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研究背景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健康。每年,數百萬人因感染瘧原蟲而罹患疾痛,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兒童的生命安全受到更大威脅。瘧原蟲的複雜生命週期涉及多個在宿主體內外迴圈的分化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高度精確的基因表達調控。該調控涉及染色質結構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改變,成為理解瘧原蟲生物學的關鍵。研究表明,與其他真核生物相比,瘧原蟲染色質擁有超過80%的高AT含量及變異的組蛋白,導致DNA包裝的高度不尋常。然而,儘管許多生物體中的染色質重塑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非常重要,但在瘧原蟲中,這些重塑因子並沒有被深入研究。在這篇由德國研究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中,研究者們專注於探索染色質重塑因子Snf2L在瘧原蟲中的作用,試圖揭示其在寄生蟲生命週期階段的功能和機制。
瘧原蟲的基因組中缺乏豐富的階段特異性轉錄因子,這使得寄生蟲需要透過染色質結構實施更嚴格的基因表達調控機制來保證其生存和分化。染色質結構透過限制或促進轉錄因子進入DNA序列,形成了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機制。組蛋白八聚體是在DNA上的主要障礙,其位置影響序列特異性DNA結合因子的進入。此外,維護和重新建立轉錄延伸或DNA複製後的染色質結構,需要分子機器來進行核小體的組裝、定位和間距調整。其他物種中,染色質重塑酶通常是高度保守的,並在調控染色質和基因表達中扮演核心角色。而在Plasmodium falciparum中,雖然編碼有與ATP酶域相關的酶,但這些酶缺乏關鍵的核小體重塑基序,這對它們作為功能性重型酶的角色和作用機理提出了質疑。因此,透過研究這些染色質重塑因子在瘧原蟲中如何整合到多蛋白複合物中,瞭解其在染色質組織中的不同機制,可能揭示出獨特的寄生蟲適應策略,併為抗瘧疾藥物開發提供新的靶點。
02

研究發現
研究揭示了瘧疾寄生蟲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在血液階段的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塑因子Snf2L(PfSnf2L)的關鍵作用。PfSnf2L是一種ISWI相關的ATP酶,能夠在體外重新定位惡性瘧原蟲的核小體。研究表明,PfSnf2L在寄生蟲的無性發育和性分化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透過時空定位階段特異性基因啟動子的核小體位置,全球性地控制了及時的轉錄。PfSnf2L的獨特序列和功能特性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出一種特異性抑制PfSnf2L的抑制劑,該抑制劑能夠殺死惡性瘧原蟲並模擬基因表達時間的喪失。這種抑制劑代表了一類新的抗瘧疾傳播阻斷藥物,能夠抑制配子體的形成。
研究進一步揭示,PfSnf2L在寄生蟲的無性發育階段中具有重要作用。透過誘導的基因敲除實驗,研究發現PfSnf2L的缺失會導致寄生蟲的發育和複製受損,最終導致寄生蟲死亡。此外,PfSnf2L的缺失還會導致染色質結構的顯著變化,尤其是在晚期環狀階段,導致核小體定位的改變,影響基因的時序性表達。這些發現表明,PfSnf2L在寄生蟲的生存和無性階段的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03

臨床意義
PfSnf2L在寄生蟲發育中的關鍵作用:研究表明PfSnf2L是寄生蟲生存和驅動無性階段發育的必需因子。透過特定的基因敲除實驗,研究者觀察到在缺乏PfSnf2L的情況下,寄生蟲的發育和複製在第二週期受到顯著影響,最終導致寄生蟲死亡。臨床意義:這提示PfSnf2L可能是有效的抗瘧疾藥物靶點,尤其是在阻斷寄生蟲發育和傳播方面。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調控:PfSnf2L的缺失導致了寄生蟲染色質結構的顯著變化,尤其是在關鍵的基因調控區域。這種變化進一步導致基因表達的時間延遲和錯誤啟用。臨床意義:PfSnf2L的功能失常可能導致寄生蟲適應性降低,這為新型抗瘧疾策略提供了基礎,透過靶向PfSnf2L以擾亂寄生蟲基因表達的精確時序。PfSnf2L抑制劑的發現:研究者識別出一種特異性抑制PfSnf2L的小分子化合物NH125,該化合物能夠有效殺死惡性瘧原蟲並阻止其性態轉化。臨床意義:NH125作為一種潛在的傳染阻斷藥物,展示了其在瘧疾治療中的應用前景,尤其是在阻止傳播階段。
04

