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好吃,但不易得。
每年的楊梅產季只有短暫一個月,最晚也只到7月上旬。但種植期卻需一年,不僅要躲避春寒,還要躲避夏季的多雨——多雨會讓楊梅口味變淡,不宜賣出好價錢。等到成熟時節,工人要辛苦地上山採摘,山體陡峭,既要保護好楊梅不散落一地,又要保護好自己不要摔下山。
楊梅產地很多,但浙江最懂楊梅,而浙江仙居又將東魁楊梅種到極致。近幾年,當地農戶還將暖棚技術應用在楊梅種植上,可以將楊梅產季提前15-20天。
美味的楊梅,如今通過當地政府、農戶、電商和快遞等各方的努力,正銷往全國各地。在全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商家細心地將楊梅按照大小分等級售賣。平臺數據顯示,楊梅至今已熱銷十餘天,訂單量已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40%。
這口“夏日限定”還被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惦念。公開資訊顯示,仙居楊梅2003年踏入國際市場,如今已遍佈阿聯酋、西班牙、新加坡、荷蘭、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迪拜王室的仙居楊梅買家秀近日更是登上熱搜。據銷售商介紹,“王室同款”屬於中果,15顆一盒,一盒90元人民幣。
同樣的國際“梅”在拼多多上並不需要如此高的成本。得益於百億補貼等資源的支援,很多人有機會嘗試並喜愛上這種浙江特色水果,仙居農戶也能因此每斤多賺七八元左右。
“從湧泉蜜桔到仙居楊梅,浙江是品質水果的重要貨源地之一。為滿足平臺使用者不斷升級的需求,我們堅持農產品零佣金的惠農政策,並不斷加大百億補貼等資源對浙江優質特色農產品的扶持力度,助其紮根鄉土,突出特色,做大做強。”拼多多水果類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熱點水果楊梅為例,新鮮度是它的生命,我們將加大投入,提升產消對接的效率,讓消費者買好貨,讓農民多賣貨,培育、發展高品質、有口碑的農產品品牌。”

▲早晨五點,正在山上採摘楊梅的工人。劉浩 | 攝
“仙梅”不易得
6月中旬正值楊梅產季,一進入浙江省仙居縣城,就能看到路邊連片的楊梅攤位。週末有大量外地牌照汽車停在路邊,不少遊客提著一籃籃楊梅塞滿後備廂。
不同於其他水果,楊梅的果肉直接裸露在外,咬一口軟糯,嘴裡瞬間飽滿汁水,風味濃郁,酸甜可口。成熟的楊梅顏色紅得發黑,越“黑”越甜。199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嚴濟慈,在嚐到仙居楊梅後,題寫了“仙梅”二字。
仙居楊梅好吃,但採摘辛苦。露天楊梅產季集中在6月中旬後的一個月。其間,每天凌晨兩點,山林裡開始露出星星點點的探照燈光,那是上山採摘楊梅的農戶。他們會通宵忙碌,直至太陽昇高。如遇雨天,楊梅味道會變淡,賣不出好價錢,也不宜採摘。
先前採摘楊梅,工人需要揹著半人高的塑膠筐爬上山。現在有電動“過山車”順著鋪好的軌道載人上去。儘管不用浪費體力爬山,但“過山車”緩慢爬升時,路過幾近垂直的山體,依然令人心有餘悸。到了目的地,工人提著籃子爬上楊梅樹,採摘時要儘量保證梅子不掉在地上,否則就不能要了。山體陡峭,工人的採摘難度不小。一些樹旁泥地裡,有人還會插入梯子作為輔助。
他們手腳麻利,大概兩個小時,將所有塑膠筐盛滿後,便把塑膠筐掛在“過山車”上送下山。

▲90後新農人郭帥從17歲開始接管家中的果園,到現在已經有16年種植經驗。那木黑▕ 攝
郭帥今年33歲,從17歲起,便留在老家仙居縣埠頭鎮大莊村種植楊梅。當年,他的父親響應政府號召,將家中的橘樹全推倒,改種了楊梅,“我們家15畝地一次性改種,還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上世紀90年代,仙居縣政府意識到楊梅作為經濟作物的重要價值。自此,仙居縣政府和當地農戶開始了大範圍種植楊梅的轉型,並打造“仙居楊梅”的地標品牌,引導楊梅產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政府先是號召農戶們改種楊梅,再在縣裡建立合作社,統一規劃和管理種植技術。
改種第四年時,郭帥接了父親的班。通常,楊梅樹在生長七八年後,果子才適合採摘。在沒有看到任何成果的前提下,郭帥做了另一件大膽的事:他將3x3m的間距改成6x6m,一畝地只種10棵左右楊梅樹。過於密集的種植並不適宜楊梅生長,為了結出更大更好的楊梅,郭帥忍痛砍掉了已故父親栽下的不少樹。
給楊梅樹更富餘的陽光、養分乃至生長空間,這是它長成“精品”的重要邏輯之一。就連疏果、剪枝時,每個枝頭都只能保留1—2顆楊梅。郭帥介紹,這些舉措能讓一棵樹上大個頭楊梅的佔比達到50%以上。
除此之外,當地政府為了保持綠色生態和楊梅品質,還規定了更為嚴格的用藥要求:在楊梅成熟前半個月,嚴禁使用農藥。
楊梅採摘前,當地鎮政府會派專人挨家挨戶抽檢楊梅表層是否有藥物殘留。那些從果園裡採摘的楊梅樣品被封在塑膠袋裡,外面標好姓名和果園地點。一旦樣品檢測不合格,果園裡的楊梅將被悉數“處置”,不得流入市場。
在楊梅的流通環節,農殘檢測依然嚴格。各個楊梅集市都專門設有免費的檢測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拿著楊梅去檢測藥物殘留情況,“這樣,我們賣得放心,大家吃得也安心。”郭帥說。
傳統農業免不了靠天吃飯。通常,春季是楊梅的授粉時節,而一場嚴重的倒春寒可能會讓一棵楊梅樹的產量從200斤驟降至5斤。為減少自然條件對產量的影響,現代科技如今已廣泛應用於楊梅的種植中。
王小法是當地最早採用大棚種植楊梅的農戶之一。他今年已60歲,身型瘦削,種了一輩子楊梅。如今,他掏出手機,熟練地點開app,就可以“看到”大棚裡的楊梅樹。
2021年,王小法貸款50萬,把20畝地中的一半改成大棚種植。大棚搭建好之後,他就透過手機遠端控制溫度、溼度、打藥時間和劑量。有了這套智慧種植系統,他不用每天上山盯著每一棵楊梅樹。但每到楊梅生長季節,他還是會在大棚裡住下,方便照看。
大棚裡的恆溫、恆溼可以讓楊梅免受寒冷和多雨天氣的影響,比露天生長的楊梅早成熟15—20天,5月底便可以上市了。相較露天種植,大棚培育的楊梅個頭更大,味道更甜,汁水也更多。王小法說,現在大棚楊梅收購價高時可以賣到100多元一斤,今年,他的10畝大棚楊梅賣了幾十萬元。

