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國飛
來源:李國飛哲學與投資筆記(ID:gh_0189cfdb7810)
導語:2024年11月27日,我受邀在朋友的一家投資公司做了一個有關思維框架的分享:第一性原理、正反合和降維思考。這三種底層的思維框架,其實更準確來說是智慧非凡的三種哲學。這三種哲學各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視角。那天的分享,我透過這三種視角分別審視價值投資,每一種視角都給我們帶來了十分獨特的認知,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價值投資到底是什麼。本文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探討了理念的內涵,第三部分分析了具體選股以及交易時機的策略。
而其實,這些哲學,除了投資之外,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學習都有非常強大的指導作用,因此,分享中我列舉了大量非投資的案例,讓大家能夠一窺這些哲學蘊藏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哲學和世間任何學問一樣,都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不斷完善和進化中的。這些哲學的一些內涵,我研究後作了一些新的解讀,並與實踐互相印證。
本次分享,是近年來我持續思考價值投資很重要的一次總結,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準備和完善,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思考問題的三個底層框架
李國飛
今天我來這裡和朋友們分享思考問題的一些底層框架。
先講個故事,諾貝爾獎得主,人工智慧之父辛頓教授去年在採訪中提了一個問題:堆肥堆和原子彈有什麼關係?
什麼叫堆肥堆呢?農民為了製作有機肥,會在地裡挖一個坑,放入些肥料,再放些樹葉根莖等混在一起,可以堆好幾層。這和原子彈有什麼關係?
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如果用ChatGPT問一下,原來它們是有關係的。堆肥堆透過微生物降解會產生熱量,溫度升高後,會進一步促使微生物降解,從而形成一個鏈式反應。原子彈是透過核裂變釋放出很多中子,這些中子又進一步促使核裂變,這也是一個鏈式反應。
你看這麼聽起來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底層架構是相似的。ChatGPT透過大資料學習把這些相似性給找出來了。辛頓教授說,很多人認為ChatGPT只是機械地預測下一個詞是什麼,其實不對,透過學習,它是能夠洞察本質的。
我們做投資會思考很多複雜的理論問題,而實際上這些問題的底層是有很多共性的。把這些共性抽象出來,形成一些根本性的思考原則,就叫底層框架。我分享的底層框架有三個:第一性原理、正反合和降維思考。我研究了很久,並且一直在實踐,效果好像還不錯。為了讓大家容易明白, 我儘可能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來解釋。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由於馬斯克的推崇而廣為人知。其實早在兩千年前,亞里士多德就第一個提出了第一性原理,他說:“第一性原理是所有知識和存在的基礎,是一切存在和變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和起點”。如何理解呢?
幾個案例
我直接用歐幾里得的幾何學來解釋什麼叫第一性原理,沒有比它更好的案例了,這是人類思考力的一個奇蹟。歐氏幾何學有五條公理,包括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有直角都相等,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平行公理—-透過直線外的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之平行等。這五個公理從一開始就假設它是正確的,是不證自明的。在這五條公理的基礎上,運用嚴格的邏輯推匯出大量的定理和命題,從而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影響至今的幾何學科,在數學和科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五個公理堪稱歐氏幾何學的第一性原理。
先假設一些前提是正確的,也就是形成第一性原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第一性原理就是這樣思考問題的,是西方思想史最重要的方法論之一。
在中國,我們有歷史悠久、非常輝煌的思想史,但是,這樣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先賢們並沒有總結出來。中國古人思考問題,主要用的是比對:這件事情好像和哪件事情比較像,因此結論也應該差不多。舉兩個例子,老子說,人要謙下、寬容,要有肚量藏汙納垢,然後才能壯大,為什麼呢?因為據他觀察,大自然中,大海就是這樣的,上善若水,人要向大海學習。古人觀察“水至清則無魚”,因此得出結論:“人至清則無徒”。
有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是說中國古代在獲取自然知識並應用方面比西方更有效,但是,為什麼近代科學,即經伽利略、牛頓等發展起來的科學,只在西方而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產生?有很多種解釋,我認為,與中國古人沒有總結出第一性原理,沒有運用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探索大自然的規律,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繼續深入探討。在探討第一性原理的過程中,我們不禁會問:這些底層假設是不是一定是正確的?以歐氏幾何為例,它的五個公理是否無可置疑?有人說不。歐氏幾何創立2000年後,有兩個數學家針對“平行公理”提出了兩條不一樣的新的假設,其中一條假設是:一條直線透過空間的另外一點,至少會有兩條直線與之平行,另外一條假設是:任何一個空間裡的兩條直線最終一定是相交的,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平行線這回事。根據這兩個新的假設,推匯出了兩個非常重大的幾何體系: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這兩種新的幾何體系都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關鍵的數學工具,用於描述彎曲時空的性質,因此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
由此可見,數學公理並非絕對和唯一的,不同的公理體系可以推匯出不同的幾何真理,並應用於不同的場景。這一結論意義重大,讓我們重新思考真理究竟是何物。
