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給長影片的三個“明示”

作者|等等
“最後再一次確認,第三季不會等這麼久。”
《慶餘年第二季》開啟“點映大結局”當天,編劇王倦在微博回應了網友的疑問和期待。
開播25小時熱度值破33000,《慶餘年第二季》毫無疑問是2024年的“劇王”。這個成功案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長影片的研究樣本,幫從業者解開如何做到內容全頻、營銷全線、模式全新的難題。   
對於行業來說,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怎麼復刻這種“全頻”?
《慶餘年》的“全頻劇”效應
《慶餘年第二季》的“爆劇”地位毫無疑問。
開播25小時熱度值破33000,最高突破34000熱度值紀錄,雲合有效播放量市佔率連續6日超50%,為2024年首部熱播榜市佔率超50%的劇集。
而在《慶餘年第二季》問世之前,男頻劇已經經歷了大約四年的爆款空檔。行業內外一直在尋求破圈和IP大眾化的解法。   
這個賽道往往面臨三個共性問題:怎麼保證改編的度?怎麼降低觀劇門檻?怎麼保持作品的質感?
先看平衡原著和改編這個方向。早期的探索階段,男頻劇的核心發聲群體是“原著黨”,不少頭部男頻 IP 的開發,往往因人設或劇情問題被指責“魔改”。
《慶餘年》系列在這方面下足功夫。其實劇中的人設和原著並不相同。王倦曾在虎撲分享過改編人物的方法論:範閒是性格做微調,滕梓荊是完全重寫,王啟年是部分更具人情味。
改編之後,無論是“當街斬殺程巨樹”,還是“殿上背詩”,範閒的以牙還牙、意氣風發,滿足了觀眾對爽感的需求。
同時,《慶餘年》系列在平衡影視化語言對文字的最終呈現上做出了調整。《慶餘年》原著總計400萬字,其故事線體量和世界觀設定厚重且龐大,在劇集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當下受眾對於影片產品和娛樂產品的平均接受度。
對此,《慶餘年》系列選擇在劇集調性的處理上,適當地加入“喜劇元素”,用導演孫皓的想法來形容是“厚重話題輕鬆講”,不完全是為了幽默而幽默。
在觀眾喜好抓取和情緒對映上,《慶餘年》系列也領先一步,在立意和格局上做出自己的態度。在第二季裡,小人物的刻畫越來越深入,他們成為範閒進一步開啟這個世界黑暗的切口,被賦予了更多現實思考。
被權勢壓榨至死的菜農老金頭父女,伸冤無門;身處官場的鄧子越,從憤世嫉俗到獨善其身;本該公正的科舉選拔,淪為世家的工具,深知其中黑暗的楊萬里,卻仍然想要入仕。在《慶餘年第二季》中,這些“小人物”構成了大眾現實共鳴的光譜,也為劇集增添了更多的底色質感。
以內容為原點,“全頻劇”的新解法
暌違五年,超1800萬的預約量,使用者對《慶餘年第二季》的期待值非常之高。高水位背後也帶來無形的壓力,如何承接住觀眾的期待,考驗著平臺的全域性運用能力和宣推思路。
臨近開播,騰訊影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舉辦了四城十場超前巡映禮,調動起“慶味情懷”迴歸的氛圍,讓使用者體驗到猶如老友迴歸的親切感。同時,主創團隊也在多個場合,前置化分享《慶餘年第二季》的升級與變化之處,這一季著力挖掘劇中人物的另一面,打造一個更“深”的故事, “如果說第一季中的範閒還是個‘棋子’,第二季裡他(就)成為了‘棋手’”。
而張若昀也提到第二季自己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每一個困難都能把範閒克服,但範閒又能夠不斷地在‘被克服’的過程中站起來,走向下一個困難,可謂關關難過關關過。”
這都為第二季的風格升級、核心厚度、主角的孤臣之路鋪墊了前置基調,讓觀眾對新一季的故事基底建立起了心理預期。
在劇播期間,騰訊影片運營玩法持續升級,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觀劇體驗。
在“春闈大考”劇情節點推出躍龍門彈幕和金榜題名彈幕效果,擊中觀眾“上岸許願“的集體情緒,更有慶學家專屬追劇勳章、慶學家”宗師粉“認證考試、慶國父子情深榜、角色搭子PK大賽等趣味玩法,都增加了使用者的討論方向和深度參與感。
顯然,在《慶餘年第二季》的宣推打法上,騰訊影片帶著宏觀和全場域的視角,高效率的統籌能力,讓追劇的行為本身成為一種社交貨幣,助力了全頻劇能量的進一步釋放。
爆款內容不斷檔,騰訊影片如何成為“全頻”訓練營?
在長影片的內容開發裡,《慶餘年》系列的成功,會是個例嗎?內容IP的長線運營之路,到底該怎麼走?
騰訊影片給出了答案。
一是生態融合與渠道創新,打破電視劇大盤受眾的傳統陣地,連線了更廣譜的人群。
此次,騰訊影片充分調動生態優勢,多端打通。如首次將內容連線到了覆蓋11億使用者的微信搜尋生態——在微信搜尋《慶餘年》,可以在騰訊影片小程式內追劇,並進行討論,更能讀原著、聽原曲,一站式盡享“慶餘年”全態內容。同時,平臺聯動了騰訊新聞、QQ、QQ音樂、閱文集團旗下起點讀書等進行互動與合作,以騰訊生態的融合,讓慶學之風吹遍全域。
渠道創新層面,以“體育”這一男性使用者的喜好為切入口,騰訊影片與騰訊體育NBA 跨界聯動,在XR演播室裡加入古風元素,還原劇中場景,為觀眾帶來置身其中的慶味式的觀賽體驗。
二是IP儲備和長線開發
騰訊影片很早便開始對長線IP的儲備與前瞻佈局,型別延伸到全域性,涵蓋科幻、新武俠、傳統文學、古偶仙俠、遊戲、漫畫等全種類,《慶餘年》並非個例。
“長線IP穩定輸出”和“宇宙打造”從沒有停止。從2016年至今的九年間,騰訊影片推出了《龍嶺迷窟》《雲南蟲谷》《怒晴湘西》等七部《鬼吹燈》系列作品。《長相思》第二季、都市情感大劇《玫瑰的故事》和超級系列劇《金庸武俠世界》會在今年播出。
此外,劇集《三體》第一部的成功面世後,《三體》第二季和衍生劇《三體II·黑暗森林》與《三體·大史》已在開發中。
誠然,IP是騰訊影片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絕不僅僅是因為IP數量構建起護城河,更重要的是從內容研發、作品價值到宣推破圈的全域性操盤能力。
《慶餘年第二季》的成功,離不開多方的長線開發協作。中央電視臺、騰訊影片、閱文集團及旗下新麗傳媒,實現了從IP源頭到後端製作上“製播一體化”的品控管理;區別於首季的純網播,《慶餘年第二季》上星在CCTV-8播出,實現網臺共振,達到了分發效果最大化。
對於騰訊影片乃至整個長影片來說,《慶餘年》並不是一個終點。從這個成功案例出發,找尋內容創作和運營的新方向和新業態,才是《慶餘年》給行業的重要提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