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X甘劍宇X周舟:《誤殺3》的敘事反型與角色灰度

時間:2024年12月25日
地點:郎園station熠熠和光
嘉賓:甘劍宇(電影《誤殺3》導演)、肖央(電影《誤殺3》領銜主演)
主持:周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攝像:杭浩、李文傑
攝影:張群
整理:葉聽雪
周舟、肖央、甘劍宇
觀眾預期與主題內涵
周舟(以下簡稱周):首先,感謝二位在繁忙的宣傳期接受此次《電影評論》的訪問。我們都知道肖央老師是《誤殺》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甘劍宇導演也是非常有潛力的青年導演,請問甘導,您是如何參與到這個專案的呢?
甘劍宇(以下簡稱甘)承蒙監製陳思誠導演給予的機會。與思誠導演接觸後,得知他要開展這個專案,我們在整體的創作方向上契合度頗高,所以他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負責導演工作。
陳思誠導演最近兩年監製了很多青年導演的專案,從您的角度看他選擇青年導演的標準是什麼?
:這或許得問他本人,我覺得可能是對型別片的理解和契合度起了作用。我們對於《誤殺3》的創作方向,包括視聽、故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如何創新都有探討。
《誤殺》已經是知名 IP,前兩部成績斐然。在延續舊IP時如何做到創新?畢竟舊 IP 有其核心賣點,延續時需要兼顧創新與核心賣點的保留。
:這是創作的核心議題。在型別和情感層面,《誤殺 3》延續了前作的犯罪懸疑型別,以親情為情感基礎,對抗為表現形式。但在人物之間的關係、表現手段和社會議題等方面我們進行了升級和變化,力求給觀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不辜負觀眾對品牌的期待。
在當前國產型別片中,犯罪懸疑已經成為非常熱門的一個主題,甚至有人按地域進行分類,像哈爾濱的“濱城系”和重慶的“山城系”,而“誤殺”系列常被歸為“東南亞系”。那麼在眾多中國犯罪懸疑型別作品裡,甘導認為“誤殺”系列最大賣點或獨特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個人覺得“誤殺”系列是在犯罪懸疑型別裡面是走得很極致的,我一直把“誤”和“殺”分開來理解,我覺得“殺”這個字它具有很濃烈的犯罪色彩。對於“誤”,我的理解不僅僅是一個失誤或不小心,它可能是在敘事層面上的“誤”或者角色層面上的“誤”,這個“誤”可能是誤導,角色誤導對手,還有在敘事層面上也對觀眾產生一些誤導,最後給觀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有藏有現。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懸疑的處理方式,所以這兩個字其實就凝結了犯罪懸疑這個型別的一些精髓吧。為什麼我覺得觀眾喜歡“誤殺”這個系列?因為它在人物、敘事和型別上面都能夠形成一個體系,同時自洽。   
請問肖央老師,您如何評價與甘導的第一次合作?
肖央(以下簡稱肖):電影的精彩程度至關重要,它能體現導演的業務能力。甘導作為系列的新鮮血液,為老品牌注入了新活力,完成得相當出色。
在創作型別片時,對觀眾反應的預估很重要。甘導,您在創作過程中對觀眾的反應有什麼預估和設計嗎?
:創作商業片和型別片關鍵在於與觀眾的交流,但目前還未完成,要等電影上映後才能真正瞭解觀眾的反饋,現在只能進行猜測和揣摩。
:肖央老師,您在塑造富豪鄭炳睿這個與之前兩部截然不同的角色時,對觀眾的反應有何預判?
我擔心觀眾會對系列電影產生厭倦,從《誤殺》第一部到現在已經六年了,時代在變,現在大家十分鐘不看手機,可能就會覺得焦慮。在電影院裡的兩個小時,怎麼能讓大家不看手機,就必須要有超強的吸引力。何況“誤殺”系列拍到第三部,想創新難,想留住觀眾更難,我們確實感受到這個壓力。所以影片的資訊量要更澎湃,情緒上也不能讓觀眾落下去,得把情緒一直往上頂,一旦落下去,就不行了。   
您認為《誤殺 3》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我最喜歡的就是它裡面關於追求真相的主題,我覺得“真相”是這個世界關於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
:確實,電影中有臺詞提到 “這個世上有太多的秘密,永遠成為了秘密,我要讓所有人知道真相,哪怕只有一次”,給人印象深刻。甘導,這部電影主題豐富,不只是簡單的故事,背後還有更深刻的表達,對吧?
沒錯,它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更是對真相的深度追尋。現在網上有諸多關於影片的討論,其實電影背後有很多深刻的議題和表達。電影裡的那些家長遭遇傷害、不公帶來的疼痛,不僅失去親人,而那些作惡者還沒暴露在陽光底下,所以他們要把黑暗揭露出來。我覺得他們不是一個單純的復仇,而是要把真相揭開,同時避免同類型的事情再次發生在其他家庭身上。我覺得對於這些角色來說,他們的意義是高於個體生命本身的,他們也在想這個事情的社會意義在哪裡?對於其他人的意義在哪裡?這也是讓我有觸動的地方。一群淋過雨的人,想為他人遮風擋雨,一幫受過傷的人,他們透過自己的犧牲,然後去避免同類型的傷害出現在其他家庭身上。

