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卷娃”現象論壇引熱議,看到網友評論後,我坐不住了

大家都知道,國內很卷,簡稱內卷。但是大家知道嗎,現在中國孩子乃至亞裔的孩子在海外也照樣卷,可以說是風捲殘雲,相當於沒有競爭對手。
其實,我相信很多國內家長選擇留在美國的時候,都是打算讓孩子接受標準的西方教育,也就是快樂教育,讓孩子健康,開心快樂,跟外國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成長就行了。但是真呆一段兒時間之後就會發現咱們的基因根本不允許這麼做,尤其是當班裡有幾個中國孩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開始捲起來了。
前兩天在某論壇上看到了一篇《說句實話,美華卷娃是非常明智的,絕對不能放養》的話題討論,那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下,看看大家針對於“卷”這個詞兒,都有哪些神仙的發言。
原貼
這個帖子主要揭示了在美國的華裔社群所面臨的一些複雜問題和挑戰,其實無外乎五點內容,小編從自己的角度總結了一下。
01
關於美華階層保持的挑戰
確實,對於任何群體來說,保持或提升社會階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個人的努力、家庭的支援以及社會的認可。在美國,華裔社群面臨著一些獨特的挑戰,比方說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啊等等,這使得他們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融入社會並取得成功。
02
關於亞裔細分和資源的競爭
隨著亞裔人口的增加和細分,確實存在資源競爭的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華裔社群之間就應該相互對立或競爭。相反,我們應該尋求合作和共享資源的方式,以更好地促進整個社群的發展。
03
關於“放養”與“內卷”的矛盾
在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放養和內卷的爭議。放養強調孩子的自由發展和興趣培養,而內卷則注重學術成績和競爭。然而,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天賦來制定合適的教育計劃,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04
關於ABC的處境
ABC確實面臨著一些獨特的挑戰,他們面臨著文化認同、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困惑。同時,他們在社會資源上可能不如一些其他種族或族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機會成功。透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他們同樣可以取得自己的成就和地位。
05
關於社會資源的獲取
在美國,社會資源的獲取確實存在不平等的問題。不同種族、族群和社群之間的資源分配並不均衡。但是,這也表不能表示華裔社群就沒有機會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透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爭取自己的權益和利益,華裔社群也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機會的。
針對於發帖內容,網友們也就此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小編截取了部分截圖,對網友們的一些觀點也提出了點點拙見,話不多說,咱上圖看看。
01
網友說:“推娃”和“非蠢即壞”
我也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勸別人不要推娃,你自己不推就得了,氣急敗壞的不讓別人推很奇怪。就好像高中時候一堆人學校不學習,回家偷偷學到半夜一樣,不知道什麼心態,你在學校做出不學習的姿態耽誤的是自己的時間,你的競爭者是整個省的考生,以為迷惑了幾個同班同學是賺到了,非蠢即壞。
其實對於

“推娃”現象

來說,它應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和教育心態。首先,我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生活選擇,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和錯。

但是,這個現象的背後往往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和焦慮。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選擇“推娃”這種方式,也為此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當我們將這些孩子置於同一標準下,過度的“推娃”,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巨大,身心俱疲,甚至產生厭學、叛逆等負面情緒,他們會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這都與我們最初的期望背道而馳,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至於那些在學校不學習,回家偷偷學到半夜的學生,他們可能是在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雖然這種行為在表面上可能會給其他同學造成一些誤導,但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種行為定義為“非蠢即壞”,而是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怕自己的娃被超越吧,哈哈!
02
網友說:“ABC就不需要努力了”
ABC努力個啥啊,放著有身份能辦身份的捷徑不用。。。ABC男娃直接去國內選妃找個白富美連人帶老丈人的錢一起帶過來不就完了,ABC女娃找個top3的能拿大包的華人留學生幫他免抽籤免排期一步到位拿卡多輕鬆,ABC無論男娃女娃苦哈哈地卷學習有啥意義。。。
其實怎麼說呢,咱們先不說這個觀點對不對,但不得不承認,現在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確實把金錢、地位和人際關係看得過於重要。從而忽視了個人努力、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但是,雖然社會現實中存在著某些不公平的現象和捷徑,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就是正確的或值得追求的。
相反,學習卷也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透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也是實現個人價值和夢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只有具備真正的實力和能力,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兄弟姐妹們,讓咱們陽光一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哈。
03
網友說:怎麼定義“卷”?“拔苗助長更不可取”
看怎麼定義卷。重視教育,幫孩子找到熱愛且擅長的事情,塑造三觀都是父母應該做的。一窩蜂推計算機,或者以遠高於計算機的資質申請父母認為賺錢的專業比較浪費資源。
首先,我們來談談對“卷”的定義。在很多情況下,“卷”被用來形容過度競爭、過度努力以至於讓人感到疲憊和焦慮的狀態。但小編認為,重視教育,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熱愛且擅長的事情,並不等同於“卷”。教育不僅僅是追求高分和名校,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和素質,讓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情感、有責任感的人。這種對教育的理解,與那種單純追求分數和名次的“卷”有著本質的區別。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扮演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僅僅作為推手,將孩子推向他們認為的“正確”道路。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不難發現一種現象:許多父母盲目追求熱門專業或賺錢行業,將孩子推向這些領域。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實際上是對孩子個性和興趣的忽視。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和天賦。如果僅僅因為某個專業看起來賺錢或者熱門,就盲目地將孩子推向那個方向,那麼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會面臨困難。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援和鼓勵,讓孩子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投資。
只要不揠苗助長適得其反,能範圍內捲一捲絕對是對人生有好處的,有些東西跟時代和環境沒關係,管你怎樣,少年時期多學文理知識、多從事體育運動、多學才藝,不抽菸、不酗酒、不吸毒、不賭博、不紋大花臂、不過早當爹媽、遊戲時間受控,這些都是好的 說白了,這些不就是卷嘛,只要孩子自己有興趣不反感,挺好的。
這位網友的觀點,小編很認同的,沒啥可說的,就想給你點個贊。
04
網友說:“再卷,咱也追不上機器人的速度”“捲了就是捲了,沒卷就是沒卷,管太多”
看了openai最近的釋出會,再怎麼卷娃也趕不上機器人的發展腳步,不如放羊。
巧了,前幾天看到了一個馬斯克談AI的影片,主持人就問到了:AI技術不斷進步,該如何給孩子職業生涯建議?咱看看馬斯克是怎麼回答的。
馬斯克沉默了近15秒後這樣說:

