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億人吃過的醬油,又要上市了。
作為國內餐飲業背後最大的調味品巨頭,海天味業巔峰期市值超7000億、碾壓萬科,卻在三年間蒸發了5000億,被“科技與狠活”狠狠上了一課。
去年9月,海天迎來了一位神秘的新掌門——程雪。掌舵不到三個月,她就丟擲重磅動作,就是帶領海天味業衝擊港股。

赴港上市,意味著海天面對國內不斷逼近的“天花板”,終於決定跳進陌生的海外市場,去開闢“新大陸”。
這是一場豪賭,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但海天的“醬香科技”,能否征服海外的“味蕾”,卻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國內“醬油一哥”為什麼突然要赴港上市了?或許是國內能打的醬油也不多了。
如果有時光機,海天一定很想穿梭回4年前。彼時,海天味業股價,已經從2014年剛登陸A股時的每股13元,飆升到每股超124.68元,市值一度突破7000億元。
這讓海天喜提“醬油茅”稱號,市值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萬科,被網友調侃——
“賣房子不如賣醬油”。
幾塊錢一瓶的醬油,碾壓幾萬塊一平的房子,海天贏得很徹底,連時任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都說:“特別服氣,能有一家企業滿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活該它賺錢!”
可惜好景不長,2021年在海天披露年中報後,海天在資本市場急轉直下。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機構抱團導致估值泡沫破滅。此後的四年中,海天味業跌跌不休,如今市值僅2000多億。
“機構抱團導致估值泡沫破滅”能解釋一時股價的波動,長期的萎靡不振還是得從海天身上找原因。
海天的業績裡就暴露了隱憂。從2021年開始,海天的營收和淨利潤都結束了雙位數增長,2022年、2023年海天的淨利潤增速更是陷入負增長的泥潭,直到2024年才重回正增長。

(圖源:睿研製圖 資料來源:iFinD)
昔日“醬油第一股”海天味業,怎麼跌下了神壇?
一方面,三年“口罩期”,直接衝擊了餐飲行業的消費。

要知道,中國的醬油,60%消耗在餐飲業商用上。而海天醬油,主要是透過餐飲渠道賣出去的,最高時佔海天收入的60%。口罩期的2021-2022年,海天味業的醬油業務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另一方面,2022年的那場輿論風波,更是讓海天味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2022年國慶,一段“科技與狠活”的影片,揭露了低劣醬油的新增劑問題,而很快便有網友發現,海天醬油國內外“新增劑雙標”。
海天也在糟糕的公關表現中走下了神壇。2022年10月份,海天味業的線上銷售額同比減少了32%,丟了線上市佔率第一的位置。線下也沒好到哪去,訊息一齣,有的超市就開始搞促銷了,一瓶500ml的生抽只需2.9元。
海天為了奪回份額,迅速推出“0新增”系列產品,但市場並不買賬。2023年海天的“一體兩翼”徹底失速了:醬油、調味醬、蠔油營收全面下降,同比分別降低8.83%、6.08%和3.74%。
海天醬油賣不動了,一瓶醬油從生產到賣出去的天數在變長:2022年,海天存貨週轉天數50.47天,2023年上升到56.27天,相當於每批醬油要多囤6天才能賣出。
這次輿論風波重傷了海天,卻讓主打“零新增”的“醬油小弟”千禾接住了潑天富貴,一場由成分黨主導的調味品革命,似乎正在改寫行業規則。
2023年一年,千禾味業實打實的賺了5億多:營收32.07億,同比增長31.62%;歸母淨利潤5.30億,同比增長56.66%。

而跌倒的海天,直到2024年才爬起來。海天味業的營收和淨利潤重回增長,稍微止住了下滑的勢頭。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營收增長9.38%,達到203.99億元,淨利潤增長11.23%,達到48.15億元。
然而,海天的增速卻回不到2020年以前水平了,要知道海天自2014年上市到2020年,營收和淨利一直保持兩位數增幅。而西部證券研報預計,未來3年,海天味業營收與淨利潤增速將持續下滑。
醬油主力產品不給力了,海天也在努力大搞副業。
早在2021年,海天就設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喜悅物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先後投入了6300萬元作為“業務發展需要”。
此後三年裡,有人粗略統計了一下,海天味業累計推出超20款跨界新品,包括檸檬茶、“海天純”飲用水、搭配水果吃的噴霧裝醬油、蘋果醋雪泥冰淇淋……甚至還推出了醬油冰淇淋,讓愛吃冰淇淋和愛吃醬油的都沉默了。
可惜,折騰三年,歸來仍是“打醬油”。據招股書,截至去年前三季度,海天味業特色調味品及其他業務所貢獻的營收比例,僅佔總營收的15.5%。醬油、蠔油和調味醬,仍然是拉動海天營收的“三駕馬車”。
眼看國內市場在越來越難守,出海,成了海天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去港股上市,是海天出海的一大跳板,也是新任“女掌門”程雪上任後的大膽突圍。
對於海外市場,海天在招股書裡為自己找好了增長點:
一是隨著亞洲餐飲在全球的滲透和普及,醬油等亞洲餐飲中常用的調味品,也有機會在歐美市場提升滲透率。
二是利用積累的技術和經驗等能力,開發符合海外餐飲文化和烹飪習慣的產品。
但在海外餐飲文化中,醬油並不是常用的調味品。資料顯示,海天味業的海外市場收入佔比,從2019年的5.23%增長至2023年的7.10%,業務規模從10.35億元增長至17.44億元,增長十分緩慢。
更何況,在海外市場,日本人早已佔據了醬油的天下。把醬油賣給吃漢堡和甜甜圈的西方人,日本的龜甲萬可謂是海天的前輩。日本商界流傳著一段話:
“美國人先認識了給日本皇室供應醬油的龜甲萬;第二年,他們看見了第一款日本豐田車皇冠;此後,他們才又看見了索尼電器。”
在全球調味品市場佔有率上,中國排名前五的企業都打不過日本龜甲萬一家,龜甲萬憑一己之力擁有超過30%的市佔率,而五家中國企業加起來大概在20%。

