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纏繞組蛋白八聚體形成的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單元。染色質重塑蛋白(chromatin remodeler)利用ATP水解的能量移動核小體,從而調節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
染色質重塑蛋白包含4個主要家族:SWI/SNF,ISWI,CHD和INO80,它們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其中,SWI/SNF幫助形成開放的染色質,促進基因表達;而ISWI則感知接頭DNA的長度,促進等間距核小體陣列排布,推動緊密染色質結構形成。不同的染色質重塑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馬達結構域(motor domain),是染色質重塑反應的核心。而過度的染色質重塑反應需被抑制,從而避免破壞染色質結構。染色質重塑馬達如何克服核小體中組蛋白與DNA的相互作用,滑移核小體的機理並不完全清楚。
北京時間2025年4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柱成教授在《科學》雜誌《Science》線上發表題為“活躍ATP水解過程中ISWI染色質重塑的結構解析”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hromatin remodeling by ISWI during active ATP hydrolysis)的研究論文。過往的結構研究可能由於使用不能被水解的核苷酸底物,只捕捉到三種染色質重塑狀態(ATP,ADP和Apo)。這個最新的研究使用ATP維持DNA滑移,讓馬達蛋白經歷重塑迴圈中所有可能的構象。
研究人員設計了不同濃度ATP實驗條件,富集不同狀態下的構象,並透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從ATP水解過程中解析出ATP、ADP、ADP*、ADP⁺、ADP*⁺、Apo、Apo*、ADPS和ADPB等九種ISWI 結合核小體的動態結構(解析度2.3-3.0 Å)。這九種結構共同組成了迄今最完整的染色質重塑迴圈模型,為解釋染色質重塑中的DNA滑移和剎車機制奠定了基礎。
研究人員發現ISWI馬達蛋白在核小體內部(SHL2)引起1 bp DNA隆起(圖1)。這個全新構像被命名為ADP*,有別於經典ADP 狀態下的1/2 bp DNA形變。ADP*構象中,DNA雙鏈同時從入口端向核小體內部滑移,導致1 bp DNA隆起過渡性地儲存在SHL2處,並打破DNA-組蛋白的區域性相互作用。這時,ATP水解的化學能變轉換成DNA形變的勢能。這一現象與兩種被廣泛關注的染色質重塑機制存在衝突。這既不同於"扭曲傳播"(twist diffusion)模型中DNA-組蛋白相互作用保持完整的情況,也有別於"環傳播"(loop propagation)模型中多個相鄰位點相互作用同時被破壞的特徵。ADP*狀態的發現找到了染色質重塑迴圈中缺失的關鍵拼圖,提示一種新的DNA形變傳播模式。

圖1 儲存1 bp DNA隆起的ADP*狀態結構。(A)ADP*狀態下,DNA隆起的電鏡密度圖。(B)區域性DNA-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ATP狀態,灰色;ADP*狀態,彩色。在ADP*狀態下,DNA與組蛋白區域性相互作用被破壞。(C)相對於ATP狀態,ADP*狀態的DNA磷酸骨架位移距離熱圖。ADP*狀態下,兩股DNA鏈從入口端向核小體內部移動(箭頭方向),1 bp DNA形變儲存在SHL2位置。(D)ATP狀態(灰色)與ADP*狀態(彩色)位於SHL2處的DNA結構對比。
該工作還發現了ISWI的多個特異調控構象:ADP⁺,ADP*⁺,ADPS以及ADPB。ADP⁺和ADP*⁺具有正向調控元件:RYA(arginine-tyrosine anchor)和PosC(圖 2A-C)。ADP⁺和ADP*⁺構象常見於核小體接頭DNA較短一側,可能起到彌補 DNA結合結構域(DBD)錨定不足的作用,從而穩定馬達對核小體的結合,促進染色質重塑活性。相反,在ADPB 狀態下,正向調控元件作用消失,而新生成的 Brake 元件透過變構作用,導致馬達蛋白異常開放,從而落入失活狀態(圖2D-E)。據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染色質重塑的剎車機制,闡明瞭ISWI 家族特異的接頭 DNA 感知機制。

圖2 ISWI調控狀態的結構。(A)ISWI結構域示意圖。(B)ADP+的PosC(深藍)結構。(C)ADP+的RYA結構。上圖展示組蛋白表面電勢。(D)ADPB的結構,Brake(橙色)。(E)ISWI的核小體滑移(居中)活性分析。野生型(WT)ISWI感知接頭DNA長度,使核小體從DNA末端滑移至中間位置,產生遷移較慢條帶。三種Brake作用的突變體,破壞ISWI 感知接頭DNA長度的能力,從而形成遷移較快條帶。
研究人員綜合所獲得的九種構像,提出一個多步驟染色質重塑模型,包括核心的重塑迴圈和外圍的調控狀態(圖 3)。在核心重塑迴圈中,ATP 水解釋放無機磷酸,馬達經歷ATP至ADP構像轉變,並在 SHL2 位置引發 1/2 bp 的 DNA 形變。馬達蛋白進一步傾轉,進入ADP* 狀態,引發1 bp DNA隆起。隨後,ADP*馬達蛋白在整體構像不變的情況下釋放ADP,進入Apo*狀態。新一輪ATP結合促使馬達蛋白閉合,馬達的定向運動推動DNA鏈前移,防止DNA逆滑。同時,馬達內部結構發生調整,釋放與DNA鏈的緊密接觸,使1 bp DNA隆起向出口方向滑移,DNA恢復鬆弛狀態。染色質重塑的分子動畫見陳柱成實驗室主頁連線(www.chenlab.com)。
染色質重塑週期中,DNA在ADP 和ADP* 狀態下發生形變,使體系處於高能狀態,這是調控染色質重塑活性的關鍵節點。馬達在RYA和PosC作用下,可以穩定在APD+ 和ADP*+ 構象,否則容易滑入失去活性的ADPS 和 ADPB 狀態。ADPS的結構代表ATP水解的能量未有效轉換為DNA形變的狀態(打滑狀態)。未來需要更多研究分析能量的轉換效率。當核小體滑移使得接頭DNA變得較短時,DBD失去錨定位點,馬達蛋白剎車,進入ADPB狀態,從而避免過度的染色質重塑,實現對接頭DNA長度的應答。總之,作者認為核心重塑迴圈是各染色質重塑蛋白中普遍通用的 DNA 滑移機制,而外圍調控層則為 ISWI 家族特有。

圖3 染色質重塑DNA滑移和調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Mario Halic團隊幾乎同期解析了人源ISWI(SNF2H)ATP水解過程中的動態結構(預印本,見延伸閱讀),證實SHL2儲存1 bp DNA隆起的構像在染色質重塑中的普適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柱成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博士生謝悠揚和博士後潘涵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後陳康淨也參與了重要工作。本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項、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清華基地的大力支援。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u5654
延伸閱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8000419301963?via%3Dihub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19-019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29-2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12.31.630910v1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