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思鈞:不是讓情緒消失,而是知道它為什麼來

大家好,我是簡單心理APP的創始人簡裡裡。
2024年9月,我收到一條微信,微信名是「小齊」。我當時不知道他是誰,也無從追溯我們是什麼時候認識的、他現在在做什麼。
他先是介紹我認識一個工作相關的朋友嫻姐;又說明了他是簡單心理的使用者:
這樣的對話時有發生。我相識的、不相識的朋友在用簡單心理,他們有一些覺得有幫助,向我表達謝意;有些人覺得沒有幫助,來和我吐槽和提提意見。這一次,我和每次收到使用者反饋一樣,如常感謝他,也請他未來如果遇到問題,隨時聯絡我。
不久之後,我見到了他介紹我認識的嫻姐。談話間,嫻姐提起「小齊」。她說:「小齊」是她職業生涯中見到過的、少有的、有了很大影響力,但仍舊非常務實、踏實和充滿善意的一個人。
我有點尷尬,只好問下去:小齊是誰?
嫻姐說:齊思鈞啊。很優秀的年輕主持人。
小齊正在主持《乘風2025》
後來我再見到齊思鈞,才知道我們十年前在一個工作場合加過微信,自此之後徹底地相忘於江湖。直到小齊開始了心理上的探索,我們才再次有機會重逢。
之後我和小齊又見了兩次面。他講述他在二十歲到三十歲間的困頓、自我求索;他使用心理諮詢幫助他更理解情緒是什麼,獲得了怎樣的益處,又有怎樣的困惑。
他對於自我脆弱感的坦誠、困頓中所擁有的勇氣、和他想要去地幫助年輕朋友直面情緒問題的心意,都如海上朝日,熱烈而暖意。
小齊的真誠,讓人忍不住很想與他一起努力,幫助他、或者見證他去實現他的願望。
上個月他出版了這本書,叫做《喂,你好嗎?》。他記錄了自己的經歷,如實講述了情緒來源的追處。
他不止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還做了心理的科普、測試,為年輕朋友們推薦和情緒相處的辦法。他對於科普起先有擔憂——所以花很久時間找不同的專家學者,幫助他確認知識的準確性。
小齊在扉頁上介紹自己是「一名經歷了兩年多心理諮詢的情緒探索者」,叮囑大家「別在愛自己這件事上偷懶」。
這週日是5月25日,也是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是「我愛我」。借這個契機,我們想和他聊聊,從開始在簡單心理做心理諮詢到新書出版間這1088天的故事。如何「好好愛自己」,他找到答案了嗎?
齊思鈞、教主、莫莫和簡裡裡在「無聊齋」的播客節目
《齊岱澤一個幸運!聊聊齊思鈞的1088天情緒探索之旅》可以去小宇宙APP聽!
▼  以下根據簡單心理與齊思鈞的對話,以及無聊齋播客對談內容整理:
01
「我生怕對大家沒用
   你知道嗎?」
簡單心理:你為什麼想要寫一本記錄自己心理諮詢過程的書?
齊思鈞:2023年下半年的時候,出版方找我說,你快要30歲了,要不要寫一本書,「三十而立」嗎。我一開始想要推掉,因為我始終覺得自己的故事沒有意義。我說如果講個人成長經歷,就要幫助到大家。
我從小被教育 —— 做的東西要有用,所以糾結了很久。我問能否按照心理諮詢的角度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除了個人故事外,我還加入心理學知識的科普和插畫。我生怕寫出來對大家沒用,你知道嗎?
簡單心理:你對這本書有什麼期待嗎?
齊思鈞:我希望大家看書的時候,不用太在意(我是個)公眾人物的事兒,我們都是做著《5年高考·3年模擬》過來的人,心境都是共通的。在職場,你需要面對你的同事、你的領導;在學校裡,我們都有班主任,要寫畢業論文,要答辯、實習。
簡單心理:這本書是怎麼寫出來的?
齊思鈞:因為這本書,我坐飛機去深圳找我的心理諮詢師。在一個小房間裡,有兩個沙發,中間有個小桌子,很溫馨。那兩天,我跟諮詢師一起捋諮詢兩年半以來的內容,在ta的許可之下我全程錄音,作為後續書寫的素材。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感覺很安全。我邊哭邊「cue流程」。
簡單心理:但是這本書讀起來其實沒那麼沉重。
齊思鈞:從一開始,我就極力迴避沉重感。只要有片段讓我覺得沉重了,就調整,也不是加梗,儘量輕鬆地表述出來,再加上幾幅插畫。我怕讓大家有情緒負擔。
簡單心理:這本書出版以後,你收到了什麼樣的反饋?
