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藥店,看到那些包裝精美、印著”香港大藥房”字樣的保健品,你是不是覺得拿到了真正的”香港好貨”?別急著掏錢,這背後的真相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那些所謂的”香港製造”、“百年老字號”,可能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而你付出的高價,很可能只是一場昂貴的”智商稅”。

暴利
曾幾何時,那些打著香港進口旗號的藥膏在國內可謂是風靡一時,特別受中老年人喜愛。包裝上醒目印著”香港大藥房”的標籤,價格動輒翻到上百倍。
據報道,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某平臺購買了一款宣稱”香港百年配方”的氨糖潤骨膏,售價23.8元。產品包裝醒目標註”香港國醫研究院”“香港政府註冊正品”,但實際上卻是河南南陽的一家公司生產的。
更令人咋舌的是,有些暢銷的保健膏藥以及透骨神貼,掛著”香港出品”的金字招牌,還聲稱是”百年傳承”,結果查了一下才發現,出廠地原來就在你家隔壁省。

而當你仔細研究這些產品時,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同一個套路:廣告上聲稱有超過50種功效,大量編造使用者案例。“郭奶奶用後20年的類風溼治好了”、“李同學3年腿疼的老毛病不再反彈”、“王先生僅用兩個療程就已康復”,配上各種用前用後的效果對比照。
真相是什麼?據我國官媒報道,一款名為”淦果”的中藥材,批發價每兩僅3元,而藥房竟標價1600元,價差超過533倍。這種暴利程度,在合法商業領域幾乎前所未見!
套路

這種”香港大藥房”式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模式。
它們會在包裝上大打”香港”牌。為蹭上”香港大藥房”的流量,一批在顯著位置標有類似”香港大藥房”標誌,底部以小字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中澳有限公司”等註明的所謂”藥品”亦湧現在各大電商平臺。
它們會聲稱各種權威認證。產品包裝上”FDA認證”“香港醫學會推薦”字樣醒目。但查詢後發現: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根本沒有相關記錄!而所謂的”香港醫學會”,竟是福建莆田人註冊的空殼公司,其中一家已被香港公司註冊處剔除!
更荒謬的是,這個品牌背後居然有近200家帶”香港大藥房”字樣的公司,產品均由河南、河北的公司製造,董事都是不同的內地人,註冊地址都是秘書公司。
天眼查顯示,還有如”香港大藥房控股有限公司”“香港大藥房國際有限公司”“香港大藥房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大藥房藥店有限公司”等904個與香港大藥房有限公司名稱相似的公司,以上公司的成立地點大多數位於香港的不同街道,並且成立間均未超過5年。
真相
當記者實地探訪所謂的”香港大藥房”的香港生產地址後,結果一到現場,直接都傻眼了。標榜著所謂的藥房,竟然是家娛樂場所,連最普通的感冒藥都沒有,更別提他們所說的獨家秘方了。
事實上,這些產品屬於衛生消毒用品或壓片糖果等一般食品,遊走於藥品與保健品邊緣,極易引發消費者誤解。
讓人擔憂的是,已有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塗藥後,皮膚出現紅腫或過敏,或與添加了薄荷腦、辣椒素甚至激素藥物等刺激性物質有關。而另一些號稱可祛溼、清肺或降糖,新增十餘種中草藥材的藥丸,長期使用更有可能引發腎臟代謝功能紊亂。
為何上當

為什麼這種明顯的騙局能一次次成功?答案就在於精準捕捉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香港”這兩個字,早已不是簡單的地區名稱,而是被包裝成一種高品質的象徵。商家透過在包裝上做文章,投入廣告資金,營造出極具吸引力的香港元素,輕易就能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信任。
而在直播帶貨的助推下,這些”香港大藥房”產品更是藉助主播的話術和渲染,將健康焦慮放大。主播往往會在直播間宣稱:“寶寶們,這款透骨膏是香港百年老品牌,世界冠軍都在用!”、“透皮吸收,透到骨子裡去幫到您的”,讓人不知不覺就掏出了錢包。
更讓人心痛的是,這種騙局的主要受害者往往是渴望健康的中老年人。他們對網路資訊辨別能力有限,更容易被”港貨正品”、“百年配方”這類宣傳所打動。
應對措施
面對這種亂象,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3月18日上午10時許,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回覆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稱,已查明香港大藥房涉嫌虛假宣傳,“廈門進港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平臺中對外宣傳自己是”1941年成立於香港百年老字號”情況不實,該旗艦店以此手段攬客牟利的行為,已構成虛假宣傳,目前對其實體公司擬立案。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需要提高警惕:
-
檢視產品包裝上的生產廠家和地址資訊,不要只被醒目的”香港大藥房”標識所迷惑
-
對於宣稱功效神奇、案例眾多的產品保持懷疑態度
-
購買保健品時優先選擇正規渠道和知名品牌
-
遇到可疑產品,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識別真假、辨別優劣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別讓那些精心設計的包裝和誇張的宣傳矇蔽了我們的雙眼,理性消費才是保護自己健康和錢包的最好方式。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購買保健品請透過正規渠道,遵醫囑使用。文中案例均基於公開報道,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來源:小羊觀察,轉載目的在於分享,版權歸屬於原平臺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