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徒與賭場:賭徒是如何輸的一窮二白的?賭場是如何贏得盤滿缽滿的?

當機率遇上人性:你是否早已被演算法"設局"?你相信賭場裡轉動的輪盤真的在和你公平遊戲嗎?當籌碼在綠呢桌上跳躍,當老虎機螢幕閃爍著"近在咫尺的幸運",那個關於50%勝率的童話是否正在悄悄收割你的錢包?當高考數學題遇上現實賭局,馬爾科夫鏈揭示的99%輸光定律,究竟是冷冰冰的數學定理,還是賭場設計的終極騙局?那些讓你熬夜通關的遊戲關卡,是否在用多巴胺獎勵機制編織甜蜜陷阱?當盲盒玩家為0.07%的隱藏款瘋狂氪金時,賭徒謬誤早已在消費主義的外衣下完成進化。
當電影《孤注一擲》的38億票房撕開網路賭局的遮羞布,你是否意識到那些在資料海洋中游弋的演算法,正用更精密的模型復刻著賭場的掠奪邏輯。本文作者將拆解隱藏在娛樂消費背後的操控密碼,揭示當人性遇到機率,究竟誰在設局,誰在入局。
“賭徒是如何輸得一窮二白的?”
“賭場是如何贏得盆滿缽滿的?”
筆者認為這是兩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但是往往少有人去系統地研究,將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升到一種理論的高度。而筆者在自己高三時做到過一道高考模擬題,對這個賭徒與賭場的糾葛透過機率論中的馬爾科夫鏈給出了相對理論化,系統性的回答,筆者認為很有啟發,所以將這道題目插入本文中供大家參考和研究。
當然,筆者的目的絕對不是讓大家獨立完成這一道數學題,因此答案也一同附上。但還是希望在閱讀答案之前,大家認真研究、思考過這道題目,對其有了一定了解再透過閱讀答案來加深理解。
這道模擬題構建了一個看似公平的賭博模型:賭徒參與賭博遊戲,每局賭贏和賭輸的機率均為50%,賭贏贏得 1 元,賭輸輸掉 1 元。賭徒會持續遊戲,直至手中賭金為 0 元(輸光)或達到預期的 B 元。設賭徒本金為 A(A∈N,A<B),手中有 n 元(0≤n≤B,n∈N)時最終輸光的機率為 P (n)。
從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可知,當 A = 100,B = 200 時,P (100) 有特定數值;當 B = 1000 時,P (100) 又有所不同;而當 B 趨向於正無窮時,P (A) 趨向於 1。這表明,在賭徒預期收益極大或持續賭博的情況下,輸光幾乎是必然結局。即便賭博規則看似公平,可機率的力量卻在悄然決定著最終走向。但如何一直讓賭徒進行賭博,反倒是個相對簡單的問題。
在賭博的場景中,有許許多多的心理謬誤,自動地就將賭徒們引入陷阱之中。例如,當賭徒開局不順時,存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徒傾向於認為隨機事件之間存在關聯,即認為連續失敗會導致下一次勝利的機率增加。例如,在擲硬幣遊戲中,連續多次出現“正面”,賭徒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會更高,儘管實際上每次擲硬幣的機率都是獨立的;
根據卡內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人們在面臨損失時,往往表現出風險偏好,即更願意冒險以避免損失。例如,賭徒在輸錢後,會更傾向於繼續下注,希望透過冒險來贏回損失,而不是選擇停止賭博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 圖源網路,侵刪
自我歸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同樣生效,賭徒往往會將自己贏得的勝利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而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這種偏差使得賭徒在輸錢後,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贏回損失,甚至贏得更多。
而賭徒在贏錢後不願意見好就收的現象也十分常見,這種行為同樣可以用一些心理學和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指出,人們傾向於關注支援自己信念的資訊,忽視反面證據,例如賭徒記住贏錢的經歷,卻選擇性遺忘輸錢的次數,強化“我運氣好”的錯覺,於是贏錢後相信自己的運氣/技術/實力等等,一再賭博;心理賬戶理論(Mental Accounting)認為人們會將資金劃分為不同的賬戶,並對不同賬戶的資金賦予不同的心理價值。
在賭博中,賭徒往往會將贏來的錢視為“意外之財”,並認為這些錢是“不勞而獲”的,因此更容易冒險使用這些錢繼續賭博。例如,如果賭徒贏了1000元,他們可能會想:“這1000元是賭場給我的,不是我自己的錢,我可以用它來繼續賭,說不定還能贏更多。”這種心理使得他們很難將贏來的錢視為真正的收益並停止賭博。
於是,在諸多心理謬誤的引導下,在機率模型的建立後,無論剛開始是手氣出色還是手風不順,無數的賭徒都在賭場中輸光……
△ 圖源網路,侵刪
賭場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賭徒”不限於在賭場中,還廣泛存在於生活中。
投資領域就與賭博極為相似,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股票投資時,股價漲跌如同賭博輸贏,投資者持續投入且預期收益過高時,很可能面臨巨大損失。若能運用機率思維,合理設定投資目標、控制投入資金,就能更好地應對風險。
還有更多與賭博看似不相關,卻精妙利用了人性弱點心理原理的設計,將人類本能轉化為持續沉迷的動力,也成為數字時代「注意力經濟」的核心工具
情境一:
隱藏在遊戲關卡中的心理操控
攻克遊戲關卡和賭博看似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它們都巧妙地利用了人類心理中的多巴胺獎賞系統,讓人在時間和金錢上的投入都越來越多,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再者,賭徒在賭場裡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會成為沉沒成本,促使他們無法輕言放棄,繼續玩下去,即使所帶來的心理樂趣已經不再。遊戲遊玩過程中的心理和賭徒在賭場的心理類似。

