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這一刀,二線豪車要完了

導語
從小米手機的1999,到su7的21.59萬,小米一直扮演著價格屠夫的角色。
來源:藍鑽故事
大定20萬,僅僅用時3分鐘,汽車行業上演了一齣名為“小米YU7”的瘋狂嘉年華。
一度在“對標”保時捷和特斯拉的小米汽車,似乎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平替”夢想。
這似曾相識的一幕,在雷軍的商業史中一再的上演。
整合國內成熟的供應鏈,然後拿出對標市面頂級產品相當的硬體配置,再一刀砍掉利潤,打出一個極其血腥的低價,這是小米長期以來的生存法門。
而今年與之相伴的,是海外豪車品牌的滑鐵盧。
01
迴旋
1985年,上海車展,也是新中國第一次國際車展。
凌晨7點,入口處就排起了千米長隊,2萬觀眾擠進上海車展中心,圍觀著一個五光十色的商業世界。
有外媒記者寫道:“一位穿中山裝的老人盯著豐田皇冠的鍍鉻輪轂看了半小時,他可能一輩子買不起這輛車,但中國有十億雙這樣的眼睛。”
在月薪50-80元的年代,豐田皇冠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代豪車,剛剛富起來的第一批“萬元戶”對其趨之若鶩,那一年,豐田皇冠賣出了1.7萬輛。
1988年,奧迪登陸中國市場,迅速成為了頂級公務車的象徵,在改開早年的紙醉金迷中,奠定了“四個圈=權力地位”的黃金時代。
兩年後,一度和紅旗齊名的上海牌轎車停產——廠房被騰出來,為上海大眾讓路。
某位汽車媒體人將其評價為“壯士斷腕”,他說:
“真正讓一個小廠一步跨越30年,把舊裝置、舊技術全部甩掉了,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現代的工業體系。”
此後的三十年間,合資品牌汽車一統天下,汽車不僅是出行的工具,還是身份地位乃至“洋氣”的象徵。
2001年,電影《速度與激情》上映,也就是在這一年,豪車扎堆進入中國市場。
男人們對夢中女神變心的如此之快:
2001年的保時捷,2002年的賓利和捷豹,2003年的勞斯萊斯,2004年的邁巴赫和瑪莎拉蒂,2005年的蘭博基尼,2007年的阿斯頓馬丁。
《速度與激情7》創造票房奇蹟的年代,也是海外豪車品牌狂飆突進的年代。
2010-2019年,中國豪華車銷量從30萬輛增長到220萬輛,翻了6倍。
2020年6月,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佔有率跌到了33.5%,懷疑和沮喪的氣氛蔓延。
在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後來的劇本。正如沒有人能想到《哪吒》、《長津湖》、《戰狼2》席捲票房,短短幾年,中國影史票房記錄前二十,只剩下一部好萊塢電影。
一轉眼,上海車展過去了四十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至暗時刻過去了四年。
2024年11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達到70.1%,合資品牌被的潰不成軍。
與之相伴的,是豪車們的斷崖式下滑。
2025年一季度,BBA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再度萎縮。其中賓士同比下降10%;寶馬下降17.2%;奧迪下降7%。與此相伴的,是BBA各系車型的大幅降價,個別車型高達40%左右。
如果說,作為一線豪車的BBA,還有以降價換市場的空間,那麼二線豪車市場,已經真正的血流成河。
2024年,邁凱倫全線下跌83.9%,今年前五個月倒是反彈了111%,但銷量只有……19輛。
2024年,瑪莎拉蒂在中國市場銷量僅1228輛,同比暴跌71%,今年前五個月在中國市場的進口銷量為384輛,同比下滑44%。乃至於坊間一度傳聞,瑪莎拉蒂要賣給奇瑞(奇瑞後來闢謠)。
今年前4個月,捷豹路虎在華累計銷量1.67萬輛,同比下滑49.41%,其中4月下跌了78.59%。
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一季度銷量降低42%,六月以來,保時捷推出了史無前例的降價幅度,旗下卡宴、帕拉梅拉等車型最大折扣力度高達七折,是近些年降幅最大的一次。
曾經高高在上的二線豪車們,辛辛苦苦賣了半年,還不如雷軍吆喝三分鐘。
人生如戲。
02
屌絲逆襲
從小米手的1999,到su7的21.59萬,小米一直扮演著價格屠夫的角色。
在一次釋出會上,雷軍做出了承諾:
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果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消費者。
曾經的低價策略,也讓小米在坊間打上了低端的標籤,2020年的一次商業峰會上,雷軍感慨:
"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
說到動情處,雷軍自剖心跡,說十年前,自己從軟體網際網路轉行進入製造業,是想用互聯網經驗來製造業轉型升級,解決國貨被人看不起的問題。
