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圈專欄|什麼是科學文化?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文化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相關定義有一百多條。在中國特有語境中,文化常常被理解為個人所受教育的程度,體現出的知識修養。說一個人沒文化時,可能是指這個人目不識丁,或者知識儲備十分匱乏。毫無疑問這個定義過窄了。文化是人類社會在互動過程中形成並經過較長時間陶冶,相對穩定並能代際傳承的精神傳統。知識的多寡只是反映了個體的精神和修養,並不宜稱之為文化。狹義的文化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文化,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這一群體所獨有的,依託於人類社會而發展。廣義的文化是指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
圖源pixabay.com
綜合學術界的各種文化概念,可以概括為,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族群所共同持有的思想觀念、風俗信仰、道德倫理、行為規範、審美趣味、價值傳統、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這個文化概念強調的是觀念層面,至於器物、制度、行為,可以理解為觀念的外化。
這個概念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排除了器物和工具性的因素,如刀具的功能是切割,這不是文化,刀具的工藝、鑲嵌在刀柄上的與切割無關的寶石才是文化;用於居住的建築不是文化,建築的式樣、外立面的色彩等與居住功能無關的審美特徵才是文化。概而言之,器物只是文化的載體。
二是排除了獲得生存資料的生產性活動。牛馬也會從事生產性活動,但牛馬沒有觀念和思想,因而也沒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超乎單純的自然狀態之上的那部分東西。文化產生於特有的時間和空間,具有歷史性和地域性特徵,古埃及文化、仰韶文化、客家文化、“五四”新文化等,都是發生在特定時期和地域的具體文化形態。
三是文化具有相對性。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法律。有些文化崇拜牛,而有些文化卻可以吃牛肉;有些文化認同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而多數文化卻要求一夫一妻;有些文化同意對女性實施割禮,而其他的文化卻憎惡這一習俗;遵守法律的義務對於特定的國家來說也是相對的,諺語“人在羅馬,就要守羅馬法”,就是這個道理。由差異性、特殊性體現的文化相對性,也造就了各類文化形態互異、絢麗多姿的多元性特質。
圖源pixabay.com
有關文化的論域過於廣泛,這裡不遑細究,只重點闡釋科學文化。通常認為,科學文化是人類文化諸類亞文化之一種。科學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樣,是由科學家為主的社會群體形成的行為規範、價值體系和制度安排。然而科學文化又有不同於其他亞文化的獨有個性。
第一,科學文化具有跨地域特點。科學文化是世界性文化,不帶有強烈的國家和種族的色彩,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科學家,所做的同類實驗會得出相似的結果,而不會受到地域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因而科學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儘管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同知識起源不同、有先後次序,甚至有些地方性知識還會呈現出地域性特徵,比如韓醫、阿拉伯醫,但這種知識通常處在前科學階段。一旦形成了定律、定理或規律,知識便脫離了其地域性,為人類所共有,也就不存在義大利特色的天文學、英國特色的物理學、法國特色的化學,以及德國特色的有機化學之說。只有當地方性知識被科學共同體普遍認可,能為世界各族群接受,才有可能被稱為科學。
第二,科學文化強調理性。所謂理性,概括而言就是一種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邏輯推演和批判性論證為方法,做出合理決策和正確行動的認知方式和實踐方法。它通常排除情緒因素和感情色彩,也不探討虛無縹緲的物件。《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隱含的意思就是,討論經驗觀察難以捕捉的怪異事物對提升智識了無助益。不過相較其他亞文化,,科學文化中的這種實證特徵更加明顯。理性是人類獨有的天賦,是創造知識和財富的手段,是擺脫愚昧和迷信的利器,因而也是社會啟蒙的核心和衡量人類決策的標尺。
第三,科學文化具有極強的批判性和包容性。科學文化並不倡導個人權威,也不迷信傳統和教條,從而與民主觀念同向並行。科學研究的任何成果都應接受懷疑、批評和檢驗。懷疑是迷信的清洗劑,批判是教條的解毒藥。科學家作為懷疑和批判的主體,不止懷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體的已有觀念,也具有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的反思意識,這是抑制有缺陷的科學產物草率出籠的有效工具[1] 。
第四,科學文化追求簡潔性。奧卡姆的剃刀是科學遵從的重要原則,它是指在邏輯論證中,無須增加沒有必要的實體或假設(如本輪、均輪、燃素、以太、元氣等)。簡潔性是評價和選擇科學理論的重要標準,也是科學方法論原則,由科學定律(數學公式)的簡潔性、科學理論選擇與擇優的簡潔性、思維經濟性等內容構成。科學文化的簡潔性特徵也對其他亞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第五,科學文化的進步性。科學的競爭和獎勵系統鼓勵科學家不斷創新,產出具有獨創性的成果,只有超越現在知識的獨特發現才能獲得優先權。同時,絕大多數創新都是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都是在前人基礎上取得的,這又使得科學具有了持續積累的特性。於是科學無與倫比的進步性,成為科學文化與其他亞文化比較過程中的一種鮮明標識。這也是有人將科學文化稱為科學文明的原因[2]。
*本文系投稿作品,著作權利歸原作者所有。
注:
[1]李醒民. 科學文化的特性[N]. 中國科學報, 2017-02-20(7).
[2]文化與文明是近義詞, 但有著微妙區別而不可相混淆。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 因而是一箇中性概念,文化可以有精華, 也有糟粕。文明作為與矇昧、野蠻對應的概念, 是指文化中具有進步性和價值正當性的精華部分。
作者簡介:
王蒲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