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特朗普成功當選美國總統,讓不少留學生家庭瑟瑟發抖。特朗普在任那幾年,中美關係急速「惡化」,留學生簽證政策堪憂,華人被嚴格審查進入實驗室,華裔教授甚至被告上法庭。如今特朗普再度上臺,就目前他提出的施政綱領來看,會有什麼影響?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穀雨星球
微訊號:guyujihua2021
01.
第一個任期做了什麼?
今年6月,特朗普在接受一檔播客節目訪談時表示:「從美國大學畢業,就應自動獲得綠卡」。
主張最嚴苛移民政策的特朗普,此言一齣引發了留學圈不大不小的震動。雖然旋即其競選班子發言人就趕緊「打補丁」:不是所有畢業生,是指「為美國做出重大貢獻、最有技能的畢業生」。
特朗普以「大嘴巴」著稱,要理解其政策,除了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特朗普第一任時已為其政策打過基本樣了。
他在任時大約釋出過400多項行政令以「維護美國利益」,收縮移民政策。不僅修建邊境牆欲堵住非法移民,同樣也壓縮了進入美國的合法渠道,如疫情期間突然頒發「旅行禁令」,搞得美入境執法機關自己都雞飛狗跳。

■特朗普6月底的「綠卡承諾」在外媒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中,對中國留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的事件大約有這麼幾件。
-
驅逐網課國際生遭訴
2020年夏天,特朗普政府要求國際生要麼回學校線下上課,要麼被驅逐出美國。
影響的最大群體,當屬中國留學生。當時許多中國留學生都已返回了國內(大學均已閉校,全部網課教學)。面對秋季新學年,全美高校尚在評估教學模式。哈佛、MIT則採取「線下、線上混合模式」,學生自由選擇,並視疫情情況隨時迴歸網課。
特朗普政府欲強迫高校全面重開,第一刀便砍向了國際生。
於是,哈佛、MIT領銜將聯邦政府告上了法庭,全美幾十所大學呼應。哈佛時任校長指聯邦政府的做法「魯莽且殘忍」,MIT時任校長更在致全校公開信中霸氣回應:「MIT就是你們(國際生)的家!」
這場官司在哈佛麻省起訴後僅8天,就以特朗普政府被迫撤回行政令而終結。

■2020年美國疫情非常嚴重,特朗普強迫大學開放,聲稱要剝奪上網課的國際學生簽證,連遠在英國的劍橋大學都表示這個命令是非法的
-
10043號總統令
特朗普任內出臺了《禁止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以非移民身份入境》,即10043號總統令,則是專門針對中國留美學者及學生的。
總統令以保護美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和禁止敏感專業持F簽證(留學生)或J簽證(訪問學者)進入美國訪學。
該政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敏感院校的學生、學者,赴美學習、交流變得極其艱難。
極端的更有留學生回國探親,卻不被允許再度入境,不得不中斷學業。這項政策也沒有因特朗普的下臺而停止。這些年,一些中國留學生、學者,入境時被請進小黑屋、乃至被遣返的事例時有發生。

■特朗普將驅逐有關的訪問學者,被大學官員評價:政府是偏執狂,美國會吃虧的。
-
計劃改革H1B、OPT方案
特朗普任內曾提出過改革H1B、OPT方案。
特朗普的H1B方案,是取消目前的抽籤制,大幅提高申請門檻,對工作崗位、薪資待遇和學歷要求設定了嚴格的限制。那些非STEM專業、或即使是STEM專業但在崗位及薪酬上不達標的留學生,都將不可能獲得留美工作的機會。
政策的出發點是打著美國優先旗號的極端實用主義,OPT改革亦循著同樣的思路。後來,受政策透過需遵循的機制制衡,加之民主黨的攪局,這兩項改革都未能進行下去。
不確定未來這兩項方案會不會捲土重來呢?

■特朗普取消H1B的抽籤制度

02.
特朗普上任後
特朗普的政綱則已相當清晰了——
要讀懂他的政綱,有三個重要檔案不容忽略,即7月剛透過的共和黨新黨綱、Agenda 47、2025計劃。黨綱以「號召」為主,但是後兩個則特朗普個人色彩更濃、也更有詳細的計劃。
-
Agenda 47(議程47)
《議程 47》早在一年前就昭告天下天下,它是特朗普競選的總政綱,「47」自然也是直指「第47任總統」。
根據他的競選團隊就Agenda 47釋出的新聞稿,特朗普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決」移民問題,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還要釋出行政命令廢除「出生公民權」。
美國國籍法採取的是「出生地主義」,這一源於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的權利,其重要性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二次立憲」。
「出生公民權」最初只屬於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華裔和一些族裔是被排斥在外的。華裔是透過百年前充滿血淚的「黃金德案」,才爭取到了同等的出生公民權。
歷史在告訴今天,美國移民法的程序一直受到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的影響。

