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的僵局: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的影響

幾乎沒有人預測到,在21世紀的歐洲會發生一場持久的、高強度的戰爭。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和破壞,局勢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殘酷。成千上萬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在戰鬥中死亡,更多的人受傷,許多城市被摧毀。

如今,烏克蘭戰爭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俄羅斯雖然在東部前線取得了一些領土,但代價非常大,傷亡慘重。兩國在遠端打擊能力上已經達到平衡。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已完全動員,俄羅斯在最初的挫折後恢復了力量,烏克蘭作為一個較小的國家,儘管損失慘重,仍在苦撐。因此,前線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重大變化,戰爭也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結束戰爭,他與俄羅斯展開接觸,試圖安排美俄之間的談判。但是在基輔被排除在外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已經發現,這場衝突非常複雜,無法快速解決。特朗普同意普京的要求,承認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並允許俄羅斯擁有勢力範圍。但普京並沒有作出任何讓步,仍然要求烏克蘭裁軍並屈服。這可能會導致美國撤出談判,重新支援烏克蘭。
然而,不管談判結果如何,烏克蘭戰爭已經改變了世界其他地區的衝突模式。它證明了現代戰爭中,像無人機、人工智慧等高科技裝置在戰場上非常重要。它還顯示了參戰國家在戰術和戰略上的適應速度越來越快。戰爭也突出了士兵和民眾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目前的戰爭理論中對兩者互動的不足。在這一過程中,西方軍隊的短板也暴露了出來。

技術推動的變化

烏克蘭戰爭改變了政治家、戰略家和普通人對戰爭的理解。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無人駕駛和遠端操作的武器,已經成為各國軍隊的必備工具。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隊正在迅速整合無人機技術。戰爭中的空中無人機數量從最初的幾百架增加到成千上萬架,俄羅斯和烏克蘭現在都有能力每年生產數百萬架無人機。
兩國在無人機使用上都表現得非常有創造力。在地面作戰中,雙方都開始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後勤支援、傷員撤離、佈雷、清除地雷以及攻擊等任務。但烏克蘭在這一方面尤為創新。在海上,烏克蘭透過一些自制的半潛水、遠端操作的無人水下航行器,對抗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最近,烏克蘭還首次結合了不同種類的無人機系統,執行特定任務。2024年底,烏克蘭用海上無人機發射空中無人機,攻擊了俄羅斯在黑海的油氣平臺和監視系統。在12月,烏克蘭在哈爾科夫附近的呂普茨村的戰鬥中,首次透過機器人武器獨立攻佔了一個俄羅斯堅固的防禦陣地,迫使駐守計程車兵撤退。1月,烏克蘭再次從海上無人機發射空中無人機,攻擊了俄羅斯在赫爾松的防空系統。
無人駕駛技術將繼續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中的關鍵。透過使用無人機,烏克蘭在過去三年裡建立了一個長程打擊系統,和俄羅斯的系統達到了平衡。烏克蘭在提升打擊能力方面,進展很快。因此,烏克蘭在2025年可能對俄羅斯的能源、軍事和國防工業目標造成更大的打擊。但是,未來兩國可能會進一步結合人工智慧與無人機技術,推動人類和無人機在軍事單位中的協作。這將推動人機戰術的創新,並要求士兵和指揮官接受新的訓練。
這些變化將影響未來十年內所有的軍事機構。

公民士兵

科技對戰爭非常重要,但戰爭不僅僅是技術的較量,甚至也不僅是軍事行動,它更是一次全社會的行動。現代技術讓普通公民可以更容易地看到戰爭的許多方面。如今,商業衛星影像已經可以廣泛獲取,社交媒體讓公民可以在幾乎即時的情況下,看到士兵拍攝的戰場影片。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和開源分析員,利用這些公開的資訊,提供他們對戰爭的分析(質量有所不同),讓公眾對戰爭的瞭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
這種資訊的增加,使得普通公民能夠更多地參與戰爭。過去,非戰鬥人員主要透過籌集戰爭債券來參與,而現在,私人公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直接籌集資金或採購戰爭物資,包括襪子、急救包、無人機和衛星等,規模空前(比如,有專門的非盈利組織為士兵籌款)。公民還可以積極舉報敵人的位置。例如,政府開發了專門的手機app,報告敵軍、無人機或導彈的蹤跡,資訊會迅速傳送給軍方。
但是,大資料戰爭也有兩面性。網路資訊、人工智慧、社交媒體、智慧裝置以及新的分析能力,使得對方可以獲取以前幾乎不可能獲取的大量資料,而不僅僅是支持者的資料。這種資訊的泛濫使得俄羅斯和烏克蘭能夠更精準地進行宣傳。基輔透過向非洲和南亞國家傳遞訊息,強調黑海糧食出口的重要性,試圖減少他們對俄羅斯的支援。而莫斯科則透過披露烏克蘭軍隊腐敗的訊息,勸阻有意志願參軍的人。
烏克蘭戰爭的傷亡規模驚人。根據澤連斯基2025年2月的採訪,自2022年起,已有45,000名烏克蘭士兵喪生,近40萬人受傷。英國情報報告稱,超過85萬名俄羅斯士兵死傷。2024年,俄羅斯的傷亡人數比前兩年還要多,創下了新紀錄。
然而,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和歐洲的政治精英已經忘記了領導力對軍事準備的重要性。許多國家在冷戰結束後縮減了軍隊規模和國防生產能力,但俄烏戰爭表明,這種樂觀的看法是錯誤的。西方國家需要提高軍隊規模,並增強應對大規模戰爭的能力。雖然志願兵制在政治上受歡迎且財務上較為輕鬆,但它無法應對日益增多的外部威脅。西方國家需要調整現有模式,保留職業化的全志願軍,同時建立更大規模的動員體系和後備力量。
戰爭是群眾性的悲劇,正如交戰國的平民所經歷的那樣。然而,從士兵和平民的痛苦中,仍然能汲取許多寶貴的教訓。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