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法案,窮途末路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晶片法案的生命,似乎即將迎來徹底的終結。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3月4日的國會演講中表示,美國國會議員應當廢除2022年透過的一項重要的兩黨立法,該法案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用於半導體晶片製造和生產,並將這筆資金用於償還債務。
“《晶片法案》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法案。我們投入了數千億美元,但它根本沒有意義。他們拿了我們的錢,卻不去花費,”特朗普表示。“你們應該廢除《晶片法案》,而且無論還剩下多少錢,議長先生,你應該用它來減少債務。”
而早在他演講之前,負責管理《晶片法案》的美國商務部辦公室就已有約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遭到解僱,知情人士稱,裁員包括約 20 名自願延期辭職的員工,以及約 40 名試用期員工,將於週一被解僱。
《晶片法案》曾一度被視為振興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如今卻面臨煙消雲散的悽慘結局,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百億補貼
先來說說美國《晶片法案》的誕生背景吧。
當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之際,半導體行業出現了極其罕見的短缺現象,部分晶片瘋狂漲價,長時間的斷貨讓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了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而對於美國來說,其高度依賴亞洲(尤其是中國臺灣和韓國)的晶片製造能力,在這次短缺中暴露無疑。
這一情況迅速推動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即《晶片法案》的誕生。
當然,《晶片法案》並非從頭開始造輪子,它結合了此前已有的推動美國高科技研究投資的《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和將半導體制造業帶回美國的《美國晶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
《無盡前沿法案》最初由時任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基思·克拉奇(Keith Krach)於2019年10月提出,作為全球經濟安全戰略的一部分,旨在促進對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高科技研究的投資。
2021年,《無盡前沿法案》更名為《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其授權政府在五年內撥款1100億美元用於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其中,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訊、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領域的基礎與先進研究、商業化以及教育和培訓專案投資達1000億美元,其中超過100億美元被授權撥款用於設立10個區域技術中心,並建立供應鏈危機應對計劃。
《美國晶片法案》同樣出自副國務卿克拉奇之手,它部分源於克拉奇於2020年5月15日促成的臺積電(TSMC)120億美元在美國設廠的協議,以確保複雜半導體的供應鏈安全。克拉奇提出的戰略是利用臺積電的宣佈作為刺激,吸引臺積電的廣泛供應鏈生態系統,加速其他晶片公司(尤其是英特爾和三星)在美國生產,激勵大學開發專注於半導體制造的工程課程。2020年6月,參議員華納和科寧共同提出了520億美元的《美國晶片法案》。
最終,上述兩項法案合併成為《晶片法案》,並於2022年8月9日正式簽署,一場轟轟烈烈的半導體補貼活動就此展開。
千億投資
百億美元的補貼,換來的是千億美元的投資。
根據政策研究員Jack Conness的統計,截至2024年11月14日,《晶片法案》已促成37個專案,總投資達2720億美元,預計創造36,300個直接就業崗位。若與《通脹削減法案》疊加,全美半導體及相關領域投資累計達218個專案、總金額3880億美元,創造約135,800個就業崗位。
基本上行業內叫得出名字的半導體廠商都來湊了一波熱鬧,當然,首當其衝的還是臺積電。
2020 年 5 月,臺積電釋出公告,計劃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 120 億美元,建設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廠,2022 年 12 月,其宣佈承諾在鳳凰城建設第二家晶圓廠,總投資額將增至 400 億美元,後續還宣佈計劃在臺積電亞利桑那建設第三家晶圓廠,總投資將超過 650 億美元。
臺積電這筆投資不僅是亞利桑那州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 (FDI),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新建專案FDI,三個工廠預計將創造約 6,000 個就業崗位,累計創造超過 20,000 個獨特的建築工作崗位,以及數萬個間接供應商崗位。
然後是英特爾,2021年,英特爾宣佈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進行超過 435 億美元的新制造業投資,以增強美國晶片製造和研發的領先地位:在亞利桑那州的兩家工廠基礎上擴充套件到四家工廠,預計每家工廠的投資額將達到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在新墨西哥州投資至少 35 億美元用於先進半導體封裝業務的裝置升級;在俄亥俄州投資興建兩座新的尖端工廠,初始耗資200億美元,是該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私營企業投資;在俄勒岡州耗資數十億美元對其工廠進行擴建和現代化改造。
接下來是美光,2022年10月,美光科技宣佈在紐約投資200億美元建設新晶圓廠,以利用該法案的補貼,並表示未來20年可能將投資規模擴大至1000億美元。
再然後是三星,2021年11月,三星宣佈在得克薩斯州建設一座170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運營。這是得州史上最大的外資直接投資專案,2022年7月,三星提出了未來 20 年在美國投資的計劃,其提議在奧斯汀增加兩條生產線,在泰勒增加九條生產線,擬議投資總額達1921 億美元。
德州儀器也參與了法案,2022年5月,德州儀器在得克薩斯州Sherman開工建設新的300毫米晶圓廠,預計投資將達到300億美元,並創造多達3000個就業崗位。2023年2月,德州儀器宣佈在猶他州Lehi投資110億美元建設新的300毫米晶圓廠。
除了以上幾筆規模較大的投資之外,像格羅方德也獲得了15億美元直接資助,用於紐約州馬耳他工廠擴建,生產高價值車用及國防晶片,預計帶動125億美元總投資;安靠獲得了4億美元補貼,在亞利桑那州建設先進封裝測試園區,與臺積電形成協同,降低客戶供應鏈風險等。
當巨頭們豪擲千億美元,設想中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美國半導體行業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紀最輝煌的七八十年代。
非它不可?