實驗策略
1. 蛋白質功能研究:研究人員透過純化重組的PfSnf2L蛋白,發現該蛋白在ATP依賴下能夠沿著DNA移動組蛋白八聚體。這一實驗表明PfSnf2L具備ISWI酶的特性,但其ATP水解速率增加,而重塑效能相對較低,可能由於缺乏底物識別域。
2. 核小體重塑和組裝實驗:實驗包含核小體結合、組裝和重塑實驗,使用人類和瘧原蟲的重組組蛋白八聚體進行競爭性核小體重塑實驗,分析PfSnf2L在不同核小體底物上的活性。
3. 遺傳敲除實驗:使用DiCre介導的基因切除系統對PfSnf2L進行遺傳敲除實驗,驗證其在瘧原蟲生存和無性階段發育中的必要性。透過同步化的寄生蟲誘導敲除,觀察到開發和複製在第二週期受阻。
4. 染色質結構分析:使用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和測序(MNase-seq)分析敲除前後裂殖子和晚期環狀染色質的核小體位置變化,揭示PfSnf2L缺失導致的染色質開放和核小體定位變化。
5. 轉錄組分析:時間分辨的轉錄組分析展示了基因表達的延遲調控,揭示PfSnf2L敲除導致的基因表達時序失調。
6. 化合物篩選及驗證:基於PfSnf2L的酶活性篩選小分子抑制劑,NH125表現出顯著的抗瘧效果。實驗驗證NH125透過特異性結合PfSnf2L來複制其敲除效應,抑制寄生蟲生長和性別轉換。
05

資料解讀
圖1:不同染色質重塑因子PfSnf2L的酶活性和相互作用夥伴
Figure 1 旨在探討PfSnf2L的酶活性和其與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A. 比較了典型的ISWI結構域與PfSnf2L的結構。實驗展示了ATP酶區域(深紅色)、自我調節域(淺紅色)及HAND–SANT–SLIDE結構域(灰色)的分佈及其保守程度。此圖提供了PfSnf2L與典型ISWI結構域在結構上的差異。B. 透過競爭性核小體重塑實驗,使用重組PfSnf2L、ATP和帶有Cy3和Cy5標記的DNA核小體模板,分別重構了重組的惡性瘧原蟲和人類組蛋白八聚體。DNA模板具有中央核小體定位序列(NPS),兩側各有77 bp的連線DNA。實驗目的是分析PfSnf2L在不同組蛋白背景下的核小體重塑能力。C. 研究了PfSnf2L/HsSNF2L在未刺激和核小體刺激條件下的ATP水解速率。實驗結果顯示,核小體刺激顯著提高了ATP水解速率。統計分析採用非配對雙尾Student’s t檢驗。D. 使用PfSnf2L和典型的惡性瘧原蟲組蛋白進行核小體組裝實驗。結果顯示了核小體和未表徵的組蛋白-DNA複合物(用三角形表示)的形成。E. 在無性血液階段透過PfSnf2L–HA共定位免疫熒光實驗(IFA)進行觀察。DIC為微分干涉對比,DAPI為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比例尺為2 µm,展示了一幅代表性影像,實驗重複3次。F. 透過PfSnf2L免疫沉澱結合液相色譜-質譜/質譜(IP–LC–MS/MS)分析展示了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圖中黑線表示透過PfSnf2L IP–LC–MS/MS識別出的蛋白質,確認的相互作用在補充IP實驗中檢測到,並用相應顏色的連線線表示。結論:PfSnf2L在結構上與典型的ISWI染色質重塑因子存在差異,並且在核小體重塑和ATP水解活性上表現出特定的功能特性。此外,PfSnf2L與多種蛋白質存在相互作用,提示其在染色質重塑中的複雜作用。

