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3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赴硫磺島出席美日戰死者悼念儀式。他在講話中稱要“牢記美日雙方士兵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在美日盟友關係中永垂不朽”。這一罕見對二戰日軍的公開讚揚,引發軒然大波。

當日,赫格塞思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共同主持了悼念儀式。赫格塞思在致辭時稱:“我們不會忘記在硫磺島作戰的美國和日本士兵展現出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將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以及美日兩國的盟友關係間永垂不朽,他們的英勇事蹟永不褪色。”


此訪之前,赫格塞思已因“群聊洩密事件”飽受詬病,如今又公然稱讚日軍,這讓美國國內輿論對他的質疑愈發高漲。
硫磺島,這個曾見證太平洋戰爭最慘烈戰役的島嶼,如今成了美日同盟的“秀場”。然而,當赫格塞思將“勇敢”一詞同時贈予交戰雙方時,美國民眾的怒火被瞬間點燃。

美民眾憤怒聲討:是作秀還是緬懷?

有網友質問赫格塞思:日美之間的戰爭,他支援誰?他能回答是誰襲擊了珍珠港嗎?

有網友稱,赫格塞思此番言論,是在羞辱自己曾在太平洋參戰的亡父。

硫磺島戰役中,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以“每人死前殺死10名美軍”的命令,將戰鬥變成屠殺遊戲。據記載,日軍曾用刺刀逼迫平民跳崖,甚至將戰俘綁在樹上用機槍掃射。
然而,赫格塞思的致辭刻意淡化了這些暴行,將日本侵略戰爭包裝成“英勇的犧牲”。這種對歷史的“選擇性失明”,徹底激怒了美國老兵群體。
社交媒體上,網民貼出日軍虐待戰俘照片,痛斥殘暴的日軍根本不配被紀念;更多人批評此舉是對7000名陣亡美軍的褻瀆,尤其在美國國防部近期刪除硫磺島戰役英雄、原住民士兵艾拉·海耶斯的紀念頁面後,赫格塞思的“緬懷”更顯虛偽;還有網民批評赫格塞思“牢記美軍士兵”的說法只是政治作秀,因為其領導下的美國國防部在廢除“多元化政策”時,刪除了大量美軍少數族裔士兵的事蹟。

硫磺島戰役的慘烈程度堪稱太平洋戰場之最,但是赫格塞思口中“日軍勇敢精神”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修辭手法”,本質是對戰爭殘酷性的商業包裝。正如美國網友曬出的日軍暴行照片與《父輩的旗幟》主角艾拉·海耶斯紀念頁面被刪形成的諷刺對照,美國的政治敘事正在系統性地解構這段真實歷史記憶。
而赫格塞思這種透過共享戰爭記憶強化美日軍事紐帶的不恥做法,實則是用歷史傷痛為現實同盟注射強心劑。

還有,在特朗普政府廢除多元化政策、刪除少數族裔士兵事蹟的背景下,赫格塞思的“緬懷”實為轉移矛盾的表演。正如美國老兵家屬質問:“當國防部刪除原住民英雄頁面時,這種紀念有何真誠?”
當赫格塞思站在硫磺島的黑色火山灰上,將二戰日軍的“勇敢精神”與美日同盟繫結歌頌時,這場精心設計的悼念儀式彷彿早已異化為地緣政治的手術檯。
當歷史記憶、現實利益與政治操弄的三角關係變得混亂模糊之時,深深的暴露出美國亞太戰略的深層焦慮。
正像赫格塞思在參加硫磺島戰役紀念儀式上,誓言要加強與日本的聯盟那樣,這是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的關鍵落子。

赫格塞思在訪問菲律賓時部署“堤豐”導彈系統,在日本對歷史進行強行粉飾,一邊要求日本將駐日美軍費用分擔比例從當前的55%提升至75%,相當於每年多支付90億美元;一邊又施壓菲律賓將防務開支提升至GDP的10%,遠超北約成員國的標準,這套組合拳暴露出的是美國要透過對亞太盟友的“雙重勒索”策略,來推行亞太戰略的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眼見中日韓達成20多項經濟合作共識之際,美國更試圖透過軍事動作製造緊張氛圍,這就是為什麼赫格塞思刻意選擇中日韓外長會結束次日啟動訪日行程的原因。

這種策略的荒誕性在格陵蘭島事件中達到頂峰:萬斯一邊批評丹麥“防務失職”,一邊試圖透過經濟滲透控制稀土資源。
當“美國優先”遭遇“盟友覺醒”,這位前福克斯新聞主播出身的防長,正在用真人秀邏輯解構國家安全,其硫磺島的“表演”恰是美國霸權衰落的應激反應。
硫磺島戰役的紀念活動,本應是反思戰爭殘酷的契機,卻在現實中被異化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赫格塞思的爭議言論,折射出美日同盟複雜的歷史糾葛與利益交換。當“勇敢”一詞被剝離具體歷史語境,其背後的政治意圖與民眾的情感撕裂,或許才是這場風波更深層的註腳。

正如硫磺島戰役美國倖存者後代在社交媒體寫道:“我祖父從未想過,他戰友的鮮血會成為政客談判的籌碼。”當戰爭記憶淪為地緣利益交換的商品,赫格塞思們正在書寫的,或許是一曲帝國黃昏的冰與火之歌。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