影片下方部分網友留言

來源:少年商學院
當我們面對機器人和AI的迅猛發展時,網友們的擔憂和疑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馬斯克這樣的科技先驅也會對此深思,這確實是一個複雜且多面的問題。
機器人和AI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但AI的發展也有一個逐漸進步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將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學習,並與這些新技術共同成長。

另外,儘管AI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但在許多領域,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面對新技術時能夠保持獨立思考和創造力,以幫助他們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界中脫穎而出。
正如馬斯克所說,我們要停止懷疑,保持鬥志,做我們感興趣和充實的事情,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與AI和諧共生的未來。所以,對於以後AI帶給孩子們的職場衝擊,就讓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去吧。
有些人管太多了。我家孩子學個籃球,每週一節1小時的籃球課,還是一群孩子的培訓班,不是一對一,就有人說你這麼拼命推娃,推籃球也難進藤校。我說你是不是想太多了?我就想孩子每週多點運動,強健身體,又不是要去打比賽,這也能算推嗎?我真是服了這種人,生怕別人孩子學點什麼。
確實 ,每個人的教育理念和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不同的。對於這位網友而言,他選擇讓孩子每週參與一小時的籃球課程,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多參與體育活動,鍛鍊身體,享受運動帶來的那份樂趣和純粹的快樂,而非被競賽或特定成果所驅動。
然而,現今社會瀰漫著一股‘過度攀比’和‘過度期望’的風氣。有些人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甚至對他人的教育方式妄加評論,這無疑給家長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和困擾。
孩子們有自己特有的興趣、天賦和成長節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和發展。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理解並尊重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期望。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和被支援的,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的耐心和陪伴,而非僅僅追求短暫的成就或滿足他人的期待。
所以說,你無需因為別人的評論而感到困擾或者不安。堅持你自己的教育理念,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援和鼓勵,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就夠了。
05
網友說:“卷不卷的看自己吧,不當學霸也沒啥丟人的”
哈哈哈,不止是美國,在國內也是這樣啊。特別是高中生,可能小孩子心目中覺得不讀書還能考第一的才是最酷的人。我讀高中的時候很多同學白天哄著一起玩,晚上學習到深夜,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家放養型的,所以我就是那個傻的白天開心玩,晚上10點前就睡覺,作業經常都寫不完。總覺得我的玩伴都是超人,跟我一樣玩不僅作業能寫完,還能一套套的做題。考完大學才聽我媽說同學的媽媽們講他們的小孩晚上都是讀書讀到1點的。不過自己智商也沒那麼高做不了學霸也沒啥丟人的。
確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生時代的競爭壓力都是很大的。能夠認清自己的能力和上限,不盲目追求學霸之路,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很正確。別人家孩子的成功也展現了他們優秀的時間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看似不努力的你也只是選擇了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方式而已。
不管怎麼說,推娃卷娃拼的從來都不是誰最苦,誰最累,關鍵在於方向。我們應著重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管理和抗挫折能力,而非盲目努力。同時,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卷娃上,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都需要被看見,能夠樂觀、積極和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也同樣值得驕傲。

寫在最後:

其實當初在談到“卷娃”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養娃在矽谷的主創團隊也進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討。
我們深知,人性如雙面鏡:一方面,我們反感過度努力的自己,當我們過度追求成功和成就時,很容易陷入與中國和韓國相似的社會壓力漩渦中,結果就會造成每個人都累的要死,錢卻賺不到,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更難,幸福指數極低。

另一方面,

我們又恐懼於停滯不前,擔憂他人的進步趕超過自己。不努力會讓我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不努力也會讓我們追不上那個曾經被賦予厚望的自己……

當然,我們也理解,每個人的視角和價值觀都有所不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無需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無論是選擇讓孩子堅定的走學霸路線,還是鼓勵他們享受生活的樂趣,只要不過於極端,找到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方式,便是最明智的吧。
在“卷”的這條不歸路上,你們都是怎麼做的?誠邀分享您的故事和見解,咱評論區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