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西網綜合)近日,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多次提及將加拿大吞併為美國第 51 個州,引發廣泛關注。在這一背景下,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一系列象徵性舉措被解讀為對加拿大的微妙支援。

國王贈劍,象徵意義引發解讀
週三,查爾斯國王在白金漢宮向加拿大高階議會官員、黑杖令使者贈送了一把儀式用劍。鑑於當前加美貿易戰的緊張局勢以及特朗普的言論,這一儀式被許多觀察人士認為具有象徵意義。





在與加拿大高階議員舉行會晤前,國王還穿上了加拿大軍隊的制服,並在宮殿內種下了一棵紅楓樹,以紀念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對森林保護的承諾。

凱瑟琳王妃“穿衣外交”
與此同時,威爾士王妃凱特週一也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表達了對加拿大的支援。她身穿鮮紅色連衣裙和外套,並搭配白色珍珠首飾,以紀念英聯邦日。這一配色被廣泛認為是對加拿大國旗的致意。

加拿大駐英國高階專員拉爾夫·古德爾在社交平臺 X 上表示,“毫無疑問”她的穿著是向加拿大致敬,並強調“在外交中,象徵很重要”。
學者:王室舉動並非巧合
溫哥華西蒙菲沙大學歷史學教授尼古拉斯·肯尼認為,這些象徵性行動的集中出現並非偶然。
“英國王室時常透過儀式和象徵向英聯邦國家表示敬意,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這些舉動顯得尤為集中,這可能是刻意為之。”
他指出,國王的舉動可能是對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的某種補償。此前,斯塔默在特朗普訪問白宮期間拒絕對其“加拿大應成為美國一部分”的言論發表評論。
國王的作用有限,但象徵性強大
多倫多王室評論員卡羅琳·哈里斯表示,查爾斯三世身處“微妙的境地”,需要平衡英國與英聯邦王國的不同利益。
“作為君主,他必須保持政治中立,不能直接干預政府事務,”哈里斯說,“但他可以透過象徵性的方式提醒公眾,他也是加拿大的國王。”
她指出,國王還可以透過國事訪問、外交活動等方式,展現加拿大的獨立性,並在全球事務中發揮影響。
王室在外交中的獨特影響力
斯塔默訪問美國期間,向特朗普遞交了一封來自查爾斯三世的信,邀請他再次訪問英國。觀察人士認為,這顯示了英國王室在外交上的特殊作用。
政治演講撰稿人和歷史學家亞瑟·米爾內斯指出,英國君主長期以來都是加拿大總理的“傾聽者”,並對外交事務有著深厚的瞭解。
“在不確定和動盪的時期,國王是穩定的象徵,也是加拿大區別於美國的標誌。”米爾內斯說。
他最後補充道:“唐納德·特朗普可能想成為國王,但加拿大實際上永遠都會有一個國王。”
查爾斯國王與加拿大新任總理卡尼私下聯絡
根據最新訊息,查爾斯國王在加拿大新任總理馬克·卡尼宣誓就職時,私下與他進行了聯絡。卡尼,作為前英格蘭銀行行長,於週五在渥太華舉行的儀式上正式宣誓效忠加拿大國王陛下。
儀式結束後,卡尼在發言中高度讚揚了加拿大“引以為豪的英國傳統”,並強調加拿大的國家基礎是由“原住民、法國和英國”人民共同奠定的。他特別提到,總督辦公室透過王室將加拿大與其珍貴的英國傳統緊密相連。
此外,卡尼還宣佈,他將在未來幾天與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爵士在巴黎就貿易、經濟和安全問題展開討論。他表示:“安全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加強安全,並多元化我們的貿易和商業關係,尤其是與歐洲和英國之間存在很多合作機會。”
學者:王室舉動並非巧合
溫哥華西蒙菲沙大學歷史學教授尼古拉斯·肯尼認為,這些象徵性行動的集中出現並非偶然。
“英國王室時常透過儀式和象徵向英聯邦國家表示敬意,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這些舉動顯得尤為集中,這可能是刻意為之。”
他指出,國王的舉動可能是對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的某種補償。此前,斯塔默在特朗普訪問白宮期間拒絕對其“加拿大應成為美國一部分”的言論發表評論。
國王的作用有限,但象徵性強大
多倫多王室評論員卡羅琳·哈里斯表示,查爾斯三世身處“微妙的境地”,需要平衡英國與英聯邦王國的不同利益。
“作為君主,他必須保持政治中立,不能直接干預政府事務,”哈里斯說,“但他可以透過象徵性的方式提醒公眾,他也是加拿大的國王。”
她指出,國王還可以透過國事訪問、外交活動等方式,展現加拿大的獨立性,並在全球事務中發揮影響。
王室在外交中的獨特影響力
斯塔默訪問美國期間,向特朗普遞交了一封來自查爾斯三世的信,邀請他再次訪問英國。觀察人士認為,這顯示了英國王室在外交上的特殊作用。
政治演講撰稿人和歷史學家亞瑟·米爾內斯指出,英國君主長期以來都是加拿大總理的“傾聽者”,並對外交事務有著深厚的瞭解。
“在不確定和動盪的時期,國王是穩定的象徵,也是加拿大區別於美國的標誌。”米爾內斯說。
他最後補充道:“唐納德·特朗普可能想成為國王,但加拿大實際上永遠都會有一個國王。”
查爾斯國王與加拿大新任總理卡尼私下聯絡
根據最新訊息,查爾斯國王在加拿大新任總理馬克·卡尼宣誓就職時,私下與他進行了聯絡。卡尼,作為前英格蘭銀行行長,於週五在渥太華舉行的儀式上正式宣誓效忠加拿大國王陛下。
儀式結束後,卡尼在發言中高度讚揚了加拿大“引以為豪的英國傳統”,並強調加拿大的國家基礎是由“原住民、法國和英國”人民共同奠定的。他特別提到,總督辦公室透過王室將加拿大與其珍貴的英國傳統緊密相連。
此外,卡尼還宣佈,他將在未來幾天與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爵士在巴黎就貿易、經濟和安全問題展開討論。他表示:“安全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加強安全,並多元化我們的貿易和商業關係,尤其是與歐洲和英國之間存在很多合作機會。”
加拿大移民大地震 新移民部長是她
(加西網綜合) 2025年3月14日,加拿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新任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對內閣進行了大幅調整,以迎接即將到來的2025年聯邦選舉,並宣佈改組移民部長。
卡尼任命魁北克省Outremont選區的國會議員、自由黨新星雷切爾·本達揚(Rachel Bendayan)擔任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事務部長,接替前任部長馬克·米勒(Marc Miller)。這一人事變動正值移民政策引發廣泛爭議、公眾不滿情緒高漲之際,標誌著政府在塑造新形象上的大膽嘗試。
(加西網綜合) 2025年3月14日,加拿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新任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對內閣進行了大幅調整,以迎接即將到來的2025年聯邦選舉,並宣佈改組移民部長。
卡尼任命魁北克省Outremont選區的國會議員、自由黨新星雷切爾·本達揚(Rachel Bendayan)擔任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事務部長,接替前任部長馬克·米勒(Marc Miller)。這一人事變動正值移民政策引發廣泛爭議、公眾不滿情緒高漲之際,標誌著政府在塑造新形象上的大膽嘗試。

