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麼書,都14歲了,不如嫁給你叔叔”



大家好,我是田靜。
底層女性到底應該如何逆襲?
有人會搬出成功學那一套,告訴你應該向上拼搏奮鬥;
有人則相反,認為極少數人才能逃出既定的命運,躺平認命才是最優解。
但這五個底層女孩的故事,讓我找到了另一個答案。

說“不”的力量

紀錄片《天命之女》,用長達7年的跟拍,還原了5位印度底層女孩的故事。
希爾柏,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原來的人生劇本,她應該在14歲時嫁給自己叔叔,待在家裡,養育後代。
但她卻被幸運拍了拍肩頭,改寫了命運。
這份幸運,卻也殘酷地帶走了她妹妹的生命。
△希爾柏14歲時,被祖母要求嫁給親叔叔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在四歲那年,希爾柏被選中,進入一所特殊的學校讀書。
對於希爾柏和她的家人來說,別說能接受教育,連存在本身,都會被萬人詛咒。
他們種姓屬於“賤民”。而“賤民”,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的最底層,又被稱作“不可碰觸之人”。
正如“不可碰觸”這四個字的含義,沒有人會和他們來往,連一根小拇指,都不願與他們有接觸。
當時的希爾柏,還沒有意識到這所學校的特殊性。
她只知道在這個地方,有乾淨的水,豐富的飯菜,還不用遭人白眼。
這也是希爾柏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的廁所都是荒野雜草堆,原來在排水溝之外的地方洗澡是這麼舒服。
但這所學校存在的真正目的,卻並不簡單。
學校名為香提巴旺,名字的含義是和平之屋,位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
採取精英式教育,注重學業,更注重培養三觀。教學質量之高,就連高種姓的富裕家庭,都會對它眼紅。
然而,它的招生標準卻一反常態,只招收印度最底層家庭的孩子,且數量有限,在校生不能超過120名。
除此之外,學校包吃包住,學費、生活費全免,從四歲入學,一直持續到第一天上班。
為了塑造這樣烏托邦式教育環境,香提巴旺的校長傾注了全部的積蓄與心血。
而校長的所有安排,都是為了給底層兒童提供和既定命運叫板的機會,幫助他們打破種姓階層的限制。
△香提巴旺裡接受教育的底層兒童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與其說香提巴旺是一所學校,不如將它視為私人社會改革實驗。
既然是實驗,就註定有失敗的可能,也無法取得所有人的理解。
希爾柏的祖母,雖然沒有反對孫女讀書,但從希爾柏14歲初潮後,祖母就一直在遊說她嫁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希爾柏的親叔叔。
在家人的傳統觀念裡,讀書受教育的重要程度,遠不及讓希爾柏儘早邁入婚姻和生育。
但在希爾柏的認知裡,學校一直鼓勵的,是遇到不認同的事情,就要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不想嫁給他!”
△希爾柏有了說“不”的力量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當希爾柏日漸覺醒,她的妹妹卻越來越難面對自己無望的人生。
出於擴大受益面的考慮,香提巴旺在每個家庭只招收一個孩子。
而沒有被選中的希爾柏的妹妹,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實驗對照品”。
進入香提巴旺後,姐姐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扭轉,而妹妹只能在底層繼續掙扎。
妹妹內心的嫉妒,在姐姐成功考入大學後徹底爆發。她先是和一名男性私奔,而後選擇結束生命。
△希爾柏14歲時拒絕嫁給叔叔,而妹妹14歲選擇自殺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貧苦的出身,不貧瘠的思想

