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羽毛球男雙決賽開始前,網上盛傳中國臺北兩位選手都是“臺獨”,這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縱觀王齊麟運動生涯,此人並沒有發表過多政治言論,倒是李洋三年前東京奧運會奪冠後曾在Facebook上說要把金牌獻給自己的“國家”–臺灣。
這與二人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有關。
李洋生在臺北,東京奧運奪冠後卻強調“我來自金門”,他父親是金門人,因為參軍的緣故搬到臺北,才有了他。
這般只認籍貫不看出生的認祖歸宗,說明他是個很傳統的中國人。
這對組合雖是國中同學,人生軌跡卻大不相同,做同學時甚至都不太熟,他倆第一次搭檔男雙,已是國中畢業很多年後的2019。
王齊麟很小便是島內聞名的天才少年,國中就代表中國臺北在國際上打比賽了,高中時便已被職業強隊“土地銀行”早早簽下。
與之相比,李洋只能算天資平平,直到高中還在打低級別比賽,父親甚至多次勸說他放棄羽球夢,一心考大學。
這也造就了二人性格不同,年少成名的王齊麟輕狂奔放,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逆襲的李洋卻沉靜內斂。
不過在政治上,二人似乎又倒轉天罡。
這可能與李洋的家鄉有關。
眾所周知,金門與臺灣島相距千里,和廈門卻僅有咫尺之隔。
如果“我是誰”一直是困擾2300萬臺灣人的最大問題,金門人對於自己身份認同的困惑比起臺灣本島的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 美臺共同防禦條約》,若臺海戰火燃起,美國的軍事保護將僅限於臺灣本島,金門、馬祖並不在此範圍。
一旦開打,金門、馬祖勢必成為統一第一站,在美國已明確不干預的情況下,解放金門的難度應該不會大於城管執法。
一個缺乏安全感與認同感的人,往往會變本加厲去尋求安全與認同,東京奪冠後的瘋狂輸出,正是喊給島內同胞聽的“投名狀”。
不過有意思的是,前幾天再次奪冠後李洋低調了很多,當記者問他有什麼想對臺灣民眾講的話,他也只是輕描淡寫:
“希望大家關注後續的比賽。”
這種反差,可能因為三年前他和王齊麟還是兩位素人,如今卻已是身背無數代言的寵兒,贊助商已反覆叮囑不得大放厥詞。
就發揮而言,這對組合是名副其實的大賽型選手,很多人因為這兩枚奧運金牌,以為麟洋組合是林丹那樣的大魔王,其實除了兩個奧運冠軍,這二位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賽成績,世界排名也從未登頂。
東京奧運會前,這對組合在大賽就是穩定的8強與16強水平,所以當年奧運開幕前臺媒普遍都不看好他們拿牌。
奧運爆冷奪金後,耗盡氣運的麟洋更是一落千丈,多次大賽止步32強,去年亞運會上摘銅,已被視為大大的成功。
這次奧運前,島內對他們的期許也是“拿牌就是勝利”,但詭異的是,冷卻了三年氣運的兩位大場面先生被分到死亡小組後又一次過關斬將,最終擊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梁王組合”。
至於那個爭議最大的“界內球”,我反覆看了回放,球大機率是出界了,退一萬步即便沒出界,梁王兩位小夥子早早把挑戰機會浪費在兩個顯而易見的球上,還是要怪自己經驗不足,咱們得輸得起。
2
前天當梁王與麟洋在場內搏殺時,一場更激烈的暗戰也在觀眾席打響。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地區的“青天白日旗”是嚴禁入場的,為了表達“愛國”,臺灣觀眾也想盡了一切辦法“擦邊”,帶了不少印有“Taiwan”或臺灣島地圖的旗幟或紙牌入場。
過去,這些擦邊球在奧運賽場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默許,出人意料的是,今年巴黎奧組委針對這些擦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嚴防死守,被主辦方沒收的加油道具甚至包括:
一個印有臺式拼音“臺灣”的餐盤


麟洋組合的照片

一塊只寫了“in”的紙牌

在場內,有人拍下了這一幕:
一開始我以為被收走的是民進黨黨旗,後來搜尋才知,這面綠色旗正源於三年前東京奧運會麟洋組合奪金的賽末點,麟洋因為這次挑戰回放成功而順利奪金,有人便把這個畫面設計成旗幟,並被很多臺獨奉為“新的國旗”:

只可惜,這面“新的國旗”也被無情收走。
不難看出,本屆巴黎奧組委在禁止“青天白日旗”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對一切“臺灣元素”進行了全方位遮蔽,其禁止聯想的嚴格程度堪稱上不封頂。
這場比賽令我想起1999年女足世界盃決賽中國對美國,由於之前不久的南聯盟使館事件,這場決賽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眾所周知,那場比賽女足姑娘們沒贏下來,球賽結束時天已大亮,我卻被刺痛的久久不能睡去。
當時的感覺只有憋屈,美國人不但炸我們使館,還贏我們足球。
但經過這20多年回頭看,那真的只是一場球賽而已,真正重要的是,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令我們從被美國輕視的弱者蛻變成他們竭盡全力損招用盡也要遏制的頭號對手。
攻守易型了。
同理,這場羽毛球男雙決賽勝敗與否,都無法阻擋祖國統一之大勢,屆時臺灣同胞支援自己主隊再也不必這般做賊心虛遮遮掩掩,無論五星紅旗還是臺灣特別行政區區旗,都可以盡情揮舞在賽場。
那時再回看今日,這枚金牌的歸屬更是不足掛齒。
畢竟,奪冠的都是中國人。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