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看到的這些畫面——沒有運動相機,沒有電影機,甚至沒有專業無反。
作為前代超大杯「滅霸」的繼任者,vivo 給 X200 Ultra 起了一個新名字——「v 單」,這個稱號不止是自信,更是一次有力的對標:畢竟,微單一直意味著專業影像裝置的門檻。
實踐出真知,接下來,我們會用 iPhone、Pocket 3 與 X200 Ultra 貼身肉搏,一一對比,甚至將其帶到星空之下,看看這個「v 單」,是否名副其實。
X200 Ultra 上迎來了一個註定富有爭議的改動——將傳統攝影的「大三元」理念引入手機,對影像陣列的三顆鏡頭,進行了一個焦段重組,一改前代的焦段佈局,打造了一個新的焦段陣容。
相比上一代 Ultra,vivo X200 Ultra 的超廣角鏡頭感測器升級到 1/1.28 英寸感測器,面積增大了 125%,主攝搭載與超廣角鏡頭同樣的感測器,焦段從 23mm 調整為 35mm,爭議最集中的點,就在這顆主攝上。
不少人認為,它在感測器尺寸上比起友商、甚至自家前代超大杯都有所縮水,但我們必須注意一個關鍵問題——拋開焦段談成像面積就是耍流氓。
一般來說,手機從較廣的焦段裁切到 35mm,並不意味著鏡頭變長了,而是隻用感測器中心那一小塊區域,模擬出了一個更長焦段的視角。
以 vivo X100 Ultra 為例,根據視角的反比關係,從原始焦距裁切到目標焦距,相當於縮小了成像寬度和高度,但是影像是二維平面,縮小了寬度和高度,自然會導致面積縮小為原來的平方,所以當選擇 35mm 焦段拍照時,vivo X100 Ultra 實際只用了原始感測器約 43% 的面積。
也就是說,當選擇 35mm 焦距拍照時,X100 Ultra 實際只用了原始感測器約 43% 的面積,約為 55 平方毫米,只比五年前的 iPhone 11 略大一些,遠遠趕不上 X200 Ultra 那顆 1/1.28 英寸感測器的全幅輸出面積。
這個焦段是經典的人文攝影焦段,相比 23mm,35mm 更貼合人眼的對焦範圍,可以避免過多的元素進入畫面,降低構圖的複雜性,做到所見即所得,35mm 比 24mm 甚至 23mm 更好用,是百年攝影史總結出的,二樓必須建在一樓上面一般的鐵律。
當然,35mm 好用的代價就是更為凸起的影像模組,再加上 vivo 在這一代感測器上使用了一種名為 2×2 OCL 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提高對焦速度,但代價是解析度有所下降,所以超廣角鏡頭承擔的 28mm 焦段畫質並沒有那麼理想。
同時,vivo 也沒有在 14mm 到 28mm 之間預設一箇中間焦段,導致視角跨度非常誇張,在使用預設焦段時,跳躍感會很強。
不過,我認為這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過去偏廣的主攝,是硬體主導下的被動結果,引數好看,但不夠好用,一英寸的處境,更多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而這一次,是主流手機廠商首次嘗試從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出發,反向定義光學焦段佈局,以真實需求倒推硬體配置;
是從「堆料」到「解題」的思路轉變,也是更積極、更主動地追求更好的影像體驗。
開啟錄影,你會發現 X200 Ultra 的預設視角不再是呼叫主攝的方案,而是換為了超廣角鏡頭,這顆超廣角鏡頭的解析力大幅躍升,直接帶來的,就是更大的裁切空間,進而提供了更強的防抖效能。
在預設模式下,X200 Ultra 會將畫面保持在 20mm 左右的 vlog 甜點視角,減少的 6mm 用於電子防抖的空間, 這個焦段與紅極一時的 Pocket 3 非常接近,在超廣角鏡頭提供的裁切空間支援下,vivo X200 Ultra 也獲得了強大的防抖效能,與自帶雲臺的 Pocket 3 打得有來有回。
如果你覺得預設模式不夠廣,沒關係,你可以開啟視角擴大功能,此時被裁切掉的畫面會迴歸一部分,視野變得更廣闊,當然,防抖效能會下降一些;如果你覺得預設模式不夠穩,它還有一招——開啟超級防抖模式,視角會進一步裁切到 23mm,換來幾乎「鐵板一塊」的畫面穩定性。
我試過用預設防抖模式手持拍攝,環繞一圈並後退,畫面依舊穩定,實話說,預設防抖表現已經相當出色了。
一顆鏡頭,三種視角、三檔防抖,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配置拉滿,過去你想用手機拍個 vlog,主攝不夠廣、走兩步抖三下的窘境,一去不返了。
看完 X200 Ultra 強大的防抖能力,我們終於進入了風光攝影的重頭戲——星空!