龜甲萬是怎麼做到的?
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用菜譜開啟市場。
他們針對美國人常吃的食材,研發了一套菜譜,比如用醬油調味的牛肉,並不遺餘力地舉辦現場試吃,讓美國人覺得,用醬油做菜確實更香。每年還向專業廚師提供200種美式餐飲食譜。
美國人喜歡甜食,日本人就乾脆“違背祖宗的決定”,在醬油里加入甜甜的菠蘿汁和蜂蜜,發明了甜口的照燒醬(Teriyaki Sauce)。這款產品大受美國人歡迎,“Teriyaki” 甚至還被韋氏大詞典收錄,成為了美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近十年的美國C端醬油市場上,龜甲萬佔比接近60%,可以說是絕對的統治地位。在不少美國人心中,“醬油”等同於“Kikkoman(龜甲萬)”。

龜甲萬美國C端醬油市場份額佔比
海天作為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呢?
不可否認,海外6000萬華人,是消費中式調味品的主力軍,並且隨著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中餐出海的步伐也在加速,以醬油為代表的中式調味品需求漸顯。

圖源小紅書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至2023年間,全球調味品市場年均增長率為3.5%,並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9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有望提升至6.7%。
但海天,能成為下一個龜甲萬嗎?

去年8月,當投資者問“海天醬油是否有出口?出口到哪些國家,出口銷售額佔比多少?”時,海天含糊其辭地回覆:“公司產品出口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的份額佔整體銷售的比例不大,公司目前正積極拓展出口業務。”
對於海外市場的開拓難度,海天顯然也是有心理準備。要出海,海天必須先翻越產品、渠道、品牌的“三座大山”。
一是佈局海外渠道。
雖然海天在國內是“調味品一哥”,但論在海外市場的根基,海天得管安琪酵母、梅花生物、李錦記叫“大哥”。
據中國調味品協會資料,2022年國內百強調味品企業中,梅花生物、安琪酵母出口額超過2億美元,排名第一第二。論海外營收佔比,李錦記更是遠遠高於海天。

圖源中國調味品協會
安琪酵母早在2000年就佈局海外市場,李錦記自1920年便開始在美國銷售,李錦記產品已銷往全球100餘個國家及地區,在美國洛杉磯和馬來西亞吉隆坡均設有生產基地。
而海天呢?姍姍來遲,只能循著其他調味品品牌的出海路徑,把華人聚集的東南亞作為出海第一站。目前海天在印尼和越南都設立了子公司,加速全球佈局。在歐美市場,海天短期內以出口為主,長期或考慮建廠和收購本地品牌。
而一向依靠龐大的線下經銷商賣產品的海天,在海外想建起自己的經銷商體系絕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海天計劃與當地大型零售商合作(如華人商超)進入歐美市場。
二是產品本土化。
哪怕是華人聚集的東南亞市場,對甜和辣的需求都跟中國不一樣。當龜萬甲把甜口的照燒醬(Teriyaki Sauce)送進美國人的廚房,海天拿什麼敲開海外市場的大門?
雖然在赴港上市的招股書中,“本地化”成為海天出海戰略的關鍵詞,“將海天味道推向全球,也將全球味道融入海天”更是海天出征全球的一句響亮的口號。但現實是,北美商超貨架上,海天主推的“金標生抽”與國內版本完全一致。
三是品牌的打造。
這點上,龜甲萬和李錦記都是海天的老師。
1956年,艾森豪威爾競選連任總統的最後關頭,龜甲萬在加州砸重金買下一整天的電視開票廣告,每隔15分鐘,“Kikkoman, Kikkoman Soy Sauce(龜甲萬,龜甲萬醬油)”這句洗腦的音樂就會響起。廣告一齣,美國當時最大連鎖超市——賽福威(Safeway),就找上了門。於是龜甲萬快速地撬開了美國市場的大門。
1972年,李錦記正苦苦思索如何開啟美國市場時,美國人排著長隊去看中國大熊貓。於是,李錦記蹭上美國這波“熊貓熱”,給自己取名為“熊貓牌蠔油”。原本美國人沒有吃蠔油的習慣,但由於“熊貓建交”,李錦記成功讓蠔油在美國紮根。
海天,迫切等待一場海外品牌營銷的巨大勝利,但目前還未出現。
當國內的“天花板”在逼近,當招股書裡“將全球味道融入海天”暴露出野心,全球化就成了海天的一道必答題,但海天如何才能避免在海外淪為“打醬油”的角色,一場艱苦的硬仗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