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即可訂閱

3月30日,陳立總領事出席第11屆耶魯中美峰會。
陳立表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中美兩國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既是客觀需求,也是人民所願。
陳立寄語中美青年做長期主義者、開放主義者、行動主義者,為中美相互理解與合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屆峰會以“匯聚岸邊:未來之橋”為主題,耶魯大學副教務長克萊、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紐黑文市市長賈斯汀等兩國政商學界及師生代表參加。
演講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親愛的同學們:
很高興出席耶魯中美峰會。耶魯不僅是全球頂級名校,在外交界也享有盛譽。來此之前我做了功課,自1979年以來的13位美國駐華大使中,有4位是耶魯校友。在座的青年學生裡,很可能還有潛在的駐華大使。為什麼美國經常派耶魯畢業生當駐華大使?我猜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美關係舉足輕重,必須讓最優秀的人來處理吧。
那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眼中的中美關係。我剛到美國5個多月,日常工作包括“看新聞”和“走地方”。這是兩項反差極大的工作。看新聞,更多是問題;走地方,更多是希望。報紙上講“中國偷走了美國的就業崗位”,當地員工告訴我的卻是如何在中資企業找到工作並收穫滿足。電視上說“美國要與中國脫鉤斷鏈”,地方政商界人士卻和我說,歡迎中國前往當地投資興業。
透過走進領區各州市的學校、工廠、展館、劇院,同普通民眾交流,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中美人民都勤勞、善良,又都彼此尊重、相互好奇憧憬,大家都在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我認為,這些共同點正是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中美兩國必須在這個星球上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既是客觀實際需求,也是人民所願所盼。在座的大多是青年朋友,你們是中美關係的未來。我願分享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勉。
我們要做“長期主義者”。耶魯漢學家史景遷曾說,歷史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曲折與反覆。中美關係的發展也是如此,總是鮮花與荊棘並生,成果與問題相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美難免面臨各種分歧挑戰。但關鍵是,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你們,能否保持堅定的信念,是否仍然相信對話比對抗好、穩定比折騰好、共贏比零和好?我們絕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難而意志消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始終是我們的最優選擇。
我們要做“開放主義者”。開放與封閉如同鐘擺的兩極,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覆震盪,但這擺動並非沒有規律,每一次封閉的嘗試都被開放的浪潮所打破。在經貿領域,經濟全球化帶來機遇,當然也有競爭和挑戰。是競爭,就不會總做贏家;是合作,就不能只佔便宜。中國的立場始終明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在科技領域,開放、共享,匯聚各方面智慧,能夠產生巨大創新力量,讓新技術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工具。是築起高牆、把科技成果封鎖起來獨享、對付他人,還是樂於分享,使其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用,將深刻影響世界現代化程序。未來掌握在同學們這樣的年輕人手中,相信大家會以更寬廣的胸襟,積極推動開放合作,更好增進人類福祉。
我們要做“行動主義者”。行動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推進器。“光明與真理”在耶魯不單是校訓,無數耶魯人為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勇於求索。1835年,耶魯畢業生帕克赴廣州開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家西式醫院——廣州眼科醫院。我查了一下,當時他乘船橫跨大洋,順風條件下需要4—6個月,路上還可能遭遇風暴和疾病,而且還沒有WIFI。我相信,今天快速發展的中國,比那時更有吸引力。大家難道不好奇,一個被媒體說成既“崩潰”又“崛起”,既“嚴重威脅”美國利益,又湧入7萬多家美資企業的國家究竟什麼樣嗎?中方自2023年發起了“5年5萬”倡議,鼓勵美國青年赴華交流學習,迄今已有近2萬人參與,其中包括許多耶魯的同學。我們歡迎更多人參與到倡議中來,到中國去,親歷中國,同中國青年成為好朋友、好夥伴。
我注意到在座不少是中國留學生。近代中國的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在耶魯學成後,回國創辦了新式學堂,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我最後要對你們說,希望你們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夢想的追求,在變革創新大潮中施展才智,為中美之間的互相理解與合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