再舉個哲學的例子。笛卡爾是近代西方哲學之父。根據基督教的說法,上帝造人,人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既然如此,人是什麼?其主體性何在?笛卡爾受第一性原理的啟發,創造性地找到了一個思考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質疑一切,他質疑一切原理、公理、戒律、規則,包括上帝本身,不斷向上回溯之後,他發現只有一件事情是沒有辦法質疑的,那就是“我在思考”這件事情本身。“我在思考”說明我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主體,換句話說,那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主體就是“我”,人的主體性因此得以確立。“我思故我在”是西方近代哲學的重大突破。
再舉一個政治方面的案例。1776年8月2日,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它說:“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證自明,這一段話堪稱美國立國的第一性原理。每個人都有若干不證自明的權利,政府之所以創立,是為了保證人民的這些權利,而不是為了國家的強大等任何別的原因。但是,歐洲的歷史告訴大家,政府是有可能作惡踐踏人民的這些權利的,怎麼辦呢?理性推演一下,可以採取的辦法包括三權分立,互相制約;開放輿論,人人都可以批評和監督政府;民眾還可以擁有槍,這樣政府做壞事的時候民眾還可以進行反抗等。美國的政治體系的建立,是建立在這個第一性原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高度理性的產物。
回到馬斯克做汽車和火箭所說的第一性原理,作為假設的是物理學的各種定理。馬斯克認為,這是唯一不可置疑的。在這個基礎上,甚至可以深入到分子結構這個層面,構建合金、元件,架構等工程系統的一切。世間各種現成的產品,都不重要,甚至都不值得被借鑑,它們是馬斯克要顛覆的物件。
投資的三種第一性原理
那麼投資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呢?投資有很多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投資理念,每一種理念都有它的基本核心假設,也就是各自的第一性原理。我來分析三種比較普遍的投資理念的第一性原理,分別是價值投資理念、週期投資理念和稀缺投資理念。
價值投資的第一性原理我總結是:公司價值來自現金流的可持續的增長。
週期投資理念的第一性原理是:所有產業皆有周期。
稀缺投資理念的第一性原理是:物以稀為貴。
有朋友和我說,我總結的這三種第一性原理似乎性質並不相同,第一種是基於財務的推論,第二種是一種經驗的總結,第三種是一種經濟學規律,有沒有問題?我認真思考了,我認為並沒有什麼不妥,不同的第一性原理所作的假設並不需要同一種性質。
根據這些第一性原理,我們用嚴謹的邏輯來推導每一種投資理念的特點。
先看價值投資理念
價值投資理念有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因為市場競爭極其激烈,要保證現金流的持續增長,公司要有很寬的護城河,這樣才會有非凡競爭力。如果沒有很寬的護城河,我們就無法預測公司未來的現金流。護城河這個概念,是巴菲特對價值投資理念最重大的貢獻。
第二,從財務來講,產品要有好的盈利能力,毛利率要高,ROE等指標也要高。產品要有提價的能力。另外,負債要少,最好不負債,這樣在各種惡劣的競爭及宏觀情況下,公司抵禦風險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才會強。
第三,長期持有,忽略短期波動。有一個統計,哪怕是長期的大牛股,在一年左右時間裡平均大概只有15個交易日是比較顯著地上漲的,其他大部分時間要不是小幅波動走橫盤,要不就大跌,也就是一年平均15天表現還不錯,別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垃圾時間。我們能夠準確預計這十幾天是具體哪天嗎?不可能。因此,唯一的辦法是長期持有,忽略波動,與公司共同複利成長。
資金可以持有很久,而不是要頻繁應付贖回,才可以對波動不敏感。因此,一般的可以隨時贖回的公募和私募基金,是很難做真正的價值投資的。
第四,符合價值投資標準的標的,是極其罕有的,在我看來是萬中無一。標的這麼稀少,能選到當然就要重倉。價值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都是高度集中的。巴菲特持倉中前五大公司佔了市值的八九成。
第五,公司要維持現金流的持續增長,非常需要穩定的營商環境,其中,法治化和市場化是最重要的保證,換句話說,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和市場化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巴菲特說年輕時曾經投資過一家在古巴的公司,這也好那也好,唯一不好的是來了一場革命,然後就什麼都沒了。如果法治化市場化倒退,市場整體信心會重挫,所有公司估值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根據價值投資的第一性原理,可以推匯出以上這五個特點,此外,還可以對一些觀點證偽。
有人說,便宜就是價值投資,這個觀點不對。如果沒有強的護城河,公司的業績就說不清楚,甚至可能持續惡化。今年看起來好像很便宜,明年可能就很貴。也有人說,投資行業龍頭就是價值投資,這也不對。確實有一些價值投資的標的是行業龍頭,但行業龍頭並不都是價值投資標的。如果一個行業的門檻很低,動不動就惡性競爭來了大降價,整個行業都要遭殃,龍頭日子也不會好過,例如近年的光伏。
週期投資第一性原理
週期投資理念的第一性原理是所有行業皆有周期。不同行業週期情況很不一樣,有一些週期不太明顯,我們叫它弱週期,有一些非常顯著,例如工業、有色、金融等,我們叫它強週期。我這裡所講的週期投資主要是指強週期行業的投資。根據這個第一性原理,我們用邏輯推導一下:
第一,核心就是要預測行業週期。怎麼預測呢?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方法。以有色為例,行業頂峰的時候,湧進來的熱錢非常多,拼命擴產能,行業低谷的時候,門庭冷落,資金避之唯恐不及。另外,行業庫存太高或太低,對產品價格的影響會很大。透過分析投資金額、庫存的變化,是比較主流的預測有色行業週期的方法。在金融行業,大家會透過分析CPI、利率、失業率等情況預測週期。
第二,行業在高點和低點業績波動很大,股價波動也很大。持股一般是階段性持有,理想的狀況是在行業低點買入,高點賣出。如果長期持有的話,對波動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第三,週期投資理念有個很大的BUG就是週期其實很難判斷。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資金來源很複雜,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為利益博弈混戰一場,因此即使是行業龍頭也往往難以預測現在處於什麼階段,更不用說局外人,也就是說成功判斷的確定性比較差。如果判斷錯了,損失可能會很大。而且很多行業的週期還很長,可能三五年、七八年甚至更長。如果沒有在週期底部買入,難道很多年就不做投資了嗎?因此,把所有錢都來做週期投資好像風險太大,拿一部分資金,在合適的時點投資一把,似乎比較可行。
稀缺投資第一性原理
稀缺投資理念的第一性原理是物以稀為貴,稀缺性的商品包括頂級的奢侈品(如愛馬仕、LV、法拉利等)、名家字畫、黃金、比特幣等。它們之所以可以不斷上漲,並不是能貢獻現金流,而是極度的供不應求。我這裡說的稀缺投資既包括這些商品,也包括經營這些商品的公司。
根據這個第一性原理,我們用邏輯推導一下。
