞭解,沒有資格任職教育局局長。
劃重點了:三個孩子分別在加拿大,美國,香港出生。期間跟著父母走南闖北,見多識廣。
所以,陳美齡說不要逼孩子你就信了?
你是不是忘了某些國籍地區對藤校的申請難度要低於中國?
你是不是忘了陳美齡的兒子們從小見的世面就和普通孩子不同?
你是不是忘了媽媽是斯坦福的博士,對於她的兒子來說,長大後進斯坦福這件事自然而然到跟你從小在隔壁中學讀書,你孩子覺得那就是他的必經之路一樣稀鬆平常啊!
所以,陳美齡作為教育學者,哪怕說得都對,但這絕不是三個兒子都能進斯坦福的關鍵點。
02
首先,我們來糾正一個矯枉過正的觀點:興趣班培訓班是不是對孩子的折磨?
我們小時候可能玩過泥巴爬過樹,滿地撒野,是因為大時代物質條件匱乏,我們無處可去,才成了野路子放養的孩子。

我們認為那時候快樂,的確也快樂,但容易畫地為牢: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天為廬地為席才最野味最快樂。所以我們為現代的孩子感到遺憾和糾結。
但是,時代已經至此,我們的陀螺變成了畫筆,我們的彈珠變成了擊劍,我們的誤打誤撞自學成才變成了系統專業執證教學,有何不妥呢?
這就跟我們從前寫信,現在用email;從前粗茶淡飯,現在可以珍饈美饌;從前戀愛靠肢體,現在戀愛靠app一樣,你們能接受這些時代更迭升級,為什麼放到孩子的教育上,就覺得他們是不快樂的呢?
他們明明更聰明,更能接觸到群體,更能規範化學習,更懂禮數規則了啊。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未必只能從放養與大自然得到,文明開化替我們省去了很多彎路。
它是捷徑,但這個捷徑並非壞事,它能節省孩子的時間,去學習更多應對未知更發達時代的傍身技藝。
當然,你可以堅持己見,返璞歸真,但不要詬病資訊時代全面升級後的配套教育是毒瘤。

補習班更是如此,它最大化解決了術業有專攻的問題,是高效、節能、保護親子關係的良心機構。
補習班多好啊,哪裡不會補哪裡,明碼標價,有的放矢。父母胃口好了、走路不喘了、身體倍兒棒,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關愛孩子的正道里。
03
說回正統教育,只有這幾種家長會極度焦慮:
1、沒有主見的家長。
沒有主見的家長,通常對教育沒有自己的看法,為別的家長馬首是瞻,家長群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
一會兒覺得精英教育靠譜,一會兒覺得放養教育快樂;一會兒覺得國際學校好,一會兒覺得公辦學校穩,這樣糾結反覆,怎能不焦慮?
國際學校費用高,英文教學,連線國外名校,香港本地和內地的大學基本無門。
本地學習中文,但競爭激烈,要經歷層層面試選拔。
我和老李商量了一下,決定讓他們讀本地小學。因為我們認為,未來全球發展中心還是在中國,熊孩子必須學中文,懂中文社會語境。本地學校也比國際學校只能考國外名校,多了一條北上求學的路。
關於競爭激烈,只要把準備上國際學校的學費,用來租賃優質校網的學區房就可以了。
不管選擇什麼學校什麼教育方式,只要打定了這個主意,就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好好賺錢,安心尋校,準備面試就好了呀?

2、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會焦慮。
這類家長通常自己不咋地,吃過不好好學習的虧,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打著麻將讓孩子複習功課,刷著手機叫囂孩子好好學習。
心血來潮看看孩子的成績表,大發雷霆,捶胸頓足,怒髮衝冠讓孩子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親自下場,用自己為數不多的文化知識輔導功課,耐心也為數不多,說了兩句就開始砸毛栗子:你怎麼那麼笨!
朋友,先看看別人家家長,再賞自己幾個毛栗子吧!
3、深深迷信知識改變階層的家長會焦慮。
這樣的家長,其實他們沒什麼錯,水往低流人往上走,知識也能一定限度改變階級。
但,那是有限的。
你會見到很多有錢人,養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熊孩子;也會見到很多沒落大戶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禮,進退有度。
一個階級的升級,最起碼要經過三代人的共同努力。
所以,孩子讀到好大學,並不代表能榮升王侯貴胄,門楣光耀。他能找一份好工作,組建一個好家庭。他的階級其實還是你的階級,這是烙印,是過程。
所以倒不如,從家長開始就奮鬥,才能全面提速一個家族的階級提升,對孩子,則不要過分苛責。

04
但是,剔除以上過度焦慮的家長,有些許焦慮有什麼問題?
沒有問題啊。
我們最終要歸結到一個問題:教育苦不苦?
苦。
孩子一定苦。
但是曹文軒說過這麼一句話: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年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要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家長也一定苦。
曹文軒的話後面可以這樣加一句:每一個人,都有TA要承擔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是少年時承擔,就是成人後承擔。你可以替孩子選擇先苦後甜,或者先甜後苦。
先甜後苦的選擇,其實是一種自私,在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時光裡,家長選擇了輕鬆、逃避或者看似開明的教育方式,而把TA未來的痛苦交給TA自己去承擔。
而選擇先苦後甜的家長,當他們與孩子共同渡過教育的河,即使中途有怨懟有焦灼,但他們會樂見其成: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更有選擇生活的能力和權利。
絲毫沒有焦慮的家長,真不是好家長。
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
把大部分焦慮攬在自己身上,身體力行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家長,全力達到自己階層的天花板,並竭盡所能給TA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資源。
至於TA能不能成才,那是TA的命運。
悠年公寓首家落地洛杉磯,
是一家屬於年輕海外華人的社交公寓。
我們致力於打造最大的華人留學共享社群,
以共享空間為設計理念的悠年公寓
歡迎你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