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健身,真需求還是偽命題?
作者|曹思頎
編輯|鄭玄
自年初 Deepseek 引發廣泛關注以來,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股新的 AI 熱潮。在這一背景下,探索 AI 應用和引入 Deepseek 技術已成為科技網際網路公司不可或缺的「必答題」。
在眾多宣佈 AI 戰略的網際網路公司中,Keep 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之一。2 月初,Keep 的創始人王寧透過一封全員信宣佈公司將「All in AI」,旨在將線上健身從簡單的推薦服務升級為內容生成,持續引領運動科技行業的發展。這一戰略宣佈後,資本市場反應積極,Keep 的股價在隨後的兩週內累計上漲了 48%。
然而,2 月 21 日晚,Keep 在港交所釋出了一份盈利預警公告,預計 2024 年度的虧損將較往年有所擴大。儘管如此,公司仍樂觀預計將在 2025 年實現盈虧平衡。Keep 將虧損的原因主要歸咎於 2024 年對 AI 和海外業務的積極投資佈局,以及在可穿戴裝置、硬體研發、賽事營銷等方面的加大投入,特別是對 AI 技術的研發投入,公司希望透過這些投資換取長期的增長和價值。
那麼,Keep 將如何擁抱 AI 技術呢?難道未來的 AI 不僅能幫助我們撰寫文章、翻譯郵件,還能代替我們進行健身?——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但經過深入分析,我們發現,線上健身與 AI 的結合確實是一個被低估的市場機會。AI 對供給側的改革,可能會引發健身行業新一輪的線上革命。
01
隨著 AI 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如何利用這一技術提升服務體驗。然而,技術本身並非唯一決定因素,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技術與具體場景結合,為使用者創造切實的價值。
在健身領域,Keep 正意識到這一點,計劃透過 AI 技術不斷加強線上服務的能力,力圖實現與線下金牌私教相媲美的個性化指導體驗。
儘管目前 Keep 尚未公佈具體的產品路線圖,但從 AI 技術本身的潛力出發,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其發展方向。大致而言,這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核心思路,是透過大模型生成海量內容,完成品類的擴充套件和專業內容的補齊。
此前,Keep 平臺上的健身內容大多由專業教練團隊製作,導致內容品類、數量的擴充套件和更新頻率受到資源和時間的制約。
而接入 AI 大模型後,Keep 不僅能夠為現有的瑜伽、力量訓練、跑步等核心品類提供更多專業內容,還能迅速拓展到其他運動領域。過去,由於師資匱乏或製作難度較大,一些如衝浪、攀巖等專案的內容更新常常受到限制,藉助 AI 大模型的內容生成能力,這些領域將能快速得到補充。

引入 AI 後,Keep 希望拓展跑步、瑜伽之外的更多品類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一思路在當前熱門的自動駕駛和具身智慧領域已有類似應用。在機器人訓練中,資料採集通常需要在複雜的真實環境中進行,這不僅效率低、成本高,還可能面臨資料匱乏的問題。而透過 AI 生成模擬資料,開發者能夠更快速、更高效地訓練機器人,顯著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
類似的方式,AI 在健身內容的生成上,也能幫助 Keep 快速填補空白,推動內容的多樣化與個性化。
下一階段,AI有望帶來更好的互動體驗,讓線上內容也跟線下一對一私教一樣,為使用者帶去更靈活和個性化的體驗。
過去,即使 App 裡擁有海量的課程庫,使用者依然需要根據自身需求篩選合適的內容,制定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相比之下,線下私教的優勢在於,教練能夠根據使用者每天的反饋靈活調整訓練強度、內容、節奏以及飲食等,定製一套完整的訓練計劃。無論在專業度還是精力的維度,都能極大地提升使用者體驗。
而隨著 AI 對話、推理能力的增強,線上教練未來有望像私教一樣瞭解你的身體狀態。只需要每天鍛鍊前輸入相應的指標,甚至是用主觀的語言描述身體感受,「AI Coach」就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私教一樣,隨時靈活調整訓練方案,進而提高訓練效果和整體滿意度。
在語言溝通能力的基礎上,最後一個階段的目標是透過加入感測器,收集更豐富的運動資料,並利用AI不斷增強的多模態能力,為使用者提供更專業的運動體驗。
這一思路與當前備受關注的 AI 硬體賽道有著相似的邏輯。在評估 AI 硬體公司時,除了硬體技術本身,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其是否能獲取和利用高質量的資料。而 Keep 憑藉龐大的使用者群和涉足智慧運動裝備,顯然佔據了獨特的市場位置。
對於使用者而言,這種升級代表著更高階的定製服務。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個 AI 教練始終監控你的運動資料,類似於專業運動隊的教練對運動員的訓練管理。這樣的服務不僅提升了體驗,也可能為平臺帶來更高的單價和更大的商業價值。
總之,透過 AI 技術的引入,目標是讓線上教練的「智慧大腦」得到強化。這一過程中,AI 不僅充當了內容生成的「引擎」,更成為了每個使用者的私人教練,具備了自我最佳化和即時調整的能力,使得線上健身的體驗有望突破傳統限制,為使用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個性化訓練方案。
02
DeepSeek 爆發之後,各行各業都在研究如何用好 AI,那為什麼 Keep 宣佈全力進軍 AI 之後,市場反饋這麼積極呢?
核心在於,AI 可以解決 Keep 所在的線上運動健身領域裡,核心的商業痛點。
痛點之一在於:線上平臺進行製作內容的成本偏高,週期偏長,種類有限。
前文提到,傳統的線上健身平臺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尋找合適的教練進行課程錄製,同時還要承擔平臺的運營和時間成本。每一項內容的製作都需要精心安排,從教練的選擇到拍攝、編輯,流程繁瑣且成本高昂。
而且,為了確保課程質量,平臺通常需要聘請經驗豐富的頂級教練,這無疑進一步推高了成本。這種模式雖然能夠保證內容的專業性,但在規模化擴充套件時,成本卻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瓶頸。
隨著 AI 技術的引入,平臺可以透過 AI 生成內容,極大地降低製作成本。這樣,平臺不再依賴大量人力進行內容製作,而是透過 AI 演算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內容生成。內容製作的成本將大幅降低,平臺能夠更高效地擴充套件課程數量,提升競爭力。

