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是沈騰,賀歲檔有救了

明明春節還沒到,可有的網友已經提前過上年了——
年末,親友團員,頓頓硬菜,鬧騰又歡樂……另外還有沈騰在場。

集齊所有要素,《快樂就出發2》怎麼不算一種過年呢?

作為年末殺出來的爆款,《現在就出發2》不光爆笑又治癒,更生動展現了沈騰的含金量。
他與親手帶出來的一幫精兵(簡稱沈精兵)同心同德,創造了太多現象級的名場面。
玩個狼人殺,一張淬了毒的小嘴舌戰群儒,懟得全場哭笑不得。
為了讓白敬亭閉眼猜出關鍵詞“牛糞”,先是當眾表演牛拉粑粑,最後急眼了直接拉著小白的手感受糞的源頭。
小白:牽……牽牛花?
沒毛病,菊花怎麼不算花呢。

一群人毫無包袱地玩鬧,就真像是一大家子團聚。
你還別說,年末的含騰量夠高,氣氛就對了,等待春節的日子也有滋味多了。
不知不覺間,騰叔也變成了新時代“年味兒”的象徵。春晚小品他演不?春節檔大片有他沒?計算含騰量成為國民顯學。
既然年關將近,不如就來聊聊這門學問的始末。
為什麼“含騰量”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聊這事兒還不得不提另一個詞:開心麻花。

2003年,剛從軍藝畢業的校草版騰叔來到剛成立的開心麻花面試,憑藉桀驁不馴的坐姿一舉俘獲了導演,為自己找到了新飯碗。
雖然後來他爆料,當初擺那個坐姿純屬是因為剛做完痔瘡手術,但沈騰與開心麻花恰如兩片最適配的齒輪,一旦扣上,就會馬力無窮地轉動下去。
2012年,沈騰與麻花開啟了春晚首秀,此後次數一直累積到十次之多。
2016年,黑馬《夏洛特煩惱》橫掃國產影壇,此後《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鐵拳》等作品也讓開心麻花變成了一張票房活招牌。尤其一年年賀歲檔、春節檔的戰績,更讓麻花出品、沈騰主演成了歲末必備的“年貨”之一。
所以,為何沈騰+開心麻花就會=“年味兒”?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早就習慣了在這個時候有他們在。
習慣成自然,見到他們自然就有一種回家的踏實。
而且,無論是小品還是電影,麻花與沈騰總是傾向於用底層小人物的視角,講述平凡但不變的母題——

何以幸福。

這即是大眾最在乎的事情。

郝建系列小品的開端,叫《今天的幸福》。

至於電影方面,無論是最早的《夏洛特煩惱》,以南柯一夢的筆觸寫我們都有過的幻想,最終高歌的仍是最尋常的愛意。
還是今年的《抓娃娃》,譏刺現實社會對人性的扭曲,提醒大眾家庭關係的珍貴與脆弱。

它們無一不是從底層小人物視角出發,將普通人的故事進行戲劇重構,從而跳出生活、又直面生活。

跳出生活,是因為喜劇需要做到誇張甚至超現實,才能出奇效。

《西虹市首富》

而直面生活,則是指這些作品始終在尋找普通人的共鳴。它們未必足夠深邃、精緻、高大上,卻樸實、熱鬧又接地氣。

沈騰也總在演凡人的情感和追求。

哪怕如科幻片《獨行月球》,實質講的也是一個人對“回家”的執念。
開心麻花和沈騰滿足我們的不光是“慣性”,更帶來精神愉悅。
這種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在作品裡傳達出的普世價值、樂天精神,代表的正是我們普通人的所見所想。
但不少網友也發現了,今年賀歲檔、春節檔的片單,遲遲等不到麻花、沈騰的影子。
官宣的六部都是大ip,開心麻花式的小體量輕鬆喜劇沒有位置,而沈騰新片也懸而未決。
這個新春“含騰量”很是告急。

好在,春節檔不含騰的遺憾,還有國民品牌海瀾之家來彌補——

由海瀾之家聯合沈騰、開心麻花團隊一同打造的賀歲大電影《年味兒》,不光百分百含騰量,且風味地道,引發我極度舒適。

片子開頭,沈騰、艾倫兩位麻花臺柱一同框,內味兒就七七八八了。

倆人就“沒有年味兒還回不回家過年”這一難題進行了友好的磋商及洽談,然後騰叔就在滋滋兒的電流聲中冷不丁地撲街了。

哈哈這包袱太是開心麻花的風格了,祖傳的挨電體質。

《羞羞的鐵拳》

過年當然要有過年的氣派,騰叔怎麼說也是當過西虹市首富的人,出手怎一個大氣了得?