妹妹去世後,自責籠罩了希爾柏。
她感覺像是自己殺死了妹妹,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寧願不曾被香提巴旺選上。
但頹廢過後,希爾柏決定發揮出教育的價值,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成了暢銷書《追象者的女兒》。
希爾柏在書中寫到:“我想成為窮人和被剝奪者的代言人,併成為變革的催化劑。”
△從底層脫身的希爾柏,想為底層人民發聲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和希爾柏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女孩克兒席卡。
克兒席卡的父親,因為違反種姓制度的規定,娶了比自己種姓低的克兒席卡的母親,而被族人圍毆致死。
母親獨自撐起了整個家,養活三個小孩,從早忙到晚,一刻也不敢停下。但即便如此,以她微薄的收入,也只能勉強餬口。
每次從香提巴旺放假回家,生活的種種殘酷,就會緊緊扼住克兒席卡的喉嚨。
克兒席卡想要成為一名律師,從事維權方面的工作。為飽受歧視,沒有能力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人,去做一些事情。
她甚至還有個更加偉大的夢想,成為印度總統,以便幫助更多的人。
△想當印度總統幫助更多人的克兒席卡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考入排名前三的法學院後,克兒席卡卻遭受到了歧視。
在印度,法學院的高昂學費,只有有錢人才能擔負的起。
整個學校,只有兩個人出自於貧困家庭,克兒席卡就是其中之一。
種姓和貧富的差距,讓克兒席卡變成了同學們嘲笑的物件。有人曾當著她的面,趾高氣昂地說:
“其實讓窮人受教育根本沒用,因為窮人的思想也是貧瘠的。”
但旁人的蔑視,卻更加堅定了克兒席卡改變偏見的決心。
△考入法學院的克兒席卡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克兒席卡注意到,從小和家人居住的採石場,其實沒有土地記錄和租約。
這意味著,採石場所佔用的土地,極有可能是非法的。
而這片土地的真正歸屬權,應該屬於在這裡生活的200家住戶。也就是克兒席卡出身的族群。
她和大學導師討論後,組成了一個律師團去實地考察,和當地村委會提出了自己的訴求。
這是20年來,第一次有人提出這個質疑。
村委會的負責人,反覆確認克兒席卡是否真的出身於這個村子。
在他們的認知裡,底層種姓連溫飽都困難,是不可能擁有如此高境界的學識和思想的。
教育帶來的勇氣,幫助克兒席卡贏得了一個重男輕女村莊的認可和尊重。
△克兒席卡相近年齡的女性,早已結婚生子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是契機,也是危機

不止是克兒席卡,從香提巴旺畢業其他底層女性,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反哺族群。
女孩曼茱拉,家族中只有母親支援她讀書。
她拼命努力,就是為了證明她有能力養母親,為了證明母親比其他人更有見識。
畢業後,曼茱拉當了護士,以最直接的方式,照顧著族人。
△左為小時候的曼茱拉,右為曼茱拉和媽媽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在影像之外,香堤巴旺至今依舊堅持初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底層兒童。正值今年25週年,第二所香堤巴旺的籌備也提上了日程。
根據香堤巴旺的官網顯示,香堤巴旺的孩子們有98%順利從大學畢業,97%進入新聞、計算機、教育等領域。
其中100%的畢業生,在工作的5年內掙得的薪資,就已經超越了家長一生掙的錢。
而就在紀錄片《天命之女》開拍的前幾個月,《紐約時報》 曾報道:“在印度 1.86 億學生中,只有 12.4% 接受高等教育,是世界上該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
在高等教育比例最低的國家,又出身在最底層。她們的成就,堪稱是創造了奇蹟。
△香堤巴旺98%的學生順利從大學畢業 | 圖源:香堤巴旺官網
但對於這群底層女孩來說,進入香提巴旺讀書,是契機,也是危機。
她們被賦予了改變人生的機會,同時,也被剝奪了對於未來的選擇權。
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她們就必須比其他學校同年級的人,付出十倍甚至百倍努力。
因為一旦留級兩次,她們就很有可能被學校放棄,打回既定命運的原形。
女孩們身上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未來,更是全家唯一的希望。
如果失敗,沒有人能幫助她們再次站起來。
她們就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香提巴旺是她們手中擦亮的火柴,透過搖曳的火光,她們看到的是自己對未來的憧憬。
她們中,當然也有人懷抱其他夢想,比如當個歌手,或是學習藝術。
但當火柴熄滅,放假回到家鄉時一幕幕殘酷的景象,在黑暗中縈繞不去,那些才是她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她們只能掐滅多餘的幻夢,將自己化為養料。唯有這樣,才能燒起燎原的大火。
△化作養料的底層女孩們 | 圖源:紀錄片《天命之女》
《天空的另一半》中,描述了教育女性,以及給女性賦權意義:
“透過讓女性擔任社會或組織上的管理角色,激發出她們的潛能。而她們從工作中培養出的經驗與自信,則可以進一步反哺,最終達成良性迴圈。”
“而賦權,始於教育。”
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贏得更廣泛的尊重。
也能幫助女性抽離當下的束縛,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審視現實處境,給予她們改變的勇氣。
一如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所說,“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