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Sophia
物聯網智庫 原創12 月 5 日晚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這份《意見》名稱裡提及了兩個值得注意的關鍵詞:
一是“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早在 2020 年 8 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就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官方解讀稱,“新城建”是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同城市建設治理融合創新的產物。它以資訊平臺建設為牽引,以智慧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智慧應用場景為依託,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構建智慧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是提升城市建設、運營、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是“韌性城市”——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臨經濟危機、公共衛生事件、地震、洪水、火災、戰爭、恐怖襲擊等突發“黑天鵝”事件時,能夠快速響應,維持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物資保障等系統的基本運轉,並具有在衝擊結束後迅速恢復,達到更安全狀態的能力。當前,城市安全發展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複雜計算、未來網路、衛星遙感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數字技術提升城市韌性治理水平成為關鍵。
《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提出了 11 項任務,多次涉及“物聯網裝置”、“5G”、“數字化”、“智慧網聯汽車”等關鍵詞,並指出目標是到 2027 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到 2030 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顯然,這為智聯網產業上下游企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帶來了廣闊的機遇,因此,本文將挑選其中的部分方向進行潛析。
新舊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潛力巨大
《意見》制定的重點任務(一)指出——要編制智慧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行動計劃,因地制宜對城鎮供水、排水、供電、燃氣、熱力、消火栓(消防水鶴)、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和智慧化管理;加快重點公共區域和道路影片監控等安防裝置智慧化改造。
同時,任務中還強調,新建市政基礎設施的物聯裝置應與主體裝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老舊設施的智慧化改造應區分重點、統籌推進。也就是說,無論是新建基礎設施還是老舊設施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智慧物聯裝置,這都為 AIoT 產業創造可觀的市場空間。
我們以燃氣和地下綜合管廊為例:
-
智慧燃氣
AIoT 技術在燃氣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高的價值。
首先,在抄表環節,遠傳燃氣表的迅速普及推動了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技術市場佔有率的增長。在諸多物聯網抄表技術中,NB-IoT 從 2016 年以來一直風頭無兩,2019 年 9 月底,NB-IoT 在燃氣行業應用突破 1000 萬連線數。但 NB 也不是一枝獨秀,2023 年年底,由綿陽燃氣集團下屬能創科技自主研發的“綿陽造”第二代智慧燃氣表正式面世,這也是全國首款運用新一代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星閃”的物聯網智慧燃氣表,由此,NearLink 正式殺入 NB-IoT “領地”。
接著,在運維環節,隨著燃氣管線越發複雜,燃氣管道內壓力增大越容易導致管網異常、洩漏,從而形成安全隱患,保障燃氣輸配管網的安全執行一直是燃氣公司的重點工作。而透過 AIoT 智慧感知裝置即時採集燃氣管網流量、壓力、溫度和洩漏等執行資料,實現遠端監控和故障預警,則能提高燃氣系統的安全性和運營效率。
更進一步,透過大資料分析,燃氣企業能夠深入挖掘使用者用氣行為模式與規律,制定更為精準的營銷策略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體驗。同時,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燃氣行業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如 AI 預測模型可以準確預測燃氣需求,實現供需平衡。
-
智慧地下綜合管廊
所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讓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住進“集體宿舍”,同時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執行的重要基礎設施。
資料顯示,從 2015 年開始試點,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全國 279 個城市、104 個縣,累計開工建設管廊專案1647個、長度 5902 公里,形成廊體 3997 公里。
過去幾年,廣東、安徽、山東等各省市,均釋出關於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政策資訊,有序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案建設成為重點工作。隨著城市地下管廊規模越來越龐大,對管廊綜合監控全過程的資料採集和儲存,並進行智慧分析和管理,成為必然發展趨勢。
作為典型代表,雄安新區在已建成的市民服務中心、容東片區、昝崗片區等綜合管廊系統內引入了地理資訊系統、建築資訊模型、自動控制、5G(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技術,透過資訊化運營的方式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實現管控平臺高效運轉、設施狀態全面感知、資源資料協同彙集,探索實現綜合管廊 24 小時動態監管和無人巡查。
5G-A 車聯網未來可期
重點任務(二)指出——深入推進“第五代行動通訊(5G)+車聯網”發展,逐步穩妥推廣應用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加快佈設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智慧感知系統,提升車路協同水平。
2023 年,全球智慧網聯功能乘用車的新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一半,中國市場的滲透率達 68.2%。賽迪顧問預測,2025 年中國智慧網聯功能乘用車的新車滲透率會超過 75%。
車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即時快速可靠的通訊,因此如何利用 5G 賦能車聯網應用受到業界廣泛關注。5G-A 是無線網路從 5G 演進到 6G 的必經之路,相比已經商用的 5G 網路,5G-A 能帶來 10 倍網路能力的提升,擁有下行萬兆,上行千兆,千億連線和內生智慧等特徵,由此使得 5G-A 車聯網成為產業熱點。