《誤殺3》劇照

電影設定在虛擬的“萊國”,這樣的設定為故事展開提供了空間,能更深入地刻畫“惡”的層次。《誤殺3》的劇情跟前兩部一樣,有非常多的“扣”,後面還有一個厲害的反轉,對情感的衝擊也非常大。不一樣的是,《誤殺3》在主人公也就是肖央老師扮演的角色身上的挖掘更深刻一些。前兩集男主角的目的更單純,就是我怎麼保護這個秘密,怎麼保護我的家人,不管劇情怎麼發展,主人公的動機一直都保持在這個面向上,但《誤殺3》裡的鄭炳睿一直在變化,我很好奇甘導在創作的時候,是先從懸疑的“扣”著手,還是先從鄭炳睿這個主角開始?
: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創作是先從情節還是先從人物入手的問題。我進入這個專案的時候,監製帶著編劇把這個故事的大概走向已經確定,男主角就是這樣一個相對複雜的人物,然後有翻轉的故事結合起來。在我看來,這兩者是統一的,自洽的,因為人物的真相跟故事的真相是緊密相關聯的,這是一個找尋真相的故事。除了事件之外,人物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也在表達過程中,剖析給大家看。這也是我們的優勢,就是你在觀看《誤殺3》這部電影的時候、在找尋事件真相的同時,人物的真相也同時介入,兩者並行。但是你要問我這兩者比較而言,我個人認為更多的還是想講人,因為事件是圍繞人物展開的,所有事也是人做出來的。   
:這個事件的真相,還有肖央扮演的男主人公鄭炳睿,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較而言後者對我的衝擊更大。整部電影中,鄭炳睿不斷接受各種試煉和刺激,從而層層展現出其最內在的特質。就像影片中對人物的幾次重要人性試煉,這其實是劇本中極為關鍵的結構。比如把孩子換過去,按遙控器這些情節是您精心設計過,又一次次推動著人物的發展和故事的走向。
:對,在環節上肯定是有設計的,並且會層層揭露。而且這些情節與整個事件緊密相連,相當於重複了某些過程,實現了身份的調轉。把曾經施加在別人身上的事情,翻轉為發生在主角自己身上,讓他親身經歷一次,同時也藉此將人物剝開,重新啟用他身上真實的動物性的部分,這就是我們的手段和方式。坦白來講,大家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我們之所以會對一個反派的人性善惡進行探討,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坦誠的體現。因為實際上,大家可能在某些方面都不是那麼完美,只不過鄭炳睿這個人物面臨的情境更加極端,在他身上展現出的人性也更加複雜。這也是您剛才說到的那種觀影感受的原因。
遙控器的情節,看完後特別震撼!人物的取捨判斷可能更接近於普通人,真的很難做到捨棄自己保護他人。
是這樣,這其實是型別上的反型別表現。一般大家會覺得最後一分鐘營救要來了,事情會反轉,會有什麼神兵天將來扭轉局面,但實際上沒有,他選擇按下按鈕,犧牲女兒,這是很反型別的處理方式。
我們確實看過太多危機解除的情節了,只要有定時炸彈最後總能解除。
對,就像您說的好萊塢型別片,其實這一套大家玩得太多,反而我們倒過來走了一下。但這個倒過來也需要跟人物、劇情、我們的表達相吻合,它不是硬要去掰那個方向,內在是有連線性和合理性的,這是我覺得《誤殺3》做得比較好的一點。
非常厲害的地方,在劇作上,不破不立,這就是破得特別重要的一個地方。