■特朗普個人官網上的《議程47》
-
「2025計劃」
這份由美國保守派核心智囊團撰寫的長達千頁的計劃,被普遍視為第二任特朗普政府的施政藍圖。
雖然,特朗普為競選之需,竭力撇清同這個極端保守團體的聯絡。但實際上,智囊團的核心成員都是他最狂熱的追隨者,包括第一任時的白宮幕僚長和6位部長。
該計劃包括反對保護少數族裔的公民權利(包括繼續修牆)、打擊墮胎權、推動反移民政策和推動學校私有化等。
還有移民問題顧問米勒,他還經營著「美國優先法律」的MAGA組織、前司法部律師傑弗裡·克拉克,至今他仍試圖推翻2020年大選而面臨被取消律師資格的處罰。
特朗普有句名言「You are fired/你被解僱了!」第一任時,政治素人特朗普深感「官僚系統」太不聽話,而他的施政方略也粗糙、零亂。
這一次不同了,「2025計劃」從思想、政策和隊伍上都為第二任做了精心準備,智囊團的核心成員被認為會構成其政府的主要班底。
第一任時,特朗普欲將10043號總統令變成法案,終因推不動而飲恨。提出的H1B改革,也不了了之。
這一次攜自家隊伍上任,這類提案會成為現實嗎?

■特朗普的「You are fired」已經被網友玩出了無數種表情包

03.
未來留學會遇到什麼?
第一,只要中美關係不發生突破底線的衝突,留學的大門不會關上。
從美國方面來看,2022-23學年,全美高校共有100多萬國際生,其中近1/3來自中國。文化交流、學術交流對任何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中國留學生更給美高校帶來了實質的金錢收益。
國際生每年給美國高校帶來逾450億的財政收入,其中一大塊且最實在的份額來自中國。更不要說,留學帶動的附帶消費,中國家庭的傳統更是:孩子書讀到哪裡,家裡最大的支出就流向了哪裡。
美國高校無論是從多元文化還是現實的收入考慮,幾乎都把中國留學生當作目標群體,連夏令營夏校都算上。
這筆賬美國高校會算,特朗普政府不可能不算。況且,聯邦政府對高校並無直接直接指揮權,即使對公立學校,頂多也是透過聯邦資金間接影響,對如何招生和教學也徒喚奈何。

■哈佛從中國學生得到的收入比其他大學都多
第二,全民留學的蜜月期不再,留學會是更個人化的選擇。
每個留學生對未來留學應有個心理預期,當一個國家分裂對立,當民粹主義主義抬頭,外國人首當其衝是遭針對的物件,尤其是當中國被視為頭號對手的時候。
當年哈佛麻省能扳到特朗普政府,這幾年高校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社會的分裂同樣衍生至高校,一波一波的抗議運動,令高校在政治議題上更加謹慎。
留學的大環境回不到曾經的蜜月時代了,留學會是個人化的選擇。
但是,在一個依然靠法治執行的社會里,除卻大環境,具體到個體留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第三,STEM留學和就業仍有機會,但資格審查會趨嚴。
6月,特朗普為向矽谷科技投資大佬籌措競選資金,接受了矽谷科技投資人的播客訪談,當主持人問他「你能向我們保證,能從世界各地引進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到美國嗎?」
特朗普張口丟擲了「大學畢業綠卡」。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矽谷、美國對傑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需求。美國勞工局一項統計也顯示,未來十年間,美國將有幾十萬的STEM工作缺口。
但正如特朗普競選團隊發言人後來的「補正」,即使「最有能力、對美國貢獻最大」的人,也將「附加最嚴格的篩查」。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因其多元和包容曾吸引了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包容和多元不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僅以「工具人」的設定來吸引人才的政策能走多遠呢?

■美國網友給特朗普一系列海外政策的評價:「Trump, the isolation leader」(特朗普,封閉政策之王)
第四,本科、文科留學受影響較小,但意/識形態的干擾會趨顯性。
就留學本身而言,本科及以下的留學,被認為是「學生」,無論文理科都不會太受影響。
研究生往上,則會被認為是研究者、即能產生實際研究成果的人,在科技領域、尤其在AI等中美競爭白熱化的敏感領域,必然會受到限制。
當政治已經不加掩飾地侵蝕到教育,隨著特朗普上臺,對留學的干擾將會越來越令人擔憂。
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
要不要留學?一個真實的世界也在那裡。登過高山、見識過世界,人則不一樣了。
現在大環境下,唱衰留學就是流量密碼,所以每天開啟社交媒體看到的也都是令人焦慮的資訊,自然就越刷越緊張。
身為一個留學生家長,我的經驗是,要想緩解焦慮,在刷社交媒體之餘,推薦讀一讀歷史:歷史不是抽象的,它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才能冷靜地自處,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來自: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