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認為,猛扇中國耳光,扇醒中國,有助於世界和平。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1
馬斯克的星艦發生成功之後,微博上一位300萬粉的博主,發了下面一段話。

這位博主的身份應該是環球時報新媒體部的負責人,從他的歷史發言看,基本立場沒什麼大問題,屬於大體上尊重事實,反對“恨國”黨,但也強烈反對民族主義和國內的自信情緒。
這樣的朋友,我身邊不少。他們不是壞人,也不“恨國”,基本立場沒什麼問題。但他們外國出點正面的事情,中國出點負面的事情,就很興奮,認為這是“一次次扇醒我們”。我每次看到聽到這些言論,老實說很有不適感。
這些朋友其實立場沒問題,也希望中國強大富強。但為啥他們的喜怒哀樂如此特別呢?
對中國未來的期望,這些朋友和我其實沒什麼區別,都希望中國能走得穩一點,儘可能和平崛起,能不打仗,就不打仗。這些朋友,大都年紀不小了是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多少有點兒經濟家底兒和社會地位。大家都希望儘可能的規避風險。
兵兇戰危,戰爭確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風險很大。然而,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這是我和這些朋友分歧最大的一點。
他們認為,中國越自信,戰爭風險越大。我認為,中國越自信,越不會有戰爭。這一點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有表達,西方的很多國際關係學者,也都有類似闡述。一個國家快速崛起時,反而不太願意主動挑起戰端,如果崛起過程被打斷,喪失了崛起的希望,反而戰爭的機率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非常擔心國家(民族)主義情緒,認為國家(民族)主義情緒會裹挾中國走向戰爭。我認為他們是杞人憂天。
過去那種父死子繼那種基於血緣的權力繼承體制已經基本消失。無論是透過民主選舉,還是透過攀登官僚機制的一級級階梯,今天,世界各國能在權力階梯上爬到最頂端的人,沒有一個是傻子。當一個國家的決策者在決定開戰時,都是經過反覆的理性的權衡。國內的民眾情緒,是被決策者利用的物件,而不是決策者決策的依據。
二戰前的日本,常常被很多人拿出來,做為民族主義裹挾國家政策,最終走向戰爭的一個論據。其實正好相反。今天就再聊聊那段歷史。
2
二戰前的日本,有非常強的民族主義情緒和“下克上”傳統,出了“五一五”、“二二六”這樣的極端事件。但二戰日本最終向美開戰的決策,卻並不是民族主義情緒的結果。
二戰前,日美之間的實力有巨大差距,這一點日本當時的決策者不是傻瓜,非常清楚。開戰前,瀰漫在日本最高決策群體中的氣氛,不是興奮而是絕望。
1941年8月,日本駐美國武官巖畔就向日本最高決策層講述了日美差距,鋼鐵,20比1;石油,超過100比1;煤炭,10比1;飛機,5比1;海運能力,2比1;勞動力,5比1;綜合潛力,10比1。巖畔認為強弱差距如此,縱有“大和魂”,也絕無取勝之可能。日本決策層都知道差距巨大,但最終還是發配了巖畔,選擇了戰爭。
1941年9月3日的一次日本最高層的決策會議的發言記錄,給我們展示的不是信心,而是絕望:
“美國處於難以撼動的地位,工業強大,資源豐富”,“眼下我國日益疲弱,終將無以為繼,”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說,“倘若此時作戰,本人相信存在勝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機會恐怕也將煙消雲散。”