因為知道大家對型別片的固定思維,這麼反用一下,大家就新鮮了。我分析,我之所以慢慢對這個反面角色給予了一些同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全程都在受折磨,這個過程中給我的感覺就像一趟“贖罪之旅”,他可能確實有很多原罪,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他受了那麼多折磨,我感覺我的心理上得到了一點點的平衡。
特別同意,對這個人物來說,一開始他像是在受洗禮。
浴佛禮。
影片開頭是他抱著佛像進行浴佛禮,但整個過程對他來說,是一次洗禮,以及到最後他在雨中都是洗禮,上次我還跟肖央在聊,好像最後那場雨才真正把他洗刷乾淨了,經過這一次,到最後他真的站出來想要保護女兒,那個轉變其實還是把他往好父親那個方向推出去了一步。所以這個人物的複雜性和你看到他受到的那些磨難,就是這個人物的轉變和成長的歷程,這是我的一個理解。他是一個“道行不夠的修行者”,他想要做一個好人,做一次好的修行,但可能就像我們戲裡的那個場景——海上那個廢棄的廟宇一樣,只修建到一半,沒有完成,還有些四處漏風。
型別電影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切身感。把人物身上的那種體驗傳遞給觀眾,男主角那幾次痛的體驗,的確讓我感覺到切身感,第一次就是看到孩子的斷指,第二次是看到孩子被炸。
這種疼痛感觀眾能夠感受到我覺得是特別好的事。在我看來關於型別片一個比較粗暴的理解,就是在觀影過程中,觀眾是要有一些生理反應的。喜劇你要笑,悲劇你要哭,懸疑你要跟著緊張,手心出汗,跟著心跳,其實好的觀影體驗它會激發你的生理反應,心痛也是,觀眾跟著角色一起難受,也是一個很好的傳遞。
海上那個未建完的廟宇,還有那個堆滿娃娃的破舊老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電影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不同的懸疑空間。對懸疑片,空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取景方面,甘導對《誤殺3》有什麼特殊要求嗎?
:快節奏和高資訊量是我們在製作這部影片過程中一直想要追求的效果。場景的豐富性其實也是跟資訊量、跟節奏是緊密相關聯的,同時在敘事上,《誤殺3》是有一點公路片的性質,因為這個父親在綁匪的指引下,一層一層地闖關,去到一個又一個地點,所以在敘事層面上也需要有不同的地點轉換,取景上需要注重場景的多樣性。
我們拍攝的大小場景加起來有120多個,電影裡幾乎每一兩分鐘就會換一個場景,比如我們想要在鄭炳睿找女兒的一路上營造出闖關感,因此設計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河道上的智力問答、福利院裡的“密室”、吞沙碼頭舊倉庫的“鬼屋”,而這些場景也呼應了鄭炳睿過去的經歷。
《誤殺3》作為一部懸疑片,非常需要情緒上的渲染。音樂包括音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您在這方面有哪些設計?
很多時候在整個觀影過程當中,音樂還是在畫面之後,是跟這個故事的敘事統一的,但也有做一些其他的設計,我希望有一些主旋變調的感覺。同樣還是看這個人,但不同變調讓你對他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看到他的色彩在變化。對應在音樂上,同樣的旋律,不同的配器,不同的節奏,展現出不一樣的情緒和方向。影片中我們確實做了一個主旋變調,我覺得應該有觀眾能夠感受得到我這個設計吧。總體而言,我們希望音樂與敘事、人物是一個統一推進的關係。