要維持價格的上漲,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稀缺性。“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算是奢侈品,但中國河南大規模生產人造鑽石而且品質越來越好之後,鑽石價格就跌了很多。永遠稀缺,永遠供不應求,才能讓它保值。具體做法是“保價不保量”。例如愛馬仕這些頂奢,碰到經濟環境很不好的時候,寧願少生產少賣,忍受收入和業績下滑,也不降價,這個隱形的承諾非常重要,會極大增強大家對它可以保值的信心。當經濟環境轉好的時候,大家就會更踴躍地買入。
稀缺性還會帶來一個效應,就是我有人無,只有很少人擁有,說明我活得比別人好,那就有面子,這就是人性。中國人喝茅臺,三分喝品質,七分喝面子。舉個相反的例子,不少輕奢的品牌,剛開始賣得不錯,但是,當滿大街都在穿的時候,好像也沒啥面子了,它的吸引力就會快速下滑,相應公司的股票,不排除早期漲得很好,但長遠看,並不是價值投資好的標的。
茅臺,當然是中國酒類的奢侈品。它建立了一個神奇的心智,就是年份越長越好喝,而且越貴。維持稀缺,慢慢漲價,長遠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我覺得它現在有點急,急著要放量。近年它做了一個巽風茅臺,375毫升裝,根據定價算一下,每毫升酒液比一斤裝飛天茅臺便宜兩成左右。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它要放量,要做銷售額,主要原因可能是地方缺錢。另外,近年還加大了直銷的比重,這對經銷商的信心是不小的打擊,因為經銷商是大量囤積茅臺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信心減弱後,他們不但會減少囤酒,而且還會往外拋售,對茅臺價格打擊很大。茅臺越來越關心銷量,這是違反稀缺投資第一性原理的,長遠看並不明智,從二級市場看,會很大影響茅臺股票的市盈率。
比特幣只有2100萬枚,每約四年挖出量減半,這是它的演算法決定的,沒有人可以改變。透過演算法決定稀缺性,是個偉大的創舉,可以把毫無價值的東西炒成10萬美元一枚,真的很難想象,但是,它是符合稀缺投資第一性原理的。
三種投資理念第一性原理的底層邏輯及可靠性
思考到這裡還不夠,我們還要思考每一種第一性原理下面的底層邏輯以及可靠性。
價值投資理念的底層邏輯,是極少數護城河極寬,獲利能力極強的公司能夠持續貢獻現金流。紐交所開設於1792年,兩百多年曆史了,事實證明擁有這種質地的好公司確實是存在的。從巴菲特以及市場很多價值投資大家的實踐看來,這種投資理念是有效的,可靠性很高,不過,對投資者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以工業和有色行業為例,週期投資理念的底層邏輯是產能建設與出清需要時間,因而與實際需求情況有落差。舉個例子,看到某些產品很暢銷,供不應求,價格漲得很厲害,很多企業開始大舉上馬投產,但建設需要時間,例如三兩年,達產後大家一看,幾年間產能擴大了好多倍,產品供需已經從供不應求變成嚴重供過於求,結果就是價格暴跌,之後行業開始轉向出清,停產的停產,破產的破產,兼併的兼併,這個時間可能也要持續幾年,直到產能與供需匹配才能止跌,然後又開始反彈,新的週期又開始了。
如果有人能夠每一次都準確預測行業的頂和底,毫無疑問就能成為世界首富,但事實上,這種預測極為困難,偶爾一次猜對有可能,每一次猜對是不可能的,連行業龍頭也經常看走眼,因此,這樣的一種第一性原理的可預見性,或者說可靠性並不高。
稀缺投資理念的底層邏輯,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世界性的貨幣超發,美國、歐洲、日本等都一樣,碰到一些很大的經濟問題,幾乎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QE,就是超發貨幣,後果是什麼呢?就是錢不值錢了。疫情期間,美國印了四五萬億美元,我記得LV曾在某一年間漲了五次價,為什麼能這樣?因為稀缺,它被當成對沖貨幣濫發的保值工具了。
二是世界財富總體上持續增長。財富增長的底層邏輯是生產效率的持續較快提升。先是中國2001年加入WTO,以一己之力很大提升了全世界的生產效率,然後來了網際網路,又很大提升了一把,最近這兩年AI發展很快,這是人類五千年最重大的創新,相信未來會極大提升全世界的效率,人類財富一定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增長。雖然貧富懸殊會繼續加大,但買得起頂級奢侈品的人群在擴大,而且這一群人的平均財富更高了。頂奢的定價策略和成本基本沒有關係,而是要適配這一極小部分人的財富,保證她們穿出去有面子。不漲價她們可能就沒動力買了,因此只好就漲價了,這就是頂級奢侈品能夠持續上漲的重要原因。
如果這些稀缺性商品能夠持續維持受歡迎程度和極度的稀缺性,它的可靠性還是不錯的,但是,總會有意外。例如,鑽石的稀缺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有一個原來的頂奢品牌GUCCI,現在好像沒那麼受歡迎了,它們的價值就會大跌,此外,戰爭、大型經濟危機等一些極端的情況,也會讓這些稀缺性商品的價格大起大落,這都是我們要注意的。
這裡,再來討論一下市場“韭菜”進行投資的第一性原理,其中,很大一部分“韭菜”投資的第一性原理,我總結為“短線買賣,追漲殺跌”。問題是,今天漲得好的股票一定還能再漲嗎?今天跌得多的股票一定還會再跌嗎?當然不是,無數事實證明,這種第一性原理的可靠性是非常差的。“韭菜”出於本能進行這種交易,可能從來就沒有思考過這種投資決策的底層邏輯。與高手對決,還沒出劍,其實就已經輸了,只是他們不自知,這是一個很大的悲劇。
一些商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
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其第一性原理。我舉兩個商業的案例。
COSTCO的案例
第一個是COSTCO(好事多)。零售商業有四個主要維度:多,快,好,省。COSTCO的第一性原理可以歸結為三句話:第一句是“產品好”,每一個品類它都為顧客精心挑選了質量一流的適合中產階級的知名產品,不過,只有很少的幾款;第二句是“真省錢”,它的商品的毛利率據說不可以超過14%,很便宜。COSTCO在“好”和“省”上做到了極致;第三句是“會員制”,它不是靠賣商品的毛利賺錢,而是主要靠會員費賺錢,利潤的七八成來自會員費,交了會員費之後,你買得越多感覺省得越多。COSTCO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2018年全美四分之一的人是它的會員,上個季度財報顯示,現在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是它的會員。這三句話就是COSTCO公司商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
美團的案例
公司業務進展不順利,要反思,但不要只觸及表面,而是要層層回溯到它的第一性原理,看看是不是有問題,要不要調整。我舉一個網上賣菜的例子。網際網路誕生之後,有公司就想,網上下個單,我就把菜很快送上門,豈不是一筆很有需求的大生意?為此很多電商公司為此奮鬥了很多年,但發現問題很大。要做到這一點,要在城市設立很多前置倉,裡面存放很多菜,還要有很多快遞小哥。菜價便宜點吧,由於快遞人工太貴,送一單賠一單,菜價貴點吧,大家又不願意買了,如果不能很快賣出去,海鮮很快就會死,青菜很快就會蔫,就會造成存貨損失。電商公司糾結了很多年,進展很慢。