圖2:PfSnf2L基因敲除導致環狀期染色質結構變化,阻礙寄生蟲的發育和生存
Figure 2 探討了PfSnf2L基因敲除對瘧原蟲染色質結構及其發育和生存的影響。A. 為了研究PfSnf2L基因敲除對瘧原蟲生長的影響,對不同處理時間點(0小時和24小時)誘導的PfSnf2L-HA寄生蟲進行了生長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與未誘導組相比,0小時和24小時誘導組的寄生蟲生長顯著受抑制,尤其是0小時誘導組。資料為三個技術重複的均值±標準差(每個時間點n>100)。統計分析採用未配對雙尾Student’s t檢驗,結果顯示0小時誘導組與未誘導組之間的差異顯著。B. 為了觀察PfSnf2L基因敲除對寄生蟲形態的影響,對與A中相同處理的寄生蟲進行了姬姆薩染色血塗片分析。結果顯示,敲除組寄生蟲在第二週期末的細胞核數量減少,提示寄生蟲發育受阻。每組n=100。C. 為了研究PfSnf2L基因敲除對不同發育階段染色質結構的影響,在裂殖體和晚期環狀體階段誘導PfSnf2L基因敲除,並提取染色質進行MNase消化動力學分析。結果顯示,敲除組在晚期環狀體階段的染色質結構發生顯著變化。D. 為了進一步分析PfSnf2L基因敲除對染色質結構的具體影響,對裂殖體和晚期環狀體階段的寄生蟲進行了MNase-seq測序。結果顯示,敲除組在染色質佔據、模糊性和位移上發生變化。圖中展示了染色體3:641000–645000區域的覆蓋圖,灰色標註了已註釋的基因。E. 為了探討PfSnf2L基因敲除對核小體定位的影響,將核小體定位變化與基因組功能元素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顯示,敲除組的核小體定位變化與多個功能元素相關聯,n表示核小體變化的數量。結論:PfSnf2L基因敲除在環狀期導致染色質結構的顯著變化,進而阻礙瘧原蟲的發育和生存。

圖3:PfSnf2L透過塑造階段特異性基因的啟動子結構來調控適時轉錄
Figure 3 探討了PfSnf2L在調控瘧原蟲階段特異性基因轉錄中的作用,重點分析了其對啟動子結構的影響。A. 透過主成分分析(PCA),對高同步性無敲除(noKO)和誘導敲除(iKO)瘧原蟲在不同時間點(45小時、50小時和60小時)進行RNA測序(RNA-seq)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敲除PfSnf2L後,瘧原蟲在不同時間點的轉錄組存在顯著差異。B. 透過分析差異表達基因(DEGs)的數量,發現iKO和noKO瘧原蟲在不同時間點的基因表達存在顯著變化,其中包括啟用(綠色)和抑制(紅色)的基因,尤其是在四個階段特異性基因簇中。C. 在10小時感染後誘導PfSnf2L敲除,並在24小時感染後進行配子體誘導,分析性轉換率。結果顯示,PfSnf2L敲除後性轉換率顯著變化。資料以單個數據點和三次重複的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配對雙尾Student’s 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D. 透過微核酸酶測序(MNase-seq)分析晚期環狀階段iKO/noKO瘧原蟲在+1核小體周圍的佔用情況,發現核小體自由區(NFR)寬度分佈和PfSnf2L富集情況(在34小時感染後透過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分析)與基因表達量分位數相關。E. 分析每個基因的最大表達變化與其在參考轉錄組中的表達變異之間的相關性。統計分析使用雙側Pearson檢驗進行。F. 計算所有啟動子區域(±1,000 bp圍繞+1核小體)的平均核小體模糊度差異(iKO − noKO),並與差異表達相關聯。結論:PfSnf2L透過影響啟動子結構,調控瘧原蟲階段特異性基因的適時轉錄,進而影響基因表達和性轉換率。

