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木
來源:子木聊房
文章已授權
時隔40年,物業費徹底進入降價潮!
剛剛,江蘇鎮江市出臺新規,對連續6個月以上的住宅物業費實施打折優惠,最多繳納70%。此後新聞登上頭條,引發討論。
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甘肅省蘭州新區,對連續未入住6個月的空置住宅,物業費只收取50%。青島6個月以上空置房,不超過60%。
還有無錫、宿遷、揚州、長沙、濰坊、石家莊、常州、煙臺等,釋出物業費打折的城市,全國已經蔓延到了10多個城市。
有讀者問我,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為了方便炒房客和囤房大戶嗎?減少持有成本,變相鼓勵炒房?
其實不是。
今年房地產的主要工作是“止跌回穩”,也就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而降低空置房物業費,只是配套政策之一。
炒房客和囤房客,一般不會空置房屋,而是會稍微裝修一下租出去,去平抑月供支出。
而真正空置房屋的,絕大多數其實是外出務工的,他們最多就是過年回去住幾天。
大城市租房需要錢,老家房子不住,還要掏物業費,這兩年活兒不好乾,賺不到什麼錢,結果住房支出這麼高,很難不動賣房的心思。
而這套政策出來,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外出務工房屋持有成本,反向推動繼續持有房屋的意願,從而達到降庫存,穩樓市的作用。
沒什麼陰謀論。
而且,不止是空置房,正常住的房子,物業費也在降。
我看了調查報告,從去年開始,重慶、銀川、武漢、青島等城市,都相繼公佈了新的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主張推動降價,平均降幅達到24%。
降得最厲害的是重慶,去年有10多個小區宣佈降低物業費,今年大概預估能超過100個。
翻開重慶房屋論壇,幾乎都是在討論如何降物業費的。
邏輯很簡單,公攤面積、預售制度、物業公司,並稱中國樓市三大頑疾。
尤其物業,多少年了,很多公司的服務能力根本匹配不上物業費用。
平日裡捨不得掏錢,都僱用廉價勞動力大爺大媽。管理混亂,根本談不上“服務”的概念。
小區裡的綠植死亡,牆皮掉落,垃圾清理不及時,都會加速小區的衰敗程度,從而影響小區房價。
但物業公司,卻從不理會,自恃掌握小區的管理大權,對業主的訴求置若罔聞,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
於是,“只收錢、不幹活”的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形成了無法調和的長期矛盾衝突。
當然不只是城市引匯出政策打擊物業費,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物業公司,甚至開始主動降低物業費,來滿足業主情緒。
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為啥?
太捲了。
一方面,供應太強了。
截至2024年,全國物業管理相關企業註冊量達273.3萬家,同比增速高達168.8%。恐怖如斯。
物業公司門檻低,這兩年,人們找不到工作,勞動力又便宜,所以促使了這個行業的爆發。
另一方面,需求急劇衰減。
去年地產降速嚴重,住宅用地新開發土地面積降幅高達25.9%,新房銷售同比下降12.9%。
合起來,一增一減,供需原理下,增量市場萎縮,物業公司只能被迫爭奪存量資源,徹底捲起來了。
有一家公司特別離譜,廣西柳州的維美物業,去年下半年還推出了“免物業費”模式,為啥呢?
因為在競標小區物業資格時,受到了多家外來物業的挑戰,開出的條件一個比一個好。
如果不免費,很可能就無法續簽物業合同了。為了填補員工工資,他們只能從裝修、家政、售賣農產品等找補。
前幾天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說,
自己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投票把之前不幹活的物業炒了,換了個新的物業,費用便宜,服務還好很多。
總指望青天大老爺是不行的,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學會自立。
這可能也跟業主的“維權意識”崛起有關,過去換物業太麻煩了,一來組織不起來人,二來街道辦不管,三來怕換來個更差的。
但現在,慢慢更換成功的案例都在網上發酵,越來越多人願意換了,而且街道辦支援,好公司也多。
整個環境都變了。
從2024年下半年至今出現的“物業費降價潮”,可以算得上是物業服務行業內出現的一個新現象。
接下來,物業行業競爭還會更加激烈,“卷價格”會成為常態。
其實我一直認為,價格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質量和服務。
你想,價格再低,低到物業都僱不起人了,小區還怎麼維持,不現實。活兒得有人幹,而且要幹得好,物業管理有序,讓業主有尊重感和被服務感,才能給小區帶來強大的支撐。
國外物業費都不便宜,但卻很值,小區經歷過很多年,依然拿得出手,二手房也能賣得上價錢。
反而國內,物業費也不便宜,房子卻衰敗速度很快,理論上房子設計的生命力在50年左右,但其實20年就夠嗆了,爛成一堆。
所以理論上,在內卷的大環境下,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願意在“服務質量”層面下功夫,提供更好的產品出來,比如接入優質社群商業、醫療、養老服務、家政服務等多元化業務,滿足業主的多樣化需求等。
之前去香港交流,那邊的物業,都是定期設施維護、透明財務管理和24小時響應機制,物業壽命延長時間高達40%。
還是那句話,大家賺錢都不容易,在“不滿意就換”的市場機制倒逼下,物業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得拿出自己的真本事來。
精細化運營, 想辦法服務好業主。
該醒醒了,好日子徹底結束了,現在的市場,已經完全進入了“業主賦權”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