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美國要透過這一法案呢?
究其原因,是美國在製造業上的衰落和空心化。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資料,製造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已從 1990 年的 16.1% 持續滑落至 2022 年的 11.3%,儘管絕對值仍保持年均 2.1% 的增長,但實際經濟拉動效應顯著弱化:1990-2009 年製造業對 GDP 增長貢獻率為 0.33%,而 2010-2022 年僅為 0.19%。更值得關注的是,製造業增長模式發生質的轉變 ——2015-2022 年,設計服務、軟體研發等非生產性活動貢獻了 73% 的增加值增長,而傳統制造環節的貢獻度降至歷史最低。
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劇烈變遷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危機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資料顯示,美國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重從 1990 年的 22% 降至 2022 年的 16.5%,製造業增加值全球份額從 12.7% 滑落至 7.3%。麥肯錫研究院 2022 年報告指出,1997-2022 年間美國製造企業數量減少 25%,工廠總數下降 18%,而同期亞洲新興經濟體制造業企業數量增長 320%。這種 "產業遷移" 現象在半導體領域尤為突出:1990-2020 年,美國晶片製造就業崗位減少 68 萬個,而東亞地區新增崗位超過 230 萬個。
而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美國的優勢更是從全面領先退化為區域性領先。2020 年資料顯示,美國晶片產能僅佔全球 12%,較 1990 年的 37% 形成斷崖式下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晶片產能佔比從不足 1% 躍升至 15%,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合計佔據全球 53% 的產能。特別在先進製程領域,臺積電與三星電子掌握著 92% 的 10 奈米以下晶片產能,其中臺積電為蘋果、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供應 90% 的高階晶片,同時承擔著美國國防部 90% 的軍事晶片訂單。
這種產業格局在 2020 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供應鏈危機中暴露無遺。汽車行業首當其衝,通用汽車、福特等車企因晶片短缺被迫停產,累計損失超過 2100 億美元。通用汽車甚至採取 "無芯組裝" 策略,將 10 萬輛未完成的汽車暫存停車場,形成蔚為壯觀的 "汽車墳場"。消費電子、醫療裝置等行業同樣遭受重創,全球科技產品交付週期平均延長 40-60 天。這場危機暴露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致命弱點:關鍵原材料(如光刻膠)90% 依賴進口,封裝測試環節 85% 產能位於海外,裝置維護週期因跨國物流受阻延長 3-4 倍。
這種局面開始讓美國開始審視自己的晶片製造業,開始推出一系列支援晶片製造廠商的政策,《晶片法案》就是這一系列政策的集大成者,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以晶圓廠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目的就是為了讓製造業迴流,保證晶片供應無虞。
全面失控
俗話說的好,不看廣告看療效,不論官方如何天花亂墜的吹捧,最終落地的效果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心的。
被寄予厚望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設陣痛,是法案崩塌的開始,這座投資 400 億美元的晶圓廠從 2020 年破土動工起便承載著美國製造業復興的厚望,但四年後的今天,它更像是一面稜鏡,折射出美國產業政策的深層困境。
臺積電鳳凰城工廠的建設歷程堪稱跨文化管理的經典案例。這家以工程師文化著稱的企業,其創始人張忠謀曾將“半導體制造是精密製造業的巔峰”奉為圭臬。在臺灣新竹總部,工程師們習慣在凌晨三點的無塵車間裡討論工藝最佳化,而在亞利桑那州,這種 24 小時輪班制卻遭遇價值觀衝突。美國員工將臺積電的高壓文化形容為 "東方血汗工廠的翻版",而臺灣派駐的技術團隊則認為當地工人缺乏職業精神,這種認知鴻溝直接導致了生產效率與工程進度遠不及預期。
更值得關注的是人才供應鏈的斷裂。為解決技術工人短缺,臺積電計劃從臺灣抽調 500 名資深工程師,但這一計劃遭遇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的強烈抵制。工會主席湯姆・康威公開指責臺積電 "將臺灣的剝削模式帶到美國",並組織工人在工廠外舉行抗議活動。這場勞資糾紛最終以臺積電妥協告終——承諾將本地員工比例從 60% 提升至 85%,但代價是延長裝置調試周期,導致首批 5nm 晶片量產時間從 2024 年推遲至 2026 年。
種種情況最終導致了臺積電亞利桑那第一座工廠量產時間一拖再拖,臺積電CEO魏哲家在今年 4 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工廠已進入“工程晶圓生產”階段,這意味著它正在製造原型晶圓,原定於2024年的商業運營推遲至2025年。而在今年 1 月,臺積電還宣佈其第二座工廠的建設也將進一步推遲,其原定於 2026 年開始運營,但目前已經推遲到 2027 年或 2028 年。