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當然,臣等也認為戰爭乃是下策,應當盡最大努力推進談判,只有瀕臨絕境之時,才選擇付諸武力。”永野在旁順勢幫腔:“依臣之見,如今之情況,恰似一名危篤病人正在等待手術。必須迅速決定手術方案:做手術雖屬極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不做手術,就只能坐以待斃。必須當機立斷。”
鈴木則談到國內資源的嚴峻狀況:即使實施嚴格的戰時管制,液體燃料儲備也最多隻能堅持十個月。”
1941年夏天,美國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之後,瀰漫在日本最高決策層的氣氛,就是“絕望”。日本並不想與美國開戰,但不打仗,石油禁運的絞索之下,日本只有死路一條。要麼找死,要麼等死。
二戰前的日美談判的最終破裂,是1941年11月27日,日本大本營收到赫爾對“野村來棲方案”的最終答覆。在收到答覆時,日本聯合艦隊已經駛離千島群島單冠灣,在前往夏威夷,襲擊珍珠港的航路上。11月29日的御前會議,最終決定對美開戰。
3
1941年的日本有沒有避免戰爭的希望?其實是有的。日美談判破裂,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天佑中國的大奇蹟。
1941年11月24日,日美談判破裂三天前,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接閱美國所擬對倭放鬆妥協之條件,痛憤之至,何美國愚懦至此!從此可知,帝國資本主義者惟有損人利己,毫無信義可言。昔以為美國當不至此,故對美始終信仰,其非英可比,今而後知世界道德之墮廢,求己以外,再無可信之所謂與國友邦也。然而本來如此,乃餘自痴,信人太過,何怪他人。”
蔣介石為什麼在日記中寫下如此憤懣的文字。因為在1941年11月,日美談判幾乎在美國出賣中國利益的基礎上達成一致。
1941年11月20日左右,羅斯福親筆手書一份《備忘錄》給赫爾,內容有4條:(1) 美國恢復對日本的經濟關係,(向日本供應)一定數量的石油和大米,以後再增加。(2)日本不再向印度支那、滿洲邊境,或南方的任何地方增兵(荷屬、英屬殖民地或暹羅)。(3)日本同意,即使美國捲入歐戰,日本也不援引(德、意、日)三國條約(加入戰爭)。(4)美國介紹日本與中國會談,但美國不參加雙方對話。該《備忘錄》標明有效期為“六個月”,說明“太平洋的協議以後再議”。
羅斯福的備忘錄,完全沒有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是一個赤裸裸的出賣中國利益,對日本妥協的方案。
赫爾根據羅斯福提出的備忘錄,擬就以3個月為期的“臨時過渡辦法”,其內容有:日本不對東北亞、北太平洋地區、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採取軍事行動,從印度支那南部撤軍,駐紮於印度支那北部地區的日軍不超過2.5萬人;美國同意修改凍結在美日本資產的命令,每月向日本供應不超過60萬美元的原棉和一定數量的民用石油,從日本進口生絲等。11月22日、24日,赫爾先後兩次向中、英、澳、荷四國駐美使節通報了他所草擬的“臨時過渡辦法”,徵求意見。蔣介石得到這個訊息後,完全無法接受美國的背信棄義,11月24日,在日記中寫下了上面那段文字。
按赫爾的這個臨時過渡辦法,日本不需要承諾從中國大陸撤軍,不需要放棄滿洲國,只需要從印度支那南部撤軍,美國就願意和日本達成妥協。
美國這個妥協方案,是赤裸裸的出賣中國利益。蔣介石的憤怒也是正常的。從11月24日到26日,蔣介石讓宋子文在美國緊急溝通,設法說服美國不要和日本妥協。宋子文在11月26日與羅斯福會面,並透過羅斯福派到中國的私人代表拉鐵摩爾設法影響羅斯福。
11月26日,羅斯福突然改變了想法,180度大轉彎,給了赫爾新的指示。羅斯福改變想法的原因並沒有權威解釋。羅斯福給了赫爾新的指示。最終11月26日下午,赫爾給日本的最終答覆中要求日本軍隊撤出中國和印度支那。最終,日美談判破裂。
日美談判破裂,是中國的國運。坦率的說,如果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美國的石油禁運無法絞殺日本,日本大機率就不會與美國開戰了。