他希望提升商業效率,拿出價效比,從而幫助國貨改進產品和設計,卻造成了小米"都是中低端"的誤解。
雷軍說的很誠懇,然而三天之後,他就被公開"打臉"了。
小米的高管王嵋,在另一個商業論壇上公開發言: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
禍從口出,王嵋一句話,得罪了年輕人,也得罪了天下的屌絲,更是把雷總的一番深情表白帶到了坑裡。事後,她引咎辭職。
雖然鬧出了一番笑話,然而這些年的經歷卻也證明:
小米的刀法,就是好用。
這兩年,國產汽車在電動化、智慧化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各種配置一再提高。與之相對的,是原有的車價卻不斷下滑,新的國產中高階品牌又不斷浮現。
而當年的“屌絲”們,也願意拿出二十多萬元來,陪雷軍“為夢想而戰”。
雷軍也更是親自下場提供心理按摩,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遙想小米SU7交付時,他親自給首批車主開車門,與車主合影,來了一齣“千億總裁給我開車門”的戲碼。
說白了,“屌絲”無非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我們普通人的想法很簡單:
既要,又要,還要。
既要馬兒跑的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既要好車,又要低價,還要你們伺候著我,做選擇是小孩子的事情,成年人的選擇當然——全都要。
這個想法,在過去會被嘲諷,而在今天的“平替”時代裡,似乎有了那麼一些底氣。
03
全都要
是誰支撐著這一代人“全都要”的底氣。
簡單來說,成本。
中國,是當今世界擁有汽車製造產業鏈最完整效能最高的國家,無論是原材料、零部件還是代工服務,各類價格,都能低到讓你懷疑人生,關鍵質量水平也高。
舉幾個例子:
1,汽車用的熱壓鋼板,美國價格是1630美元/噸。中國的價格是799美元/噸。2,汽車的空氣懸架部件,國產的價格只有歐美廠商的70%。
3,同樣效能的雷射雷達,我們能在三年內把價格降低80%。
小米,是從2021年開始籌劃造車的,只用了3年時間,新車就造出來了。
而這背後,是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這是善於整合供應鏈的雷軍,睬中的最大時代風口。
逆風而行的,有另外一個例子——蘋果。
蘋果造車的“泰坦計劃”,從2014年開始籌備,用了10年,今年宣佈放棄。

蘋果要造車,跟它造手機一樣,一定且必然要找中國工廠代工,而且大部分產業鏈要放在中國,否則很難盈利。
——中國是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大到什麼程度呢?去年佔據全球41%的份額,和美國、日本、德國加起來差不多。
但如果蘋果要找中國工廠代工,找誰呢?
蘋果過去的主要合作代工廠富士康,擅長做手機,卻未必能造汽車。富士康聽說蘋果要造車,也曾摩拳擦掌,與國內幾大汽車公司成立合資廠,可轉型門檻實在太高、時間漫長。
埃隆·馬斯克直言: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馬斯克沒有要諷刺誰的意思,他說的很真誠。這就是現實。
以蘋果的技術、研發和品牌以及賬上的資金實力,造車本不難,但要造出又好又能賺錢的車,那可太難了。
蘋果造車,一度把自己的目標定位在高檔車,預期定價10萬美元。原因,是高管們認為,只有這個價格檔次才有盈利機會,事實上,就這價格,他們還擔心呢。
蘋果一向熱衷於高利潤產品,然而在汽車領域,大家都是一條供應鏈出來的。
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個傾向更加明顯。
2013年開始,中國十年如一日的推動新能源汽車戰略,終於開花,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避開了發動機、變速箱等日美歐技術積累百年、優勢巨大的領域,中國廠商在三電技術上輕裝上陣,逐步建立了領先優勢。
比如電池,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電池供應鏈,更是幾乎被中國企業壟斷。
說白了,都是買寧德時代的電池,你憑什麼比別人高利潤呢?
這也是海外豪車品牌——特別是二線豪車的困境。
在極其飽和的競爭環境下,節奏緩慢,又渴望高利潤的海外車企,太難。
而代工技術、軟硬體系統協同能力的成熟,也讓資金雄厚,善於儲備技術人才的網際網路企業,找到了入局的時間點。
而善於整合供應鏈,最佳化體驗,實現軟硬體生態聯動,正是小米的優勢。
與其說,雷軍善於抓住風口,不如說,他成功的等到了風口。
不像賈躍亭,在風口沒來時就跳了出去,沒飛起來,臉朝下急速墜落。
推薦閱讀:
1、中國反內卷第一大省:不搞錢,只搞笑
2、金融資產超1000萬,將被核查?
3、搶人大戰,開始搶女人了。。
4、上海的老齡化有點超乎想象
5、2025第一家暴雷的網紅公司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