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暴跌,經濟見底?

拼多多這家公司,一直是爭議是很大的。
一開始,稍微有點消費力的人,都對其”砍一刀“的營銷策略深惡痛絕。

到後來,隨著宏觀走軟,收入預期變得謹慎,進而消費出現降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將信將疑中,擁抱拼多多。
質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成為拼多多。
這是一部當代中國消費者的觀念變遷史
早在2018年7月,拼多多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探討它的商業邏輯。讀者們對此多是嗤之以鼻。

“這種公司也能成功,也能上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悲哀,也是中國消費者的悲哀。”
這樣的“搖旗吶喊”與“痛心疾首”言猶在耳。

在2018年11月,我在成都與讀者的線下見面會上,首次提出,拼多多將在不久的將來,市值超越京東。

這一預測,在一年後實現。

再往後,拼多多與京東的差距逐漸擴大。到2023年底,首次超過阿里巴巴,成為中國電商一哥。

可以說,拼多多的一路超越,也是中國經濟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再到疫情三年,又到地產下滑轉型陣痛的一個縮影。
回首成都的預言,我當時談論拼多多,更多也是從宏觀的視角談論貿易衝突和大國博弈導致的增長不確定性,進而隱含的消費降級。

當時,我未曾想過三年疫情。也未曾料到房地產下行的斜率會如此陡峭,儘管那時的我也已經不再看好房子的投資價值。
無論你多麼討厭“砍一刀”,也無論你多麼噁心它對商家的一些政策,這家公司在商業上的成功,以及反映的背後中國宏觀經濟與消費變遷的軌跡,都不可忽視。

拼多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最大程度搭上了這五六年中國宏觀逆風的順風。

這話讀著有點拗口,但你仔細品品。

因此,投資界有個段子:

什麼時候拼多多的勢頭沒那麼猛了,經濟就真正觸底反彈了。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昨晚上,拼多多單日盤中超過30%的跌幅,是不是一個好訊息?
它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消費降級,結束了?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那為何卷王的股價出現瞭如此大幅度的暴跌呢?
兩個方面:

1)收入未達預期。但其實miss的不多。
2)管理層一頓騷操作,瘋狂“做空”自家股價。

在財報電話會上,管理層傳遞了這些資訊:
1)未來幾年不會分紅,也不會回購。

2)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卷不到頭。
3)決心犧牲短期利潤。
4)長期利潤不可避免也會下降。

不知道是管理層有意降低市場預期,進而達到做空股價的效果。還是他們發自肺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憂慮。
我相信一半一半。

公司的CEO在電話會上,

至少8次提及收入和利潤將在未來不可避免地下降。

大有一種,生怕你們認為拼多多未來還會繼續牛逼之勢。

從股價表現的角度,不分紅不回購,企業管理層必須證明留存資金可以帶來更高的長遠回報。

然而,拼多多給出的答案卻是:
犧牲短期(不分紅不回購)
長期也不行(長期邏輯也落空)
所以股價為什麼不跌呢?

30%的跌幅,剛好對應分紅延遲到五年後且不增長的現值。

而在股價暴跌的背後,也出現了另一個段子:

黃老闆因為厭惡成為中國首富,因其往往帶來巨大的zz風險,有意引導股價下跌。
段子歸段子,但老黃的低調和謹慎,是市場人盡皆知的。
股價的暴跌,對他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暫時可以鬆口氣。
前面說,拼多多股價的暴跌,並不意味著消費降級結束了。

這一點,應該不用過多解釋,各位每天接觸到的真實場景,自能給你答案。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收到一則訊息提示:

北京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即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
餐飲與電商,這樣的cross-check,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拼多多的暴跌,不代表著消費降級的結束,那難道代表消費沒了?
越來越多消費者,恐怕連拼多多上的砍一刀,也已經清心寡慾了。
清心寡慾之後,的確可能走向見底。
只是這底部的形態如何,持續多久,怕是沒人能知。
請點選上方名片,關注本公眾號。由於微信系統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