2023 年起,上海移動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啟了 5G-A 車聯網的應用示範試點工作,已在 2023 年年底建成了上海第一條 5G-A 車聯網示範試點線。2024 年 2 月,上海移動攜手中上研院、華為等合作伙伴率先在上海浦東金橋智慧網聯汽車示範區開通全球首條 5G-A 車聯網示範路線,驗證了車、路、網、雲、圖全要素,實現全路段時延低於 20ms@99%。
前不久,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中國聯通與華為攜手打造了國內首個 5G-A 車聯網端到端全要素創新基地。在車路雲一體化網路建設方面,基地全面鋪設了 5G-A 通訊網路,依託北京聯通 3.5GHz 和 2.1GHz 商用頻段,成功構建了全域時延低於 20 毫秒、上行速率超 20Mbps 的“雙20”效能基準,為 5G 車聯網未來的大規模接入和效能最佳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未來幾年國家不斷推進 5G 網路向 5G-A 升級演進,5G-A 將進一步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從而更好地支撐智慧汽車的發展。
加快構建跨終端的統一作業系統
重點任務(五)指出——開展數字家庭建設,以住宅為載體,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行動通訊、人工智慧等實現系統平臺、家居產品互聯互通,加快構建跨終端共享的統一作業系統生態,提升智慧家居裝置的適用性、安全性。
數字家庭這個概念,早在 2021 年就被提出。彼時,住建部等16部委聯合釋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加快發展數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質的指導意見》,一統智慧家居、智慧家庭、智慧人居等多樣化的概念,併為物聯網產業帶來強大政策紅利。
智慧家居是數字家庭的核心場景之一,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智慧家居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智慧音箱、家庭安防、智慧門鎖、智慧燈等產品出貨量持續攀升。然而,由於大部分智慧家居 APP 生態封閉、各自為戰,無法互聯互通,大大影響了使用者體驗。在此背景下,許多大廠都試圖主導去構建跨終端共享的統一作業系統生態。
作為其中典型代表,由亞馬遜、谷歌、蘋果等一眾大廠組成的連線標準聯盟(CSA),在 2022 年秋季推出了旨在實現智慧家居生態大一統的 Matter 通訊協議,試圖讓 WiFi、藍牙、ZigBee、Z-wave 等不同的協議在同一個框架下發揮作用。不過,由於複雜的原因,Matter 在其落地兩年之後依然發展緩慢。
好在今年 11 月 ,Matter 標準終於又有了關鍵進展——據 The Verge 報道,CSA 於 11 月 7 日釋出了 Matter 1.4 版本。此次更新包括:增強型多管理員功能、新增對 HRAP(家庭路由器、接入點和機頂盒)裝置的支援、擴充套件能源管理裝置的相容性,並對智慧家居感測器和恆溫器等裝置的功能進行最佳化。
亞馬遜和谷歌均已表示將採納 Matter 1.4,但具體的推行時間表尚未公佈。亞馬遜計劃從明年年初開始,逐步將 Matter 1.4 更新到 Echo 智慧音箱和 Eero 路由器;谷歌表示正在加緊推進增強型多管理員功能的整合,並計劃在未來支援更多新裝置型別。
智慧應急市場空間廣闊
無論是重點任務(七)中強調的“完善城市資訊模型(CIM)平臺”,還是重點任務(八)中強調的“搭建完善城市執行管理服務平臺”,目標都在於增強城市執行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我們知道,我國國土面積廣袤,地質和氣候環境複雜,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每年因各種災害造成的損失都較為嚴重。去年 10 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增加發行 10000 億元國債支援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議案。今年以來,萬億國債的“蛋糕”如何分配成為產業鏈關注的重點,智慧應急成為其中的重點方向之一。
根據多個省市釋出的應急專案招標公告,智慧應急涵蓋災前監測預警、災中救援排程、災後恢復重建災害治理全流程,每個階段都有智聯網 AIoT 解決方案大顯身手的空間——
-
災前監測預警:地震、極端天氣、水災、火災等災害因其難以預測性,往往易造成重大破壞,因此,利用數字技術提高災害的預警和應急救災能力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所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各種環境引數、裝置狀態等資訊的即時採集和傳輸,再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挖掘,實現對突發事件的預警和預測。例如,人們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城市橋樑、道路、水電氣管網等進行即時監測,提前預警故障,將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人工智慧對地震、颱風等災害的預測也越來越成熟,比如,Beroza、Mousavi 和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員 Margarita Segou 透過機器學習識別地震資料,發現了可能比人類所知多10倍的地震,從而建立了更大的地震資料庫。
-
災中救援排程:當災害已經發生之後,如何高效排程資源,最大化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互聯無人機、應急機器人等裝置可以在搜救工作中大顯身手;另一方面,智慧應急平臺可以根據災害發展情況和應急需求,最佳化資源配置,確保應急資源的高效利用。智慧應急平臺的核心功能包括即時監測、預警預測、應急指揮和資源排程。透過各種感測器和監測裝置,智慧應急平臺能夠即時獲取交通系統的各種資料,包括交通流量、道路狀況、車輛位置等資訊。基於這些資料,平臺可以進行預警預測,提前發現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和擁堵情況,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援。
-
災後恢復重建:最後,智慧應急在災後恢復與重建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構建資訊化平臺,實現對災區恢復情況的即時監控和評估。同時,利用大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為災後重建提供科學依據,確保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份額》報告顯示,2023 年中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空間 28.36 億元。

供應商中,聯通數科憑藉全面的智慧應急產品體系和全程全網的資源服務體系,位於中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第一,辰安科技和太極股份構建應急管理應用位列中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第二和第三。其中,2023 年中國智慧應急平臺市場空間 15.3億元,聯通數科、辰安科技和華為位居市場前三。
展望未來,預計智慧應急市場空間依然會有較大的增長,將在應急指揮救援、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和城市安全重點細分領域持續推進發展。
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解讀〈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數字技術助力韌性城市建設與治理》,經濟參考報
《報告稱聯通數科領跑2023年中國智慧應急市場》,C114
《億級大標不斷!物聯網「智慧應急」今年要大爆?》,物聯網智庫
《2024年智慧燃氣行業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與前景分析》,中研網
《Matter 1.4標準釋出!增強智慧家居互操作性,升級亮點一文看盡》,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