此次重大內閣改組的宣佈在全國範圍內引發熱議。隨著反移民情緒升溫,國際教育界等利益相關者也密切關注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未來走向。
馬克·卡尼執掌大權:新面孔,大膽願景
作為前加拿大央行及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以卓越的金融管理能力和全球影響力聞名。在2025年3月10日自由黨領袖競選中,他以壓倒性優勢獲勝,並於3月14日正式出任加拿大總理。
卡尼的政治風格與加拿大傳統政壇有所不同,而在自由黨經歷多年由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領導後,許多選民對此感到耳目一新。
特魯多在經歷與美國關係緊張、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引發的貿易戰等挑戰後,最終選擇退出政壇,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內閣團隊,其中包括他的親密盟友、前移民部長馬克·米勒。
上任後,卡尼迅速採取行動,將內閣團隊從37人縮減至24人,並撤換包括米勒在內的多位特魯多支持者。這一舉措被視為自由黨政府的“品牌重塑”。

“我們正在改變工作方式,使政府能夠更迅速地為加拿大人服務。”卡尼在就職儀式上表示,“我們的團隊團結、強大,已經準備好迎接這一挑戰。”
然而,由於新內閣中僅有三名新成員,批評者質疑:這是否真正代表了自由黨政府的新起點,還是僅僅是對原班人馬的重新調整?
馬克·米勒的離任:一個充滿爭議的時代落幕
米勒的移民部長任期可謂動盪不安。
在加拿大面臨住房危機、臨時工數量激增以及國際學生政策受限等問題時,米勒成為輿論矛頭的集中物件。