這項業務當然要反思?反思什麼呢?調整前置倉的佈局?最佳化外賣小哥的排程演算法?加大農產品的集採力度?其實都沒什麼大用。到了2017年,湖南有家公司叫興盛優選,它想明白了,把這個賣菜業務的第一性原理進行了一個調整,不再是馬上送,而是當天下單,第二天早上送到。深夜很多車把菜送到居民小區,由顧客自提,一下子比較完美地解決了物流和庫存的問題。由於量大,菜價當然就可以比較便宜,這項業務終於重獲新生。美團和拼多多馬上抄作業大規模全國佈局,進展很快。這項業務的商業模式,因為做了這樣的一個底層邏輯的調整,第一次真正跑通了。
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2個月前,我來到美團,公司領導提醒我說要特別關注小象超市,現在發展得非常迅猛。網上下單,各種海鮮青菜都有,還有各種日用品,半小時左右送到,非常方便。這不就是多年前電商想做的那個東西嗎?為什麼又可以了呢?原因是由於外賣的龐大需求,美團多年來建立了一個八九百萬人的外賣小哥團隊。有了這個支援,送貨上門的成本就可以大為降低,送貨的時效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個“古老”的商業模式居然又變得可行了。不僅如此,它的目標也變了,不僅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快速收貨的體驗,即所謂的“即時零售”而是要成為一個全新的網上超市。相對傳統線下超市,它不需要開設面積巨大的商場,不需要僱用大量超市服務員,只要銷量足夠大,供應鏈持續完善,它的經營成本就會低於線下超市,那麼就可以提供更便宜的商品吸引顧客,同時,還節約了顧客開車上門、選貨、運貨的大量時間和體力。長期來看,它要革的是傳統沃爾瑪類超市的命!或許只有像COSTCO類的會員制超市可以抵擋。
這個例子很有趣,行不通的第一性原理,變一變就可以了,當條件具備後,原來行不通的又重獲新生了。所有的商業實踐都必須回溯思考它的第一性原理,適時而變。
正反合
第二個底層思維框架是“正反合”。正反合來源於黑格爾的辯證法。我們中學就學習過“辯證法”,聽說過主要矛盾、量變質變這些術語,但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正反合”。其實“正反合”是黑格爾辯證法裡最重要的部分。
我力爭解釋得通俗易懂。研究一個事物的發展,可以建立一個肯定它的正命題,同時再建立一個否定它的反命題。正與反只是一個高度的抽象,既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兩種不同的階段或者狀態,也可以表示兩種不一樣的方法論或理念等等。正與反的對立程度有強有弱。合是正與反的融合,把兩者之間的優點進行融合,把一些缺點去掉,從而發展或者說進化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打個比方,一個帥哥和一個美女結婚,生了一個很棒的小朋友,融合了父母雙方的優點。
黑格爾認為,這樣的一種正反合,是世間萬物,包括人類社會的文明、制度、科技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普遍規律。事物為什麼會獲得這樣的一種更高階的發展呢?有一種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正”與“反”發生了激烈的鬥爭,從而推動了它的發展。我個人認為這種認識還可以更全面一些。“正”與“反”只是一種高度的抽象,兩者的衝突確實是存在的,但程度有重有輕,有得非常激烈,有你無我,也有很多很輕,雙方只是略有差異而已,根據黑格爾的觀點,最重要的是最終它們以某種方式融合了,這才真正推動了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打個比方,一個家庭中的男人相對比較理性,把握大方向,看問題更長遠一些,而女人相對比較感性,注重細節,看問題更看重當下,做重大決策時,男人與女人要緊密合作,把兩者思考問題的優點進行融合,這樣的決策質量才高,家庭經營才會比較成功。相反,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由於意見不同在家裡激烈開戰,互不妥協,戰鬥到底,直至有一方勝出,這個家因此進步了,你相信嗎?
我來舉幾個正反合的例子。
中國的例子
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是我國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制度的很好的融合。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在1976年以前是很難想象的。但總設計師是偉人,他認為可以。我們的政治制度很穩定,可以做一些非常長遠的戰略規劃,可以以舉國之力進行科技攻關,另外,我們有一些大國企如四大行、三桶油、中國電網、中鐵等實力很強大;同時,我們又推行市場經濟,我們有數量非常多的充滿活力的私企,其中還出了一批巨人如阿里、位元組、比亞迪、寧德等,創新能力很強,有全球擴張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既有市場經濟,也有計劃經濟,既有公有制,也有私有制,既有很強的國企,也有很好的私企,這些以前看起來非常對立的組合,居然和諧融合了,總設計師確實太有智慧了,中國經濟因此煥發勃勃生機,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經濟增長的奇蹟。“正反合”確實能量非凡。
當然這樣做也會碰到很多問題,例如腐敗、貧富懸殊等,怎麼辦呢?往回倒退有用嗎?我非常尊重的吳敬璉教授出了好幾本書,主張唯有繼續加大力度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們要加大法治化力度,保障私產產權,要釐清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邊界,透過設立廉政公署、提高公務員待遇、財產申報、發揮輿論監督等防止腐敗,透過改革稅收、社保等緩解貧富懸殊問題等。吳教授的思慮可謂深遠。
再舉個新加坡的例子
李光耀是華人,深入骨髓的是儒家的價值觀,同時他在英國名校學習法律,對朩主政治制度非常瞭解。儒家價值觀有很多優點,如強調和諧和團結,也有很多弊端,如一言堂等,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各有利弊。為了把這兩者進行融合,李光耀花了幾十年時間,做了很多非常有創造力的制度安排。我來做個簡單的比較。
在西方,政府是由民眾選舉出來的,但是民眾對政府非常警惕,怕它作惡,甚至要拿槍來監督政府;而李光耀則認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關係,李光耀希望自己創立的人民行動黨能夠長期獲得新加坡民眾的信任,從而能夠長期領導新加坡。他曾經說過,如果新加坡淪為美國的兩黨制,那麼新加坡一定會走向平庸。這樣的一種觀點,其實是非常儒家的。
在西方,報業巨頭以第四公權力的姿態出現,報紙和政府的關係長期很緊張,對政府的批評非常激烈和尖銳,而李光耀認為報紙對政府的監督和批評是應該的,但應該抱有善意與建設性。在他主導下,新加坡最大的報業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SPH)設計為雙重股份結構,除了普通股還有管理股,管理股雖然股份份額小,但擁有公司實際的控制權。管理股的股東包括和政府關係密切的公司如大銀行等。新加坡政府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確保其報道符合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穩定。