強國欺負弱國,有一千種開戰的理由,看你不順眼,就去揍你,戴帽子揍你,不戴帽子還揍你。然而,導致一個相對較弱的國家挑戰強者,走向戰爭的,並不是自信,而是絕望,是除了戰爭之外,無法掙脫絞索的絕望。
一戰,論綜合實力,同盟國比協約國弱。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刺殺。奧匈帝國的強硬立場導致了戰爭,奧匈為什麼開戰?因為一戰前,奧匈帝國內部矛盾非常深,再不開戰就完蛋了。德國為什麼支援奧匈,也是德國認為,未來實力對比的趨勢不利於己,早打比晚打好。
二戰,納粹德國,用虛張聲勢和恐嚇,拿下了奧地利,蘇臺德區,捷克。但最後企圖不戰獲得但澤走廊時,希特勒的bluff 失敗了,無路可退,只能打仗。在9月3日前,希特勒還抱有英國不會宣戰的幻想。從已有的史料看,9月3日英國宣戰後,希特勒的狀態也不是興奮,而是沮喪。
此外,如果瞭解納粹德國走出大蕭條的經濟政策的朋友,也能看出來,當時的德國,不開打,經濟就撐不住了,沙赫特發的那些各種變相的國債,得還呀。
一個崛起中的挑戰霸權的國家,最終選擇戰爭的原因,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徹底的絕望。
4
當年的日本,給中國的教訓是什麼?並不是什麼民族主義情緒裹挾國家政策,也不是什麼不能盲目自信。
最重要的教訓,就是絕對不能陷入日本那種“開戰是找死,不開戰是等死。”的境地。
1941年夏天,美國凍結日本資產,全面石油禁運,液體燃料只能撐10個月,不開戰,日本就只能等死。
中國為什麼大力發展新能源,為什麼不和俄羅斯撕破臉,為什麼搞一帶一路,重視中東、非洲國家?主要是為了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次要才是工業品的市場。
當年石油資源基本都在英美聯盟國家的手裡,ABCD一禁運,日本就買不到油。現在美國想讓中國買不到油,就沒那麼容易了,得出動海軍截斷中國的遠洋航路,把中國和中立國的油輪都攔截住。今天美國封鎖制裁俄羅斯,也沒做到這個地步。
晶片封鎖就容易多了。中國之外,全球半導體的主要產能,都在美國和美國小弟的手中。為什麼國家這麼重視半導體,就是半導體領域的全面禁運確實能極大影響中國。
半導體突圍,是中美和平競爭的勝負手,是重中之重。半導體問題解決了,和平競爭,中國就贏了一半。
其他對外依賴度高產業,比如醫藥產業。還是能找到質量差點的替代品,就算被全面封鎖,也能支撐下來。
中國要自信,要有對中國一定可以和平崛起的自信。沒有這個自信,就準備打仗吧。
至於馬斯克的星艦,確實是航天上的巨大成就。然而,這個算不算和核武器一個級別的大殺器呢?是否星艦成功了,就有巨大的軍事意義,中國軍事上就完蛋了呢?我覺得不算。
如果真的算,星艦成功了,美國就擁有了無以倫比的軍事優勢。那中國的最佳選擇是什麼呢?
我相信這個選擇,肯定不是paingod這樣的朋友希望看到的。
5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中國被扇耳光有助於和平?
最根本上,是因為他們認為,今天的中國實力非常弱。今天的中美差距,比當年的日美差距更大。中國,不管多絕望,多走投無路,都不敢和美國掀桌子。都只能忍氣吞聲。只有這樣,讓中國更加沒信心,更加絕望,才有助於和平。
然而,當年的日本在幾十倍國力差距下,都鋌而走險。中國會甘願被美國慢慢絞死?畢竟,今天的中國,從工業產能上,已經遠超美國,從產量上,幾乎接近了西方陣營的總和。今天的中國會束手待斃嗎?顯然不會。以中國今天的國力,如果絕望了,會掀桌子而不會等死。
有些朋友,完全不理解今日中美兩國的實力對比。中國大機率仍然不如美國,但並不是沒有一搏之力。中美現在的實力差,遠小於1941年的日美實力差。他們認為,猛扇中國耳光,讓中國沮喪絕望,有助於世界和平。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耳光被扇多了,中國反而可能就豁出去了,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