△ 圖源網路,侵刪
大多數遊戲的關卡最開始都是較為容易,簡單上手。利用即時的反饋和獎勵,刺激多巴胺分泌,把賭徒留在牌桌上,體驗強烈的興奮和刺激。就拿2022年突然爆火,形成病毒式傳播的一款小遊戲《羊了個羊》來說,遊戲的第一關非常簡單,但是到了第二關,難度陡增,通關率甚至不到0.1%。這種遊戲設計激發了玩家的挑戰慾望,玩家平均每天花費1-2兩小時嘗試通關;爆火期間,日活躍使用者一度突破6千萬。並且,遊戲透過觀看廣告獲取道具的變現模式非常成功,據統計,玩家日均觀看廣告次數超過10次,單日廣告收入高達數千萬元。
情景二:
盲盒經濟的“高賠率誘惑”和“倖存者偏差”

盲盒的核心機制在於其隨機性——消費者購買時無法預知盒內具體款式,這種不確定性激發了類似賭博的刺激感。例如,小張為了集齊某系列隱藏款玩偶,連續購買了數十個盲盒,儘管每次開啟都未獲得目標款式,但他仍堅信“下一次可能就是隱藏款”
這種心理正是賭徒謬誤的典型體現:錯誤地將獨立事件關聯,認為多次失敗後成功機率會上升,而忽略每次開盒的獨立機率始終不變。此外,心理賬戶理論在此場景中同樣適用,許多消費者將購買盲盒的支出歸類為“娛樂開銷”“收藏預算”,從而更輕易地為重復購買行為開脫,即便超出實際需求也認為“這筆錢本就是用來玩的”。
泡泡瑪特的營銷策略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賭博心態。品牌透過推出限量版、稀缺隱藏款(如機率僅為1/144的款式)以及“端盒”(一次性購買整盒保證不重複)等機制,製造了類似賭場中的“高賠率誘惑”
△ 圖源網路,侵刪
消費者為追逐稀缺款,往往投入遠超商品實際價值的資金,如同賭徒為博取大獎不斷加碼。同時,社交平臺上的“開箱分享”文化加劇了確認偏誤,使用者傾向於展示稀有款收穫,營造“幸運者偏差”,使旁觀者高估中獎機率,進而盲目跟風。這種設計不僅放大了消費者的非理性決策,也讓品牌在“賭徒心理”的驅動下實現持續盈利,完美復刻了賭場透過機率與誘惑機制收割利益的邏輯。
從這些實際案例可以看出,心理賬戶理論在消費者行為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商家常常利用消費者的這一心理,通各種促銷手段、打造特殊消費場景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將消費行為歸類到特定的心理賬戶中,從而促進銷售。
透過學習,我們應將機率、統計等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實踐,避免陷入“自身是特例”等主觀臆斷的思維困境。我們也應當把對賭場和賭徒的認識和了解擴大化,運用到生活中,客觀看待自身情況,不被心理謬誤右,避免陷入自我欺騙,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本文為「Doreen營銷湃」原創內容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Doreen營銷湃」所有。歡迎文末點贊、在看!轉載及交流可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