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綜藝,如何成為內娛演員的開年大考?

作者|莉拉
誰能想到,開年給文娛行業實現KPI的竟然是一檔綜藝。
觀眾抱著找樂子的心態進去,端著吳鎮宇的表情包出來,在章子怡、陳凱歌的銳評中找到“真·嘴替”,又在演員群像中看到一隅殘酷的內娛生態。
如果要在滾動的熱搜中提煉出一個關於《演員請就位3》的關鍵詞,小娛會總結為“真實”。
這種真實,是演員被投進一個演技修羅場裡,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長與短;是章子怡面對張嘉元的那句未留情面的“你下去”;更是節目組打破綜藝“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定式,把演員行業亂象一一拆解的呈現方式。
從最初的《演員的誕生》開始,內娛演綜這條賽道已經延續了8年時間。比起每年觀眾都期盼著演綜能捧出一個“內娛紫微星”,《演員請就位》提供了另一種解法——讓嚴格要求的導師們成為演員的“救星”。託舉新人的同時,為整個行業提供一次觀照自身的機會,重新為專業買單。
一場影視行業的“壓力測試”
對於樂子人來說,《演員請就位3》是提供茶餘飯後話題的快樂源泉,但對於身處其中的演員來說,卻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壓力測試。
從“哪些演員整過容?”到“有誰認為自己沒有代表作?”,節目一開始的六個靈魂拷問,砸了所有演員一個措手不及。演員們面面相覷,又不得不起身向後走去。六個問題結束後,空空如也的座位區,讓《演員請就位3》在短短20分鐘裡就揭開了一層內娛遮羞布。
隨後的“表演初印象”,更是名副其實的演員修羅場,無數個名場面在此誕生。
演員們被“空投”到橫店的大型實景民國風表演街區內,這座佔地3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劇場,瞬間變成一個大型考場,節目組將民國街巷、市井攤位、深宅大院打包成巨型考題庫,演員需在20分鐘的準備基礎上完成即興表演。
導師們既是監考官,也是判卷人,隨機穿梭在各個場景角落,用1~3分鐘觀看演員的表演。
新的玩法創造了完全“爆炸”的效果,撒出去的群像能在更短時間裡將演員的能力展現出來。“無效演技”與“有效演技”的差距在同一個場景就能拉開。
吳鎮宇的表情包大多就來自那些“辣眼睛”的無效表演。浮於表面的表演,空有“表演”之形,但失卻了真實與落地感。有故作情深,拿箭兩次捅心口相柳劉梓晨;有將堵住章子怡去路的短劇“霸總”代高政;也有化身一隻貓,卻無端落下斗大淚珠的許佳琪。
碎片化、表面化的演技成為許多新人演員認知中的專業,這些看似滑稽的“無效演技”,恰是內娛演員生態的數個切片。“表演之城”提供了檢驗演員專業的第一塊試金石,考驗著演員對於角色塑造、劇情理解、生活觀察與重現的底層能力。
在限時、限場景考核中的群像,讓市場與觀眾對“演員”一詞重建著認知。當張百喬蹲在豆腐攤前演繹腦癱患者“連指甲蓋都在演戲”時,當宋伊人跪在地上手握紙板,將“賣”錯寫為“買”時,演員的功力才得以體現——對生活的感知,對細節的把握,對角色的真正共情才是所有被收走名牌的演員的共性。
正因為導師的嚴格標準,與真正有實力的演員完成匹配,第一集才能看得觀眾如此舒爽。
於是,我們這才理解這場“大型行業壓力測試”背後,是節目組敘事的初心和規則的升級。《演員請就位3》中既有“表演之城”的臨場考驗,又有精準挖掘優勢的“賽道化考核”,在經典定級模式的基礎上,橫向區分了每個演員的賽道,定製化培養演員,從市場與演技的雙重標準下開啟二次考核,助力演員找到優勢最大化的職業路徑。
在這個環節,節目組用14分鐘完整展現了一段“地獄級別”的試戲環節,張嘉元試圖用“綜藝感”和插科打諢的態度對待表演,或許以為會如同以前參加過的綜藝一樣輕拿輕放,卻受到導師們的嚴厲批評。