齊思鈞:沒想到這麼多人跟我有共鳴。我在微博超話、小紅書搜自己的名字,看每一條反饋,很多人都把讀書筆記拍照發上來。朋友圈的學霸來找我聊高考,原來這麼多年過去,她還是會「夢迴考場」。有個認識10年的導演朋友,遇到心理問題,看到我描述職場的片段,也會流淚。還有朋友發訊息找我,讓我幫ta的侄女想想辦法。
02
「過程我全都交代了」
簡單心理: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需要看醫生的??
齊思鈞:前幾年,有個非常明確的節點。在化妝間裡,我拉上簾子一個人爆哭20分鐘。我邊哭邊意識到不對,這不行,我要看醫生了,壓力已經超過我能承受的範圍。我還有一點身體症狀,在臺上會手抖什麼的。
簡單心理:你是怎樣治癒自己的?
齊思鈞:我服用了一年的藥物,進行兩年半的心理諮詢,兩個事情同步進行。整個過程也在這本書裡了,基本上全都交代了。
簡單心理:你是怎麼選擇自己的諮詢師的?
齊思鈞:在找心理諮詢師之前,我把心理學圖書榜排行前幾名的書都看了。簡單心理APP上有個「心理評估」服務,有人先跟我聊一下,幫我匹配了一個諮詢師。但ta的照片給我一點距離感,在未來幾天也沒空,所以沒找。
我在APP上重新選了一個看上去親和力強一些的諮詢師,同時看ta的擅長方向、工作經歷,以及ta是否能在兩三天之內接待新來訪,我也並沒有希望ta就一定是經驗最豐富的。其實我沒想那麼多,如果這次不合適可以再找。
簡單心理:你是怎麼判斷ta合不合適的?
齊思鈞:一開始我安全感沒那麼足,有點緊張。但是我知道自己需要幫助,我想知道,怎麼讓情緒出去,不要堵在胸口。
第一場諮詢的感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當時我痛哭流涕,恨不得每5-10分鐘都要哭一次。頭三次聊完都是哭著結束的。哈哈,「打碎」我了,開個玩笑。
後來我想,其實打動我的不是諮詢師,是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思考打動了我。我就覺得諮詢得挺到點上。諮詢了幾次我才明白,不是要讓情緒消失,而是要知道情緒為什麼來。
簡單心理:心理諮詢給你帶來幫助了嗎?
齊思鈞:有幫助。這種幫助不是說每次諮詢結束後,我立馬煥然一新。諮詢每次就50分鐘,結束以後,我的情緒通常還在一個非常難過的階段。但是我得以平復一下心情,冷靜思考了。
再遇到相同處境時,我突然意識到這處境是怎麼造成的,這些情緒是怎麼來的,我就覺得,自己可以更好地面對。
很多人都問我哪個瞬間變好了,其實不是某個瞬間,而是延遲的、緩慢的改變。
《喂,你好嗎?》插圖
03
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簡單心理:你在書裡提到「內在小孩」這個概念,你是怎麼看到他的?
齊思鈞: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我跟諮詢師一起追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體驗。當我回顧小時候的場景,雖然痛哭,但內心還有聲音告訴我,原來這些壓力是來自過去的。
比如說,在工作裡我總擔心自己受傷,朋友們開玩笑說我很「惜命」。這是因為母親在養育我的過程裡,她擔心我受傷,這份焦慮會放到我身上。同時,她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安,也會傳導到我身上。
小時候,母親一個人帶我,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不在身旁。假期的時候,我就沒法跟同齡人出去玩。現在的我,還是像曾經的那個小孩,擔心給媽媽添負擔,不敢玩,不敢受傷。這份焦慮就這樣延續了。
簡單心理:看見「內在小孩」以後,你有什麼變化嗎?
齊思鈞:當我遇到某些事,如果疼痛感總體是50分,其中45分可能來自以前的經歷,5分來自當下。我現在能知道這45分是怎麼來的。
去年一整年,我對待工作的態度不一樣了。我上臺前其實都會緊張,以前在7-9分(滿分10分),現在控制在5-6分。以前,工作特別忙的時候我很焦慮,現在我心裡有個聲音說:「你能處理好這一切」。
簡單心理:這本書出版以後,你挺不安的,為什麼呢?