在西方,工會是與政府作對,令政府很頭疼的組織力量,動不動就組織遊行和罷工,逼政府就範。而李光耀認為工會和政府應該相互合作與支援。新加坡最重要的工會組織——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它與人民行動黨,還有新加坡政府都有非常緊密的關係。現在它的第二把手是現任的新加坡交通部長,它的特別顧問是現任的新加坡人力資源部部長。NTUC不僅僅是一個為工人爭取權益的組織,它還積極參與制定與勞動、福利和社會保障相關的政策。與政府一起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在新加坡,勞資關係的和諧被視為國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加坡執政的很多理念與政策與西方的很不一樣,甚至格格不入,背後都有強烈的儒家價值觀滲透其中。人民行動黨以其高效清廉,深受新加坡民眾的支援,建國以來的每一次選舉,都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目前看來,李光耀把儒家價值觀與西方的政治制度作了十分成功的融合。
再講一個華為的例子
任正非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43歲創業之後,他非常積極地向西方學習。華為花費了近百億元聘請西方最有名的多家諮詢公司提供建議以求快速提升管理水平。任正非年輕的時候是一名軍人,曾經獲得全軍學習毛選標兵。中國軍隊是一支非常有凝聚力和奉獻精神、戰鬥力極強的軍隊。任正非借鑑了中國軍隊的很多制度和做法,高度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任正非又非常推崇雷鋒無私奉獻的精神,而同時又說不要虧待雷鋒,要給業績突出的雷鋒很高的報酬。華為的經營策略非常強調集中兵力,飽和攻擊,力求全勝,這有強烈的軍隊的影子。任正非將西方優秀的管理經驗和中國軍隊的集體主義精神進行了很好的融合。
我一位朋友跟我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新加坡的成功,還有華為的成功,原因應該很複雜,包括獨特的國情,獨特的歷史階段,還有領導人的個人魅力等,歸結為兩種看似衝突很大的兩種東西的融合,會不會太簡單化了?我對他說你這個分析也有道理,成就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確實非常多,不過我們要找到主要矛盾,站在不同角度或高度看,會看到不同的東西,這樣的一種“正與反的融合”正是我所看到的主要矛盾。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再舉一個藝術方面的例子
畢加索從小就學習油畫,功底很好,但是一直沒有成名。有一天他在博物館裡看到粗獷的非洲木雕,深受震撼和啟發,因此創作了一張名為《亞威農少女》的油畫。畫面中是五個幾何變形的祼女,左面三個少女形象相對傳統,而右邊兩個則帶有非洲式面具,而且,人物不同側面居然顯示在同一平面上,效果非常奇特。作品剛問世時,西方藝術界一片譁然,普遍認為醜得無法直視,過了很長時間大家才慢慢接受了,而且評價越來越高,對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有重大影響的“立體主義”就這樣誕生了。畢加索為什麼會成功?是他秉承的西方油畫理念是真理,非常能打,和非洲木雕藝術幹架幹贏了嗎?非也,是融合。
東西方激烈競爭現在是一個熱點問題。雙方發展的理念非常不一樣,誰會是贏家?我覺得哪一方過分自負,自以為血統純正,盲目排斥另一方的,一定會輸:哪一方能從對方學習得更多,融入得更好,從而實現突破和進化,那一方就會贏。
在各個領域,走老路求突破是非常困難的,沿路都是熟悉的老風光,你再看來看去也很難有新發現。你要有意識地去找一些新的東西,可能有點格格不入,甚至以前你都瞧不起它,仔細研究一下,看看是否能夠融合一下,說不定就能闖出一片新的天空,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論。你剛嘗試的時候,別人可能認為你異想天開或者離經叛道,這沒有關係,關鍵是你要敢想敢試。風格和理念差異越大的兩種東西,如果能夠成功融合,顛覆的程度可能也就越大。
小結一下,正反是高度的抽象,可以理解為不同的風格、形態、階段、理念等,正與反可能會有衝突,但這並不是重點,合才是重點,合才是推動事物進化的源動力。我這樣的一種解釋,源於黑格爾,但可能和你以前看到的不一樣。
價值投資理念的融合發展
回到投資,價值投資理念也是在與不同的一些理念進行融合中發展。
巴菲特說過市場先生非常不理性,喜怒無常,有時候會非常亢奮,有時候會無比沮喪,我們要學會利用它。他還說“眾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眾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他說的其實是行為金融學中的博弈論。做投資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認真分析護城河和現金流,此外還可以關注市場的情緒,從而尋找合適的交易時機。巴菲特把價值投資理論和博弈論很好地結合了。
巴菲特進行價值投資時,也會利用行業的週期。有些人以為巴菲特不買強週期的公司,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對的。巴菲特買過很多強週期的公司,例如金融股、石油股等,準確來說,他買的是能夠穿越週期的強週期公司。行業週期是很難預測的,但是如果你碰上了你自認為非常有把握的週期底部和頂部,那當然是很好的投資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金融股跌得一塌糊塗,巴菲特以優先股、可轉債等方式買了大量的銀行股,如高盛、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最近幾年,巴菲特對銀行股票進行了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的減持,大幅減持了他的重倉股美國銀行,清倉了美國合眾銀行、富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等,為什麼呢?看過一個分析,它認為美國疫情後利率很高,銀行業績很好,股價漲得很不錯,同時,美國政府負債實在太多,利息負擔極重,未來長遠看只有維持比較低的利率,財政壓力才可以稍微緩解,否則可能都無法很好地持續了,因此,巴菲特選擇在當前時點對銀行股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減持。這個分析可能會有爭議,但也供大家參考。
一些稀缺商品公司,如愛馬仕、法拉利、茅臺,LVMH等,護城河非常寬,漲價能力極好,供不應求,過去多年一直是大牛股,天生就是價值投資極好的標的。
同時,價值投資理念也要和最新科技共同進化。例如,護城河是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概念,在網際網路年代有新的特點。網際網路公司有低成本大規模全球擴張的能力,容易產生壟斷,而且還比較容易失控式成長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這些都是傳統公司所沒有的。巴菲特曾經多次說過,多年前沒有投資谷歌,很後悔。他說他以前投過很多地方性報紙,知道媒體如何做廣告,而且伯克希爾的保險子公司Geico就是谷歌的早期客戶,因此他自己應該有能力理解谷歌廣告的商業模式,但他卻沒有買入,他覺得是很大的失誤,但幸好後來他與時俱進,重倉蘋果,而且成了他一生最成功的投資。
正反合更多應用
正反合是一種很重要的深度思考問題的方法論,根據它的底層邏輯繼續推演,它還可以有別的一些表現的方式。
“1,-1,0”模型
根據它的原理,我建立了一個簡化的思維模型,叫作“1,-1,0”模型。什麼意思呢?