▲王小法可以在手機上操作控制大棚內的溫度、溼度以及打藥等程式。劉浩 | 攝
“楊梅吐氣”:浙版特色農業樣本
王小法記得剛改種楊梅時,很多人都持觀望態度。楊梅成熟時,政府在西爐村開闢出楊梅集市,買家和賣家寥寥,他是少數騎著三輪車去集市賣楊梅的農戶,每斤的售價是1—2元,“已經比橘子貴了幾倍”。
當時已有收購農戶楊梅的大商家。他們帶著乒乓球大小的模具測量楊梅尺寸,只有那些大到不會漏下去的楊梅才會被選中買走,而每斤楊梅價格不超過10元。剩餘的楊梅,要麼拉去集市賣,要麼做成楊梅燒酒,要麼只能白白扔掉。
現在,隨著電商的發展,農戶已經不再只盯著大商家,或乾等著被低價收購。在仙居,每天早晨6點開始,他們會揹著採摘的楊梅送到電商老闆的家門口。他們將一筐筐楊梅倒在門口的平臺上,任老闆認真地一個個分選,再按照楊梅的大小規格結賬。

▲早晨6點開始,王旭偉家門口就有很多農戶帶楊梅來交易。劉浩 | 攝
王旭偉今年35歲,是仙居縣坎頭村裡有名的電商老闆。10年來,他在坎頭村教了六七個徒弟。他們剛開始幫著師傅幹活,順便學習如何經營電商,隨後都紛紛自立門戶。
王旭偉有生意頭腦,大學期間就批發西瓜在宿舍賣,一人從一樓爬到六樓挨個敲門推銷。隨後,他在網上開書店,賺到了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一年暑假,他跑遍了老家仙居縣所有的村子調研楊梅的產量和品質。畢業後,他回到老家,決定做楊梅電商。
2013年,王旭偉成立合作社,跑通了“農戶+合作社+電商”的模式。“沒有銷售渠道的農戶可以把楊梅賣給我們,我們再透過電商平臺,將楊梅銷售到全國各地。”王旭偉說,“合作社的作用就是給農戶兜底。”
2019年,王旭偉開始在拼多多開店。拼多多的玩法簡單、容易上手。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憑藉優秀的楊梅品質積累起更多的發單量。現在,他每天的發單量大概有1000單,“好的楊梅供不應求,如果我們的供貨更多,發單量應該會更多。”
在探索電商的幾年裡,王旭偉已經研究出一套關於節省成本和楊梅保鮮的方法論。最初,楊梅只在江浙滬皖地區包郵,當時還沒有冷鏈技術,發往廣東等較遠的地區只能透過空運,成本較高。慢慢地,隨著仙居楊梅的熱度越來越高,王旭偉和各家快遞達成合作,冷鏈配送的成本也顯著下降。
在楊梅保鮮上,摘下來的楊梅要先放在冷庫預冷。預冷後,最初用真空密封籃子保鮮,到楊梅每顆獨立擺放並真空包裝,現在王旭偉採用混合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的氣調包裝進行保鮮,抑制楊梅腐爛程度,延長保鮮時長。
為了保證消費者到手的楊梅品質更好更鮮,王旭偉還會用更高的價格來收貨,“每顆30g左右的果子,我們目前的收貨價已經是幾十塊錢一斤了。”忙碌時節,王旭偉還要僱傭50—60名當地人幫忙打包,每人每小時有15元的工資。
商家傅夢薇只在拼多多上開店賣楊梅,每天大概1000單,楊梅主要來自郭帥的果園以及仙居當地的合作社。據郭帥統計,和傅夢薇合作後,70%的楊梅在線上銷售,線下只佔了30%,平均每斤比以前多掙七八元。

▲公開資料顯示,仙居目前擁有50多個像坎頭村這樣的特色楊梅村。劉浩 | 攝
就在仙居農戶忙碌的時候,遠在北京的辦公室白領韓暖已經收到山中“仙梅”。她在王旭偉的店鋪下了單,不到兩天便嚐到了想念許久的南方初夏的酸甜味道。
這顆楊梅需要農戶凌晨兩點上山採摘,需要在冷庫預冷兩三個小時再進行精密的保鮮處理,需要工作人員嚴格把控從枝頭到食客“心頭”的每一個環節。這顆一度曾被市集冷落的“仙梅”如今接上電商的“地氣”,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