齊思鈞:剛剛出版這本書以後,我有巨大的不安。可能就是我「啪」剖開自己,外界「譁」一下子眼光全聚過來。到現在為止我聽到的99.9 %評價都是好的,剩下0.01%沒看到,但我猜應該有否定。或者說我害怕被評判。
這本書誠實記錄了我兩年多的心理諮詢經驗,就像簡裡裡說的「把自己剖開,做成一盤菜,端上來」,害怕被評判,害怕真情實感變成別人的消遣。
簡單心理:現在你是怎麼面對這份「不安」的呢?
齊思鈞:今天剛跟心理諮詢師聊完,寫書或許也表明我的自我邊界更加清晰 —— 我能保護自己了,才可以去做分享。寫這本書80%是好的體驗,20%是負面體驗。我願意把這20%也當成好事,覺得自己正在發展內心的力量。
小齊在新書印刷廠
04
「你可能意識不到
  自己需要幫助」
簡單心理:你在寫書的時候心裡有沒有想好目標讀者?
齊思鈞:這本書設想的讀者是青少年和年輕人。我的心理諮詢師在深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工作,ta很明確地分享過,找ta做心理輔導的人群愈發低齡化。以前最年輕的還是高中生,現在是初中生、小學五年級。心理問題已經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我特別想進校園做分享。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定有很大變化。
簡單心理:你提到剛去西安交通大學做新書分享會,接觸到00後,你有什麼感受嗎?
齊思鈞:那天,我們收集同學們的小紙條,大家可以寫自己的困惑——這個節點我要畢業了,我是考研還是找工作,有個同學眼淚一下子來了。
我只是個比他們年長几歲的哥哥,只能提供點經驗作為參考。有遇到不會的題目,我知道找老師說「這題我不會」。但是心理上有壓力,我只能找朋友傾訴。在我的成長經歷當中,面對「情緒」這件事,好像也沒有一個科學的解決方法。
 簡單心理:現在很多高校裡也開始設定專業的心理老師了。
齊思鈞:我去的西安交通大學,已經有很專業的心理老師。現在許多學校、公益組織,都在提供資源。但是有時候處在低能量狀態,你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
小齊在西安分享會現場
05
允許自己說「不」
允許自己休息
簡單心理:你看過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有哪些想分享給大家的?
齊思鈞:大家愛看的心理學暢銷書我都看過,但是我不覺得我有資格推薦。我記得劉擎老師在《十三邀》裡講,人需要閱歷,如果我不經歷,知道再多也不一樣。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我特別容易期待一個現成的答案,這也是個陷阱。
簡單心理:經過這幾年的成長,你覺得自己的課題已經解決了嗎?
齊思鈞:我不催自己解決課題,但我學會了更加理智,用更多視角去看問題。解決是一時的,當它浮現在生活當中,有機會就去探討。比如這次出書,我們今天坐在這裡聊,都是在探討。
人生還有很多未知,心理狀態肯定還會起起伏伏的,還會遇到不同的人,我要面對,我要想想怎麼面對。
簡單心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別在愛自己這件事上偷懶」,你有什麼心得嗎?
齊思鈞:我是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現在在學著說「不」了。
剛剛工作的時候,我一個人從北京來到長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我對自己說,必須努力融入。各種應酬只要喊我我都會去。現在,那些不想參與的活動、精力不足以應對的工作,以及某場聚會,我都可以說「不」了。
我也學會允許自己休息。生完小病以後,我第一次跟同事說:「這兩個月的工作結束以後,我要留一個星期的時間,稍微休息一下」。
簡單心理:你有什麼有效的休息方法?
齊思鈞:最有效的休息就是睡覺最近這段時間比較忙,前天我去西安做分享會,頭一天晚上飛到了,第二天白天逛一逛街道、吃點東西,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曬曬太陽還是蠻舒服的。
簡單心理:這還是蠻高效的。
齊思鈞:我沒法判定效率,那個方式對我來說是种放松。你不能特意追求「高效休息」,在休息上都追求效率,本身就很辛苦!
作者 / Bridge
責編 / 小胡
封面 / 齊思鈞個人照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