而作為法案最大受益者,英特爾的困境更具警示意義。這家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在 2024 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披露淨虧損 16.54 億美元,股價跌破每股 30 美元,市值蒸發超 60%。這種財務危機直接動搖了政府對其投資計劃的信心——俄亥俄州兩座新建晶圓廠的竣工時間從 2026 年推遲至 2030 年,新墨西哥州的研發中心專案甚至被無限期擱置。
當然,英特爾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先進製程競賽中落後於臺積電和三星,同時其 IDM(垂直整合製造)模式在全球化分工時代顯得僵化,工廠建設成本比亞洲同行高出 40%。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分析師指出:“英特爾的問題本質上是美國製造業體系的縮影——過度依賴政策扶持,忽視產業生態的系統性建設。”
臺積電和英特爾享受了晶片法案的最大兩筆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的成功與否決定法案的效果,而它們所遭遇到的一切挫折,都會對法案造成負面影響,當兩家公司難以兌現當初的承諾,必然會讓更多人質疑法案本身的合理性。
而它們也不是唯一齣現問題的企業。Microchip成為了首家退出法案的企業,其 CEO 甘恩・洛佩茲直言:“政府補貼附帶的地緣政治條款增加了商業風險。”三星雖然獲得 47.5 億美元補貼,但被迫接受了禁止在華擴建 14nm 以下產能的限制。此外法案要求的“供應鏈透明化”條款還導致半導體裝置供應商 Applied Materials 和 Lam Research 在華業務受阻。
這些現象暴露出《晶片法案》的內在矛盾:既要透過產業政策重塑製造業,又要在全球產業鏈中實施“小院高牆”式的技術封鎖。斯坦福大學產業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法案要求的 "護欄條款" 可能導致美國半導體企業研發成本增加 25%,產品上市週期延長 18 個月。這種政策悖論正在削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回望美國產業政策史,《晶片法案》的困境並非孤例。20 世紀 80 年代的《半導體晶片保護法》曾試圖透過關稅保護重振產業,但最終被證明是“逆全球化的失敗實驗”。當前法案的支持者辯稱這是 "新時代的產業政策",但實質仍未擺脫“政府挑選贏家”的窠臼。布魯金斯學會的評估報告指出,法案資金的分配存在嚴重的政治考量——獲補貼最多的 10 家企業中,7 家位於搖擺州。
最終折戟
儘管在特朗普上任前,拜登政府來了一波緊急加班衝刺,儘可能發放了晶片法案中承諾的補貼,但這項法案的命運早已註定。
當特朗普在3月4日宣佈將取消法案時,他顯然擁有著最充足的理由。
首先是一直高懸著的財政赤字。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資料,《晶片法案》527 億美元的半導體補貼將使聯邦債務在十年內增加 1.2 萬億美元。特朗普在簽署行政命令時直言:"我們不能繼續用子孫的錢去填補企業的無底洞。" 他尤其批評法案中 390 億美元的晶圓廠補貼,稱這些資金“被大企業用來買股票回購,而非創造就業”。
而法案的執行成果也是慘不忍睹,臺積電和英特爾設廠先後出現問題,那些拿到補貼和沒拿到補貼的廠商都不太滿意,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報告指出,法案資金到位率僅 43%,實際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足預期的三分之一。通用電氣前 CEO 傑夫・伊梅爾特批評:“政府挑選贏家的做法在矽谷行不通,半導體產業需要的是穩定的市場環境,而非朝令夕改的補貼。”
當然,為晶片法案這口棺材敲上最後一顆釘子的,是臺積電新增的千億美元投資,在臺積電CEO魏哲家與特朗普會晤後,臺積電宣佈,計劃將在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的投資再增加 1000 億美元,將總投資提升至 1650 億美元,計劃建設三個新的製造廠、兩個先進的封裝設施和一個大型研發團隊中心,使該專案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單筆外國直接投資。
沒有花一分一毛的補貼就讓臺積電為美國再花1000億美元,那還要晶片法案來幹什麼呢?
而特朗普的下一步計劃,就是用這筆錢實現相同的目標——但不是用補貼的方式,他計劃將 527 億美元補貼轉化為關稅基金,對墨西哥、加拿大等國實施晶片關稅對等政策。透過關稅壓力迫使企業在美國本土布局,而非依賴政府補貼。
當然,特朗普的新政策未必就會比晶片法案更高效,這種單邊主義策略正在不斷引發盟友反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警告:“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碎片化。”長期來看,提高關稅並不能促進產業發展,反而會影響企業生產效率,最終引發市場衰退。
晶片製造迴流,似乎終究是一場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國夢。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56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