如果說“表演之城”的創新中尚存一絲娛樂性,那麼“賽道考核”則立住了節目的嚴肅性。演員的態度、演員的能力在聚光燈下被放大,被真實審判,就著緋聞炒冷飯、尬誇尬演立人設的洗白舞臺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演員初心的回溯。
最強導師團,化身“內娛判官”
很難想象,在當下的綜藝市場裡,一檔節目最出圈的不是選手,而是導師。
畢竟在綜藝越來越聚焦藝人話題、抓馬時刻的趨勢下,導師往往成為節目中的“工具人”,我們越來越難看見在導師陣容上做升級的綜N代。
這個維度上,《演員請就位3》切切實實“倒反天罡”了一回,碼出了最強導師盤子。除了陳凱歌、章子怡、惠英紅、吳鎮宇等演綜“招牌”之外,還特邀法國國寶級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成為“國際導師”,請來王志飛、王麗雲等老戲骨當“參謀團”,同時找到西嘻影業CEO,業內知名製片人楊曉培作為“市場導師”,補足行業視角。
每個導師所代表的視角不同,有著各自的表達特質與判斷標準。陳凱歌、於佩爾注重演員對角色的認知,對劇情的感悟。他的點評是在“講戲”,行為邏輯的合理性支撐著演技的落地,試圖告訴演員當角色遇到當下場景的心路歷程,把握著“內心充沛,但表面舉重若輕”的度。
章子怡與吳鎮宇則站在演員的角度上,用豐富的從業經歷點評、指正演技的展現,給出建議與方法。章子怡準備了一張情緒轉換的紙條,為演員提供更充分的表演機會。黃子淇的啞女、楊雨潼的被霸凌者都在這張紙條中充盈了人物形象。
楊曉培則給出更犀利的行業判斷,在初登場時以行業問題打碎演員的光環,讓所有人在節目畫出的同一起跑線下,面對更真實的的市場環境。
但同時,導師們都有著高標準、高要求的共同點,職業經歷、戲劇經驗累積成的權威性讓他們在節目裡化身為內娛判官。比起話題度本身,導師們嚴格評判的意義更在於重新拉齊一條演員的標準線。他們變成“嘴替”背後,折射著內娛觀眾苦“垃圾演技”“划水演員”久矣的共鳴。
對於演員來說,這種高基準的評價體系意味著風險與機會並存。他們面臨被導師、觀眾審判的壓力,但加成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能力。
可以看到,這一季《演員請就位》中有不少入行不久的新面孔,有想躍遷到長劇、電影領域的短劇演員,也有網紅、愛豆,之前沒有任何表演經驗。他們用嚴厲的批評讓年輕演員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真正投入到角色中去。
而在那些有表演經驗的演員身上,他們指出其閃光點又找出其短處,給出中肯的建議,讓演員們在獲得更多曝光的同時,跳出舒適圈,接受更專業的指導。
為什麼市場仍然需要《演員請就位》這樣的綜藝?
事實上,《演員請就位3》要做的從來就不止於一檔純演技比拼的話題節目,而是反映這個行業真實演員生態的映象節目。節目賽制、導師與選手的構成帶來的多維度、多義性的內容表達賦予了《演員請就位》這個IP更多的使命。
一方面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影視行業的困境,代替劇集從業者倒逼演員、訓練演技、拉昇行業水平。
無論是前兩季的倪虹潔、朱顏曼滋、楊志剛,還是這一季有不錯表現的張百喬、宋伊人,這些好的演員透過這個節目被觀眾看到,被行業正視,給了他們更有前景的發展路徑。
自身能力有待提高的新人演員們,也能在節目中找到更精準的自我定位,明確未來的方向。正如張嘉元那條節目播出後真誠的微博,至少他在批評聲中重新審視了自己,重新出發。
另一方面,它依然秉持著前兩季的初心,即最大程度地還原行業的真實面貌,讓演員直面市場,將發聲和選擇的權利還給觀眾,由導演、觀眾、行業,共同選擇希望看到的演員。
總之,當抽絲剝繭去審視在 “樂子”“喜劇”包裹之下的《演員請就位3》,我們能看到的是一檔演綜IP做到第三季的思考與自我迭代。
綜藝內容的娛樂性,與還原影視工業真實生態的初心,是創作過程中不斷平衡的重點,而在話題度之外,“真實”是這檔節目打動觀眾的核心,是成為開年爆款的真正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