不過,這顆耀眼的明珠可不容易摘取——原因很簡單:星星,實在太暗了。
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是 -1.46 等,而大多數肉眼可見的星星在 +3 到 +6 等之間。
視星等這玩意兒不能直接跟我們熟悉的亮度單位 lux 互換,但可以粗略地近似換算一下:+6 等的星星亮度,大概只有 0.0001 lux,而日落後昏暗的房間,也有 10 lux 左右。
想要記錄這樣的星空,在以前需要高感足夠強的相機、大光圈鏡頭、長時間曝光和極度穩定的三腳架,還要避開城市、避開月光、避開壞天氣……才有機會拍出一張像樣的銀河照。
在瞭解了星空延時的拍攝難度後,我們帶著 vivo X200 Ultra 來到了最後一站。
這裡是廣東秤架的石離磅,海拔約 730 米,距離最近的城市陽山縣 66 公里,光汙染控制得相當不錯。在天氣晴朗的夜晚,這裡是廣東省內少有的星空觀測優質選址之一。
在這裡,我們打算直接嘗試挑戰難度更高的星空題材——日轉夜星空延時攝影。
在傳統攝影中,拍攝日轉夜延時這種題材通常需要從傍晚開始架設裝置,一直拍到夜深人靜,直到滿天繁星升起,整個拍攝過程可能持續五個小時以上。
由於光線變化極為劇烈,拍攝者需要精確調節每個階段的快門速度、拍攝間隔、白平衡過渡和對焦,才能穩定地記錄下從夕陽餘暉到夜空繁星的完整過程。接著,再把數十 GB 的素材匯入專業軟體,經過裁剪、調色,最後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剪輯出一段只有 10 秒鐘的影片。
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所有的努力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現在,憑藉對 7000 組曝光引數的學習,X200 Ultra 可以智慧識別調整白平衡和曝光引數,一鍵做到日轉夜的高難度延時攝影。
我們開始拍攝的時間是下午六點,此時正值傍晚前夕,太陽已經逐漸靠近地平線,架好手機三腳架,開啟相機,滑動到風光與夜景模組,切換到延時模式,設定到 4K30p 的延時成片格式,按下快門,
X200 Ultra 就接管了一切複雜設定,開始記錄。
雖然天公不作美,日落時分和前半夜的天空被厚重的雲層覆蓋,但後半夜,我們還是等到了寶貴的晴朗視窗期,風將雲層撕開一道口子,短暫的等待後,銀河從山後升起,甚至還捕捉到了幾顆流星。
短暫的視窗期結束,零散的雲層再次迴歸,十二個小時過去,太陽慢慢升起,延時攝影也進入了尾聲。
畫面中,那個橙紅色的火球,正在冉冉升起,但你可能沒猜到——它並不是太陽,而是月亮。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猜測是因為這顆天體在凌晨四點左右悄然升起,由於它的亮度遠高於星星,手機程式誤將其識別為太陽,提前進入了白晝模式,白平衡逐漸偏向暖色調,直到天體升高到畫面大半,手機才猛然意識到——這竟然是月亮!然後,在不到一秒的時間裡,迅速調整白平衡,讓這條延時,有些爛尾。
不過,瑕不掩瑜,儘管有這個小小的瑕疵,畢竟這只是一個透過 OTA 更新就能輕鬆解決的小問題,但曾經那些繁瑣的計算步驟和高高在上的技術門檻,現在已經被智慧演算法所簡化,手機影像,曾將攝影的權力從專業人士和昂貴裝置手中普及到每個人的掌中,如今更進一步,讓每個人都能更輕鬆地挑戰曾經看似無法逾越的高難度題材。
十二個小時的拍攝,被濃縮排短短數十秒的影片裡,像是在用光影講述一個緩緩展開、又迅速劃過的故事。
但如果你拉高一個維度來看,其實這不只是夜晚的故事。
從那臺 1/3.2 英寸感測器的 iPhone 4s,到今天這臺能拍 Log、能拍星空延時、還能拍 4K120p 的旗艦手機;
從手機代替相機還是一種噱頭,到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場景,好像真的沒必要帶相機了。
影像的躍遷與普及,就像日夜交替的藍調時刻那樣,悄無聲息,卻翻天覆地。
這期間,有的功能如流星般稍縱即逝,為移動影像留下短暫靈光;也有的創新如恆星般一經點亮,就長久照耀移動影像的夜空。
但不管是轉瞬即逝的流星,還是亙古不變的恆星,最終它們的軌跡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