圖4:強效藥物NH125特異性抑制PfSnf2L並模擬KO效應
Figure 4 為了研究NH125對PfSnf2L的抑制作用及其模擬基因敲除(KO)效應,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來評估NH125的效果。a. 實驗設計展示了抑制劑篩選流程圖,包括微尺度熱泳(MST)和奈米差示掃描熒光法(nanoDSF)等技術。該流程用於篩選能夠特異性抑制PfSnf2L的藥物。b. 透過對培養在有無1 µM NH125條件下的寄生蟲進行吉姆薩染色血塗片觀察,結果顯示在0或24小時感染後加入NH125,寄生蟲的核數在週期結束時發生變化。餅圖展示了不同處理條件下的核數分佈,樣本數均大於80。c. 藥物處理和RNA提取時間的示意圖(上圖)以及全轉錄組資料(藍色)和參考轉錄組(灰色)的主成分分析(下圖)。資料為三次重複的平均值。d. 對比PfSnf2L基因敲除和NH125處理後滋養體中差異表達基因(DEGs)的表達變化,結果顯示兩者之間的表達變化具有相關性。e. 在PfSnf2L基因敲除誘導(紅色)和/或NH125處理(藍色)後10和24小時感染時的性別轉換率。單個數據點和三次重複的平均值±標準差(s.d.)顯示在圖中。右軸上的PMRs以灰色顯示(平均值±標準差)。統計分析使用未配對雙尾Student’s t檢驗。f. 在10小時感染時NH125處理後,雙報告基因NF54寄生蟲的性承諾率(左)和性轉換率(右)的同時讀數。單個數據點和三次重複的平均值±標準差顯示在圖中。右軸上的PMRs以灰色顯示(平均值±標準差)。結論:NH125能夠特異性抑制PfSnf2L,並在多方面模擬PfSnf2L基因敲除的效應,包括轉錄組變化和性別轉換率的影響。

06

主要結論
本研究著重揭示了Plasmodium falciparum中染色質重塑因子PfSnf2L在寄生蟲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透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PfSnf2L是必需的,它在寄生蟲的無性繁殖和有性分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調控作用。具體來說,PfSnf2L透過時空調控特定階段基因啟動子處的核小體定位,確保了基因表達的時間精度,從而維持了瘧原蟲生命週期的正常進行。實驗表明,缺失PfSnf2L會導致核小體定位的不當,進而擾亂基因表達的精確時序,最終阻礙寄生蟲的發育並導致其死亡。此外,研究團隊鑑定出了一種能夠特異性抑制PfSnf2L功能的小分子抑制劑NH125。該抑制劑能夠有效殺滅瘧原蟲,其作用機制透過干擾PfSnf2L的染色質重塑功能,使得基因表達的時序精度失常,從而模擬了PfSnf2L功能缺失的表型。這種特性使NH125成為新一類抗瘧疾傳染阻斷藥物,它不僅能夠避免寄生蟲在宿主中的發育,還能抑制配子體的形成,減少瘧原蟲在宿主之間的傳播。綜上所述,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PfSnf2L在瘧原蟲發育和生存中的核心作用,還證明了其在基因表達時序調控中的關鍵性。這一發現為開發針對PfSnf2L的新型抗瘧藥物提供了寶貴線索,同時也增進了我們對瘧原蟲基因調控機制及其對生物適應和生存重要性的理解。
07

討論總結
本研究強調了PfSnf2L作為染色質重塑因子在Plasmodium falciparum中的多重功能以及其作為潛在藥物靶點的重要性。首先,研究指出,PfSnf2L透過調控染色質結構在基因表達的時序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從而確保瘧原蟲在其複雜生命週期中的正常發育。這種調控包括其對啟動子區域核小體定位的影響,這一點在其他生物體的ISWI型染色質重塑酶中也有所觀察。與許多其他真核生物不同,PfSnf2L及其相關的染色質重塑機制在本質上是高度變異的,可能已與瘧原蟲特有的高AT含量基因組共同進化。這不僅突顯了瘧原蟲在惡劣環境中的適應策略,還為識別新的藥物干預點提供了獨特視角。進一步地,PfSnf2L的酶活性與人類同系物之間的顯著序列差異,使其成為有希望的抗瘧疾藥物潛在靶點。在已識別的抑制劑中,NH125表現出了顯著的選擇性,能夠有效模擬PfSnf2L功能喪失的表型。這種藥物對於感染者的直接阻斷作用,以及對瘧原蟲生命週期的破壞作用,使其成為阻止瘧疾傳播的新型候選藥物。然而,研究也指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最佳化這些抑制劑的特性和效果,包括其毒性、藥代動力學和在臨床環境中的實際應用。總之,該研究為瘧原蟲的生物學和潛在的藥物開發策略提供了深刻的見解,促使未來在染色質重塑機制和寄生蟲生物學兩個領域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