直接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價值投資者都信奉“做價值投資就是要長期持有”,你真的理解這句話嗎?
“做價值投資就是要長期持有”這個命題就是“1”“-1”就是否定這個命題,有沒有長期持有賺不了錢的?簡單想一想,真有。有兩個“-1”:一個是如果你買的是週期性很強的公司,例如金融或有色,那麼波動會很大,行業頂部買入就很糟糕;還有一個是估值很貴時買入,那可能要等很久很痛苦。
0在1和-1的下面,是指能讓1和-1能夠成立的底層理由。在這裡,1之所以能夠成立的理由0是指公司護城河特別寬,不太怕競爭,能長期產生比較穩定的現金流。第一個-1之所以能夠成立的理由0是週期性行業的特性使然。如果你真的買入這種公司,最好要理解現在處於週期的哪個階段,可能還要有所操作。第二個-1之所以能夠成立的理由0是由於市場先生容易發瘋,經常會走極端,公司估值太貴的時候要警惕。
透過以上這個模型進行分析,你是不是對“做價值投資就是要長期持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好處、壞處”模型
還有一個更簡化的模型叫作“好處、壞處”或者叫作“優勢、劣勢”模型。
我還是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新加坡政府打算開設賭場,李顯龍認為開設賭場可以吸引遊客、增加收入,如果不這麼做,很多遊客就會流失到馬來西亞的雲頂或者澳門,這對新加坡發展是不利的。但是因為新加坡是個儒家社會,對賭非常排斥,社會上有很強烈的反對的聲音。李顯龍聽取了各界的建議,推出了幾點補救或者說平衡的措施。
第一,設立一個賭場排斥計劃,包括自我排斥、家庭排斥、第三方排斥。如果有太太提出丈夫不能進入賭場賭博,或者新加坡的醫療機構認為這個人有賭癮,這個人就會被禁止進入賭場;
第二,徵收入場費。外國人進入新加坡賭場賭博是免費的,但新加坡本地人則每次要交100新元,或者每年交2,000新元;
第三,廣告限制。不可以在本土設定針對本地人的賭博廣告,以防止誤導和引誘;
第四,透過建立禁毒委員會進行宣傳,提高公眾對賭博危害的認知;
第五,推出社群資源計劃,在社群內宣傳賭博風險,為有賭博的家庭提供各方面的支援。
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之後,開設賭場的弊端得到了很大的抑制。事實證明,這個建設專案非常成功,一方面成功吸引了遊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新加坡本地人去賭博的非常少。
“好處、壞處”模型有點接近中國人很喜歡說的一分為二,萬事皆有利弊,透過妥協、折中、設定紅線等方式,我們最終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左右模型”
再來探討一個模型叫作“左右模型”。左和右是指一種政治立場的劃分。在西方,左派通常支援政府對經濟進行較多幹預,主張較為平均的分配政策,主張對富人徵稅,傾向比較寬鬆的移民政策,支援制定嚴格的環保政策等。右派則強調自由市場經濟,倡導低稅收,主張嚴格限制移民,不支援激進的環保政策等。
兩種政治主張都挺有道理的,或者可以說是真理的兩個側面。一個社會過左或過右都會出大問題。大家走過迷宮嗎?迷宮的解法就是往左走不通就要往右走,往右走不通就要往左走,這樣反覆嘗試,才能走出來。人類社會其實也是一個迷宮,如果有人一開始就斷定只有往左走才有前途,或者往右走才是唯一正確的,很快就會走到頭撞南牆。真的有人撞到頭破血流也不願意改變方向,那就會釀成災難性的後果,人類社會歷史上這樣的慘劇實在太多。
在美國是如何解決左右走的呢?在美國,共和黨偏右,民主黨偏左。兩黨輪流執政。往左走得太久,或者往右走得太遠,透過選民投票,另一個政黨上臺,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糾偏機制,這個機制歷經240多年的考驗,現在看還是有效的。當然,這也會帶來許多沉重的代價,例如社會撕裂等。
看傅高義寫的偉人傳,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對經濟發展有兩種觀點:一種偏保守一點,偏向計劃經濟多一點,強調公平,對貧富差距非常敏感,支援發展國企多一點;還有一種聲音,主張社會發展更快一點,偏向市場經濟多一點,強調效率,比較支援發展民營經濟。總設計師是偉大的務實主義者,他審時度勢,在一個方向走得不太順利的時候,就會作出調整往另外一個方向走。走著走著,居然就走出來了。40年改革開放程序,透過左右騰挪,走出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既有市場經濟,也有計劃經濟,既有公有制,也有私有制,既有很強國企,也有很有競爭力的私企”的經濟發展之路。這是一種何等的智慧!
公司發展也分“左右”。這個左右是指不一樣的經營策略。公司有時候要加快一點,有時候要減慢一點,有時候要大規模招人,有時候又要快速裁員,有時候要非常強調KPI,有時候又可以放鬆一些,有時候花錢要大方一些,有時候又要嚴格一點。有朋友看了某個偉大企業家的傳記,看到在某個重要關頭,企業家做了一個決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歡喜讚歎,覺得自己也要這麼做,其實他可能不知道,在另外一個時點,這位企業家做了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決策,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兩個決策都是對的,適用於不同的情況。
打破“我執”的三條原則
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執念,認為自己做的就是對的,就是最好的,對別的方式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如果事後出了很大的問題,我們可能還會拼命給自己找藉口,死不認錯,甚至還認為自己很有信念。佛教把這叫作“我執”。不打破“我執”,我們就不可能獲得更高的智慧。
如何打破這種可怕的“我執”呢?我總結了三條原則:
第一個原則:我所做的每個決定一定是錯的,要不現在就是錯的,要不未來就會出錯;
第二個原則:有人作出了很不一樣的決定,這個人的決定很有可能是對的,要不現在就是對的,要不未來他是對的;
第三個原則:往左走不通往右走,往右走不通往左走。
正反合一定能推動事物正向積極地發展嗎?