回老家前一定要先購置裝備,氣勢上絕不能輸。

別人買春聯論對,他花五塊錢搞批發,集五福活動愣是從線上被落地到了物理層面。

兒子疑惑自己是不是眼睛散光了,被關照的小販大概也疑惑自己是不是被洗劫了。

大氣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有理由撒錢,包餃子咱也不吝嗇。
別人往餃子裡包硬幣是圖一吉利,而騰叔家人均好幾個吉利,只要下料夠狠,每個人都能是福星。
牙磕了還能補,但錯過了餃子裡的硬幣就相當於錯過了十個億啊!

過年當然也不能忘了拜年,又少不了顯示一番闊綽。

馬冬梅家樓下的大爺耳背的毛病還是沒好,一句“新年好”也得拆成幾份組裝。
好在騰叔手握利器,紅包一齣,藥到病除。

大爺很高興,但這邊建議先別高興。

因為騰叔帶來的利器顯然不止一個——

“抓娃娃”的目的是啥?當然是在用得上娃娃的時候讓其發揮最大的效用。
第一階段,把兒子往前一推就先回本了。
第二階段,送上一碗香噴噴的迷魂湯,倒賺一筆。
合理懷疑,所有套紅包的話術都是騰叔手把手教的。

也合理懷疑,第一個紅包很可能只包含紅包本人。

接下來的也全都是過年該有的樣子:吃大餐、打麻將、放鞭炮、走親戚……熱氣騰騰中混雜著雞飛狗跳。
這種熟悉的鬧騰感,被中國人理解為“喜慶”,也可以直接稱之為“幸福”。
哦對,別忘了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紅包上栽的跟頭,他會在牌桌上一筆一筆贏(qiǎng)回來。

在麻花和沈騰這兒,“新年快樂”不只是一句空頭支票,總能化作實實在在的笑聲。
這片子也是在講一個樸素的硬道理——

年味兒不是環境造就的,而是人造就的。人齊了,自然就有了團圓美滿的氣象。

與親友盡情放鬆,隨性享樂,直把自己養出圓滾滾的小肚子,衣服都兜不住了,方是年的味道。

一年要逛兩次海瀾之家的傳世真言,果然誠不我欺。

恰如前文所說,“習慣”從來不只是“習慣”。
我們總在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比如過年,比如回家,比如看沈騰和開心麻花,而這些習慣的本質是,我們總在追求一種內心的迴歸,回到最踏實的環境中吸取養分,以便繼續奮鬥闖蕩。
世界瞬息萬變,但總有些不變的溫柔。
海瀾之家賀歲大電影裡,一開始勸說騰叔回家過年的艾倫自己反倒沒能回去,選擇在老丈人家接受丈母孃的精準投餵、特種養殖。
他的說辭是:
沈騰則妙答:

每個人對“年味兒”都有自己的理解,人們總覺得孩童時的過年才原汁原味,但如果你把話筒交給真正的小孩,他們的回答會純粹到不可思議——

– 爸爸我們以後能不能天天過年呀
– 為啥呀
– 這樣以後你就能天天陪我玩了呀

是的,相見、相聚、相互陪伴,就是年味兒或者一切幸福感的基礎。

一年又一年持續不斷的陪伴,代表的是一種情懷,一種默默的守護和祝願。
真誠陪伴中國人一年又一年的海瀾之家也是如此,這部賀歲大電影就像是一個送給大眾的禮物,補全了我們對年味兒的期待,獻上了又一份陪伴。
海瀾之家是一個我們太熟悉的名字,多年來一直是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光聽到名字都會有親切感。
而成就這份“國民性”的,除了消費者的習慣”,也離不開品牌踏實和不變的情懷。
過年有很多辭舊迎新的傳統,穿新衣、辦禮品、走親訪友、孝敬長輩也在其中,所以海瀾之家也早成了許多消費者年末必經的打卡地。
“過年回家,逛海瀾之家”,這是一個習慣,也像一個約定。
一直在追尋“年味兒”的我們,真正追求的實質是一份踏實的滿足、歡樂。

若我們能以幽默為養分,保持住樂天、積極、知足的精神,便能更好地繼續生命的闖蕩。

這是我們所有人對過年的願景。
也是海瀾之家送給大家的祝福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