在過去14個月裡,他推出了一系列備受爭議的政策——通常在週五下午晚些時候公佈,令利益相關者措手不及。其中包括學習許可上限、研究生工作簽證縮減,以及對國際學生更嚴格的錄取要求。這些政策給加拿大高等教育體系帶來了重大影響,導致各大學和學院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米勒的政策讓加拿大對國際學生而言變得不再友好。”加拿大知名移民律師馬修·麥克唐納(Matthew Macdonald)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的政策給國際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米勒的離任被視為卡尼向外界傳遞的明確訊號:自由黨政府正準備翻開新的一頁。
然而,米勒不僅僅是一位政策制定者,他還是特魯多的親密盟友,代表著上一屆政府的核心領導層。米勒及其他特魯多忠誠支持者的出局,進一步凸顯了卡尼與前任領導層的切割意圖。
儘管如此,卡尼在移民政策上的立場並未表現出根本性的變化。他強調住房優先,計劃減少臨時工數量,這讓一些觀察人士懷疑:新任移民部長本達揚是否會成為“米勒2.0”。
雷切爾·本達揚接任:加拿大新移民部長的挑戰
雷切爾·本達揚是自由黨的一顆政治新星,她的上任象徵著政府對移民政策的戰略調整。

作為前官方語言部長兼公共安全部副部長,本達揚在政治和法律領域經驗豐富。她於2019年首次當選國會議員,併成為第一位在聯邦政府任職的摩洛哥裔加拿大人。
她在法律和國際貿易方面的背景,使外界預測她將採取更有條理的政策導向,並優先考慮法語移民渠道,以迎合魁北克及法語社群的需求。

本達揚曾擔任財政部長及小企業、出口促進和國際貿易部長的議會秘書,她的履歷表明她具備應對複雜政策挑戰的能力。
加拿大移民政策處於十字路口
近年來,移民問題成為加拿大社會討論的焦點。住房短缺和經濟壓力加劇,使公眾對移民政策的態度愈發謹慎。
現行移民計劃目標是在2027年前,將臨時居民(包括國際學生和外國工人)數量縮減至加拿大總人口的5%。
米勒的政策與這一目標保持一致,但同時給嚴重依賴國際學生學費的高等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
卡尼強調,他將優先解決住房危機,並優先考慮已在加拿大的人的永久居留權,這暗示他對臨時工政策可能採取較溫和的態度。
雖然他尚未明確表態是否調整國際學生政策,但他過去曾批評高校“過度依賴”國際生學費,並呼籲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撥款。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政策將出現微妙但重要的轉變。
本達揚將如何應對這一困境?她能否在維持經濟穩定的同時,恢復加拿大在全球移民體系中的信譽?
展望未來:卡尼、特朗普與加拿大的抉擇
卡尼上任之際,加拿大正面臨嚴峻挑戰。隨著唐納德·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在美國逐步升級,加美關係日趨緊張。
特魯多的離任和卡尼的上臺,標誌著加拿大在應對全球經濟動盪時的戰略調整。
此次內閣精簡以及移民部長的更換,或許是在向國際社會和加拿大人民傳遞訊號:自由黨政府已做好準備,迎接未來挑戰。
下一次聯邦選舉定於2025年10月舉行。外界猜測,卡尼可能會利用上任初期的政治優勢,在3月24日議會復會前宣佈提前選舉。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風向大預測
目前,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雷切爾·本達揚身上。她會放鬆米勒的嚴格政策,恢復公眾對移民體系的信心,還是會在微調的基礎上維持原有方針?
無論如何,加拿大社會的廣泛利益相關者——從大學校長到普通公民——都在密切關注。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內閣改組不僅僅是人員調整,而是一場旨在重塑自由黨品牌、引領加拿大新方向的政治賭博。
最終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但毫無疑問,渥太華的這一系列政治變局,已引起全國乃至全球的高度關注。
無論如何,加拿大社會的廣泛利益相關者——從大學校長到普通公民——都在密切關注。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內閣改組不僅僅是人員調整,而是一場旨在重塑自由黨品牌、引領加拿大新方向的政治賭博。
最終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但毫無疑問,渥太華的這一系列政治變局,已引起全國乃至全球的高度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