Keep 希望「成為 10 億運動者的自由運動場」| 圖片來源:Keep
線上健身行業的另一個痛點在於:雖然平臺提供了豐富的課程選擇,但由於缺乏個性化的服務,使用者的付費意願始終未能顯著提升,導致客單價較低。
同時,如果平臺僅僅作為內容提供方,使用者仍然能夠從其他影片平臺獲得類似的課程內容,這使得平臺在競爭中缺乏足夠的差異化優勢。
AI 的引入為這一問題提供瞭解決方案。透過深入分析使用者的健康資料、運動目標、身體狀況及運動表現,AI 可以為每位使用者定製個性化的訓練計劃,確保每項訓練都符合他們的需求與能力水平。這種量身定製的體驗,不僅能夠提升課程的價值,還能顯著增強使用者的參與感與忠誠度,進一步提升付費轉化率。
此外,前文提到的「AI+硬體」的結合,也為線上健身行業帶來了差異化的競爭力。例如,藉助智慧運動裝備,AI 能夠即時監測使用者的運動資料,調整訓練強度、姿勢等,並在運動過程中提供即時反饋。與傳統的影片課程相比,這種互動式的體驗更為深入,能夠提供類似線下私教的即時指導,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並強化平臺的獨特優勢。
總體來說,Keep 的 1.0 階段主要聚焦於透過網際網路連線使用者,藉助線上社群實現健身內容的普及和全民共享。而隨著 AI 的加入,2.0 階段的 Keep,希望透過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打造「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進而開闢出新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平臺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這一點上,線上語言學習平臺多鄰國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鑑的典範。多鄰國透過將 AI 技術深度融合到內容生成和學習路徑設計中,成功實現降本。同時,透過發明半衰期迴歸 (HLR) 演算法,依此確定練習時機、挑選薄弱單詞,優化了課程供給。
資料顯示,過去兩年,多鄰國股價上漲約 400%,目前總市值逼近 180 億美元。
類似的 AI 驅動降本增效的商業模式,在全球範圍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創業專案的實踐與驗證。透過技術手段,平臺能夠實現內容和服務的自動化,從而降低運營成本,並且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提升使用者的參與度和忠誠度。這一模式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與認可,投資者紛紛看好其在長期內的增長潛力。
2025 年初,DeepSeek 以「低成本、高效能」的方式為 AI 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同時也讓全球資本市場再次聚焦中國科技創新的潛力。高盛在 2 月的跟蹤報告指出,全球資本正在重新評估中國科技公司的價值,尤其是 AI 相關企業,成為這一輪投資浪潮的核心焦點。各大對沖基金正在加速流入中國市場,顯示出對這一賽道的長期看好。
AI 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模型能力的突破,更關鍵的是如何在具體場景中落地,解決現實問題,創造長期經濟價值。這一點,也正是 Keep 在 2024 年全面調整業務節奏、堅定「All in AI」戰略的核心邏輯。
對於剛剛迎來十週年的 Keep 來說,AI 不僅是技術升級的工具,更是一次商業模式重塑的機會。在健身行業,AI 的介入意味著內容供給的成本降低、個性化服務的增強,以及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創始人王寧對此充滿信心,並表示 2025 年將是公司實現扭虧為盈的關鍵節點。而在 AI 價值重構的背景下,Keep 也許正站在新一輪增長故事的起點。



熱點影片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