本章最後稍稍討論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正反合一定能推動事物正向積極地發展嗎?”黑格爾所處的時代,歐洲正處於工業大革命的黃金時期,經濟、科技、人文蒸蒸日上。黑格爾的以“正反合”為核心的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著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正與反的每一次合,都是對前一階段的揚棄,既克服了舊事物的缺陷,又保留了其積極因素,從而推動事物螺旋式地不斷向前發展。他對未來是非常樂觀的,知識界也普遍接受了他的觀點。但是他去世8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整個歐洲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瘋狂之中,死傷了3000多萬人,整個歐洲淪為一片廢墟,人們陷入了無邊的痛苦之中,他們對黑格爾的判斷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正與反的合,從常識判斷,當然不可能總是保留優點去掉糟粕,為什麼就不可以保留糟粕、去掉優點呢?打個比方,就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一定會更優秀嗎?那當然不是,有可能非常頑劣。在持續的正反合的過程中,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國家既可能螺旋式地不斷往上發展,也有可能螺旋式地往下墜落,甚至消亡,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
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我覺得有兩個因素特別重要:第一個因素就是發展的初心是什麼,這個初心和我之前所說的第一性原理非常相似。初心很正,符合規律,“合”的結果就會比較積極向上,如果初心有大的問題,“合”的結果可能就不會好,甚至越來越壞;第二個因素就是有沒有很強的糾錯機制。即使有很好的初心,“合”的過程也有可能犯錯,如果有強的糾錯機制,就能很快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重新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沒有強的糾錯機制,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降維思考
第三個底層思考框架是降維思考。
世界太複雜了,要判斷一件事情的發展很難,原因是同時有很多個維度都對這件事情產生影響。如何能夠相對準確地作出判斷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要思考的維度給降下來,也就是降維思考。
第一性原理就是降維思考。以歐幾里得的幾何學為例,它首先做了五個假設,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在此基礎上再做邏輯推演。沒有這五個假設,那麼要研究的幾何問題就太複雜了,以至都沒辦法推演下去。
價值投資理念也是降維思考。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給公司估值。如何估值呢?巴菲特做了一個核心假設,就是這個公司有非常寬的護城河,因此在競爭中優勢很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信心對公司未來的現金流作出預測,從而給公司估值。如果一家公司沒有很寬的護城河,它值多少錢呢?巴菲特說他不知道,也不關心。把護城河很寬當作基本假設來研究公司估值,就是在降維思考。
中國人很喜歡說抓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弄清楚處理好了,事情就基本解決了,對於次要矛盾,就不必花太多的時間。這是非常重大的智慧。抓主要矛盾就是在降維思考。
回到投資,投資如何進行降維思考?投資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選股,二是何時交易,這兩者都需要降維思考。
價值投資選股與降維思考
先談談選股。價值投資選股首要的問題是護城河到底有多寬?護城河有很多種,有寬有窄,很多書都有介紹,我就不贅述了。為了把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我自己只願意研究最寬最頂尖的護城河,次一點的就算了。有不少公司護城河也沒那麼寬,但能漲很多倍,這種公司太多了,但和我就沒什麼關係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且這一瓢真的很小,擁有最頂尖的護城河的公司非常罕有,少到萬中無一。
護城河這個概念之所以提出來,是為了研究競爭力的。護城河越寬,競爭力越強,競爭的格局也越好。我從競爭格局這個角度來思考選股問題,力爭化繁為簡。
第一種是幾乎沒有競爭(至少在某個細分領域)。網際網路公司是最好的標的之一,例如臉書、微軟、谷歌、騰訊、美團、攜程等。
第二種是有競爭,但是長期供不應求。符合這個標準的主要都是頂奢,例如愛馬仕、LVMH、法拉利等,茅臺勉強也能算得上。商品之所以暢銷,供不應求,很大原因是公司刻意控制銷量。能用上頂奢,說明自己活得不錯,有面子,這是人類虛榮心的體現,是符合人性的。頂奢的定價和成本基本沒有關係,而是要匹配極少的這一類人的財富,因此毛利率可以高得難以想象。
第三種,有競爭,但是在一兩個維度做到了極致,以至競爭對手難以追趕,其中我最喜歡的維度是極致價效比。舉幾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
COSTCO,在好與省方面做到了極致。
拼多多是一家爭議極大的公司,它的演算法可以簡單概括為:同等品質的大眾化商品,價低者可獲最大流量。使用者對它的商品的品質要求並不高,一般般就可以了,但是要便宜。這種需求極大,拼多多增長很迅猛。2024年6月份左右,淘寶京東曾經想和它拼拼價格,把很多商品的價格降到和它差不多,結果逼得拼多多出了一個大招:如果商戶授權,它就可以參考淘寶京東的價格,自動降價。淘寶京東一看,沒法跟它這樣玩,也就知難而退了。除了中國,拼多多在海外的TEMU發展也很快。
它的這個演算法雖然非常強,但是也有很大的Bug:一是商品質量不穩定,客戶投訴情況很多,而且這種情況下拼多多主要的辦法是重罰,商戶壓力很大。二是在消費嚴重降級的情況下,為爭取流量,商戶會競相降價,從而給整個產業鏈帶來巨大的壓力。我覺得拼多多的演算法,還有繼續調整完善的空間。另外,這家公司和投資者的關係不是太好,這是我不太喜歡它的地方,這會長期嚴重影響它的估值,但無論如何,這家公司還是很值得長期關注的。
美國有家公司叫T.J. Maxx,你可以理解它是美國線下版的唯品會。商品以過氣服飾品牌為主,也有一些不錯當紅品牌的當季尾貨,賣得很便宜,普遍一折兩折,非常受歡迎。這家公司也在好和省這兩個維度做到了極致。
美國有一家線上券商叫作IB(盈透證券)。世界上各大主要交易所的交易品種,包括股票、期貨、期權、比特幣等,它都可以交易,基本上是包羅萬有,而且費用非常便宜。它還可以借錢給你進行各種投資,利率也非常便宜,現在利息收入已經成了它利潤的主要來源。這家券商在多和省方面做到了極致,深受全球專業投資者的歡迎。
價值投資交易時機與降維思考
談談價值投資的第二部分,就是如何選擇投資交易時機。我在一篇文章《貝葉斯、禪與投資》分析過,價值投資就是投資極高的確定性。當你決定買入的時候,你一定會認為本次投資盈利的確定性是很高的。誰不希望這樣呢?問題是:如何才能提升你認為的這個確定性?