誤殺3》劇照

人物:處於灰色地帶是人性常態

這部電影演員陣容強大,有肖央老師、佟麗婭老師、段奕宏老師、劉雅瑟老師等。有的演員帶著自身背景氣場,比如看到高捷老師,我們就會聯想到中國臺灣黑幫片,段奕宏老師則讓我們想起國產現實題材刑偵片。以前有人探討過,不同背景、表演體系和氣場的演員該如何融合,我覺得肖央老師在這方面相容性極佳。肖央老師,您在與不同背景的演員合作時,是如何融合的呢?在片場與他們合作感受如何?
:我覺得都是特別好的演員,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我喜歡的點,段老師就不用說了,我覺得段老師的表演是一種美,他就給你一點,但是你覺得他後面有特別多的東西。他這一點,既不會從整體裡跳出來,又非常恰當。高捷老師的表演讓整部電影的東南亞屬性更加真實,而且因為他確實人生經歷也比較豐富,他們那一撥的中國臺灣演員經歷過很多真正的風浪,所以他對情節中的一些事情、人物的理解,特別準確。我特別喜歡聽他對這個戲的理解,這個人物在這個時候應該有什麼反應?往往他能很輕鬆地找到那個點,而我們還在很用力地找,他卻已經很輕鬆地“那就應該這樣了”。包括丫丫(佟麗婭),她的角色也是非常難演,她跟鄭炳睿之間的情感,走近一點點都不行,少一點點又不可信,鄭炳睿如果發現她真實的身份,也就不會信任她。   
她是有一種“騙中騙”的雙重感。
對,非常難演,一般“騙中騙”最後都把自己騙進去了,但她又沒騙進去,分寸很難拿。
:整部戲其實都是兩層的演法,段老師在表演方面,他其實特別在意這點,他一直在推導說知道真相之後你再倒過來看,我的狀態是不是也能合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場戲我們提前做了設計——他看著同伴被刑訊逼供,第一次觀眾要看到的,是一個想要偵破案件的警察,第二次觀眾應該看到的是他目睹同伴被刑訊逼供時有點心痛的狀態。這兩層怎麼去處理,怎麼去找那個中間值,在現場拍的時候我們討論過,甚至透過影像去找一些技巧。

誤殺3》劇照

包括他在高捷扮演的上司面前的唯唯諾諾,開始看似拍馬,其實是想得到真相。
對,回到我們之前說的那個“誤”字,第一他在誤導對手,同時他的表演也誤導了觀眾。
肖央老師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一層,他也在不停地揭開偽裝,開始誰也不想一下子就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一直在躲閃,直到最後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劇本決定了這個故事大的敘事框架和邏輯,但更多時候我們還需要在現場去找方式、找技巧把它呈現出來,讓觀眾接受。在這個過程當中,肖老師也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坦白講,這個戲每個人都挺難演的,每個角色在表演層面上都有一些難度,所以我們每天在現場都會討論表演的分寸到底在哪裡。既要在型別感上,滿足觀眾可看性的需求,又要在人物的真實性和表演的分寸感上達到平衡,既可信又好看。
片裡也有小朋友的戲份,都說跟小孩子演戲比較難,而且影片中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太能出現的極致情景,演出時會有困難嗎?
:小朋友雖然表演經驗肯定沒有成熟的成年演員多,但是小朋友的感受力很強,而且他特別容易相信。當你給他一個環境和幾點情景之後,其實他們的投入度挺高的。有個孩子我印象很深刻,就是那個斷腿的小孩,在演他們要斷他腿的時候,哭得極其難受。我以為是演員們的表演嚇到他了,就去安慰他,後來我發現他是在調動自己的情緒,甚至在我說開始之前,他說等一下,醞釀了下情緒。兒童演員也知道在那樣一個情景裡,他該怎麼樣配合表演,他的人物狀態是什麼樣的。   
:肖央老師和小演員合作有難度嗎?
:我覺得小演員現在都挺專業的,賽道挺卷,能到這種劇組來的,都是千挑萬選的,都是小天才。
有沒有哪場和小朋友的對手戲讓您印象特別深刻呢?比如和一直跟著你們的那個小男孩的對手戲呢?
那個小孩特別乖。他叫烏冬,烏冬麵的烏冬,特別可愛,會說一點中文。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丫丫特別關心他,因為拍攝環境有時挺惡劣,大人的情緒都比較激動,她擔心孩子會難受。丫丫經常讓我們給孩子鼓掌,她很注重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她自己也有兒子,和烏冬年齡相仿,所以她展現出了很溫暖的母愛。確實,小孩在拍這種電影時需要呵護,要關心他們的感受,怕大人的行為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但有時候我們也小瞧小孩子了,他們其實很厲害。
:在拿到這個劇本的時候,覺得演這樣一個人物過癮嗎?
我覺得挑戰很大。因為他是一個反派,一個反派當主角的電影,觀眾對你拿什麼當抓手會很敏感,你怎麼讓觀眾持續地去看你,他會不會看到一半他就放棄了?這是一個挑戰。