“簡單決策”的定義
方法論應該有很多種。我所總結出來的一種叫作“簡單決策”,是我因禪而悟的。我把“簡單決策”總結為:
一個事物有很多個維度,當其中有一兩個維度的變化特別銳利,銳利到足以決定成敗時,那我們據此做出決策,成功的機率就會很高,這樣的一種決策,我稱之為“簡單決策”,屬於巴菲特所說的“可以輕鬆跨越的1英尺欄杆”的那種決策。之所以說是降維,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只需要考慮這一兩個維度就夠了。
這個認知和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奧卡姆剃刀原理”常被簡化為“刪繁就簡”,這種理解並不足夠準確。它有很多個理解的角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是:如果有兩個或多個決策方案,需要最少假設的那個最有可能是最好的。“簡單決策”之所以“簡單”,其本質是在無常中發現了一件確定性特別高的事情,而且這種確定性是由極少的一兩個維度所導致的。
幾個例子
我來舉幾個例子。
2019年,華為受到限制,它最高階的手機晶片無法被代工生產。那個時候,華為高階機在歐洲的市佔率已超過蘋果,在中國更是比蘋果領先很多。這次受限,等於把一個很大的市場拱手讓給了蘋果,純粹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當時買入蘋果就是一個“簡單決策”。
2019年,非洲豬瘟大流行,生豬大量死亡,當時中國只有一家養豬公司能夠很好地解決仔豬繁殖的問題,這家公司叫牧原股份,買入它就是一個“簡單決策”。
2003年,韓國股市暴跌,巴菲特買了很多韓國股票。他說:“透過花旗寄來的韓國股票手冊,大概花了五六個小時,找到了20多家基本面穩健,市盈率只有兩三倍的公司。我做了個組合分散投資,因為我不太熟悉韓國股市。”2007年和2008年,他把大部分韓國股票賣掉了,收益頗豐。巴菲特後來回顧這次投資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特別異常的機會。有時候,在證券市場中,會出現異常的機會。我喜歡開槍打桶裡的魚,而且最好是桶裡沒水了再開槍。”。其實,股價足夠便宜本身就是投資最重要的理由。對於巴菲特而言,這個決策就是一個簡單決策。幾年前,受美國的制裁,中海油跌得非常厲害,只有兩三倍的PE,股息分紅率達到百分之十幾,那時候你買入,也是一個簡單決策。
以上這些例子似乎都是一些突發性機會,我只是想用這些例子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什麼叫簡單決策。系統性來講,應用簡單決策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公司的業務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透過對未來現金流進行預測,如果認為價格已經有足夠的安全邊際,那麼就可以買入,這也是一種簡單決策。但是,如果覺得還比較貴,那不妨再耐心等待以下幾種機會:
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帶來的個股下跌機會,例如,2020年,由於疫情的緣故,美國股市暴跌,一年熔斷了六次。巴菲特一輩子一共碰到過六次熔斷,其中那一年就遇到了五次。那個時候就是很好的建倉機會;
二是當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襲擊公司導致價格下跌,但評估後認為對長期發展影響有限時,就可以趁低買入,例如美國運通公司曾經由於色拉油醜聞而股價大跌,茅臺也曾經由於塑化劑事件而狂瀉不止,這都是很好的買點;
三是很多行業會有一些顯著的週期,等候週期底部的來臨,看看有沒有機會。例如,盈透證券(IB)的業績表現與利率有很大的關係,在加息週期利潤暴漲(主要原因是把錢借給客戶的利差提高了),股價也高,在降息週期則相反,如果要買,不妨等待息口的變化。
第二種情況是由於經營環境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變動而創造了好的買點。例如,前面提到由於華為受限制而導致蘋果出現買點,由於非洲豬瘟事件而導致牧原出現買點,還有2022年底由於ChatGPT3.5的面世而導致微軟出現買點等。
能做簡單決策的機會一定不會太多,如果遇上了,就意味著這是一次確定性很強的機會,值得加大籌碼下注。以事後諸葛亮的心態看這些簡單決策,好像很容易,但是人在局中之時,你真的能做出這種判斷嗎?別人的簡單決策對你來說可能非常困難。當你覺得可以做出一個簡單決策時,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共有多少個重要維度?在當下,為什麼這一兩個重要維度發生變化時,根本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導致以上的判斷失效?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事物的多個重要維度有深度認知,這樣當適合降維思考的機會來臨時,你才有可能抓得到,我總結為“唯有至繁,方可至簡”。
巴菲特說過,有一個偉大的棒球運動員,他在球場上等待揮杆,很多個球朝他飛擲過來,他只對完全適合的那個球發動一擊,別的都放過。這位棒球運動員所做的決策就是一個簡單決策。對他而言,這一擊,非常簡單,別的放過的球,都太複雜。這個“簡單決策”簡單嗎?很不簡單,需要無數練習。
在我看來,你在做一個非常重大的決策時,如果這個決策不是一個簡單決策,那麼就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決策,甚至可能是一個風險很高的決策。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所做的這個決策還不夠簡單,那麼不妨等等看。
在我看來,我們一生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資料,考察了很多人,增長了很多見識,就投資而言,只是為了做幾個簡單決策。
巴菲特有一次在大學做演講的時候說,這輩子你每做一次投資就在卡片上打一個洞,打完20個洞就不可以再打了,如果你投資的標準如此苛刻和嚴謹的話,那麼你投資的業績一定會提高。
簡單決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太多維度都要同時考慮的話,變數太多,異常複雜,很難想清楚,但如果維度減少到一兩個,那就簡單多了,就容易判斷。價值投資的本質就是隻追求極高的確定性,我們透過這種方法論判斷確定性,成功的機率就會高些。
文末總結
第一性原理、正反合和降維思考這三種底層的思維框架,其實更準確來說是智慧非凡的三種哲學。當然,由於時間的關係,我並沒有把它們的內涵充分展開,而是側重介紹這些哲學在實踐中的應用,因此我稱之為思維框架,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一些。這三種哲學各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今天的分享,我透過這三種視角分別審視價值投資,每一種視角都給我們帶來了十分獨特的認知,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價值投資到底是什麼。而其實,這些哲學思考,除了應用到投資上,對我們的各種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有非常強大的指導作用,因此,分享中我列舉了大量非投資的案例,讓大家能夠一窺這些哲學蘊藏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哲學和世間任何學問一樣,都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不斷完善和進化中的。這些哲學的一些內涵,我研究後作了一些新的解讀,並與實踐互相印證,不足之處,還懇請批評指正。哲學這種東西,聽起來好像虛無縹緲,好像沒什麼用,但馮友蘭說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