誤殺3》劇照

您真的認為這個人物是一個反派嗎?看完之後我覺得,雖然他有些方面可能令人髮指,但是劇本或者說您的表演提供給這個人物一個合理的邏輯。
你是看到了結果,但我拿到劇本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壞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你覺得這個人可能是跟你有關係的人,你要是單純按一個反派來演,觀眾很難與這個人物產生聯絡感。一開始,你看他是一個受害者,最後到他是一個加害者,而你願意去看一個加害者,因為你覺得他是一個具有複雜性的人,不是純白或者純黑,他是處於灰色地帶的一個人。
:我作為觀眾,感覺確實很複雜。我知道主角做了不少惡事,可又不能簡單地把他歸為純粹的反面人物,甚至我都不確定如果我自己處於他的情境,會不會做得比他好。
在前期,包括我跟肖央老師、陳思誠監製聊這個方向的時候,其實期待的就是您這樣的觀影感受。
那請問肖央老師,從劇本中一個壞人的起點,怎麼樣達到我這種複雜觀感的終點?怎麼建立這個人物的合理邏輯,或者說您剛才說的那個抓手,在塑造或者設計這個人物的過程中,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我覺得這是大家的努力,透過劇本、剪輯、導演整個劇組,大家綜合達到的一個效果。其實人大部分還是處於灰色地帶的,處於灰色地帶是人性的常態,我覺得這是這個角色讓人產生同理心、能夠觸動觀眾的基礎。純黑和純白都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大部分時候我們既做不到純粹的善,也做不到純粹的惡,大部分時候是在中間徘徊。想做到純粹的善的時候失敗了,想勇敢的時候沒有勇氣,想慷慨的時候自私了,大部分時候人是這樣的。這才是具體的人,真實的人,也比較少有電影把目光投向人性的灰色地帶,給那麼大篇幅來展現,無情地揭露,就是一點都沒有那些所謂的溫情溫存的外衣,直接地面對,確實挺尖銳,針尖扎得挺狠。   
:肖央老師,對您來說最難的一場戲是哪場?
我覺得最難的還是獨角戲,對著手機演,因為沒有對手,情緒又要非常極端,臺詞反覆就是那一句,我女兒在哪呢?你要光看劇本上的文字的話,其實呈現出來的會比較簡單。
這個時候就完全靠演員去填充。
對,劇本只是呈現出表面的一小部分,就像冰山露出的一角,而水下的部分需要演員去挖掘和塑造。如果沒有深入挖掘,角色就會顯得單薄、臉譜化。我所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讓角色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實際上,每個角色的塑造工作大致都是如此。有時候,尤其是和好演員對戲時,你只要對他敞開心扉就能演好,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對著電話演就難多了,需要自己想象很多東西。畢竟對方的戲還沒拍,你不知道對方會怎麼演,也不清楚對方會說什麼,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因素會在心裡造成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就好像根基扎得不那麼穩。其實我印象中最難受的一場戲是炸孩子那場戲。
:就是按遙控器那幕嗎?
:對,因為我真的能感覺到那種逃避的痛苦。孩子面臨危險,自己卻選擇逃避,讓孩子死去的那一刻,會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明明該自己犧牲,卻退縮了,讓孩子去承受,這種感覺太煎熬了。
:確實更讓人難受。
:對,這之後就會陷入極度的痛苦和自責中,感覺像是掉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生不如死。甚至會想,在那個瞬間炸死自己可能還更痛快些,至少別人的仇也報了,不用再承受這些。如果是鄭炳睿處於那種情況,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且肯定會馬上後悔。我在表演時深刻體會到了那種巨大的悔恨與自責,真的不想再經歷一次。我就是跟著這種情緒探索到那了,把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的各種掙扎和心理變化都呈現出來。那段獨角戲很長,對我來說是一次很直接的試煉,努力把人物各個層面展現出來,希望觀眾能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這可能也是這個故事能帶給大家的一個深刻啟示。我很喜歡您在電影裡的這段表演,尤其是前面的掙扎部分,把人物的複雜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只是遙控器按下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他之前的掙扎過程,肖央老師把這個人物的多種不同狀態都展現了出來。就像您感覺好像在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如同爬坡一般,但在最後關鍵的時刻又退縮了,這種層次感以及內心的矛盾掙扎表現得極為到位,能讓觀眾清晰地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各個方面。希望所有觀眾都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謝謝。
非常感謝甘劍宇導演和肖央老師在繁忙的宣傳期抽空參與此次採訪,與我們暢聊電影《誤殺3》的創作點滴。透過兩位的分享,我們對影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期待它的上映。再次感謝!

誤殺3》劇照

往期精彩
▼▼▼
閱讀量:6.7W+
閱讀量:1.8W+
閱讀量:1.8W+
閱讀量:1.1W+
閱讀量:1.1W+
掃碼關注《電影評論》
微訊號 : dianying2001
微博:電影雜誌MOVIE
“在看”給電影君一朵小黃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