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秋秋 王丹
來源 | 遊戲葡萄
(ID: youxiputao)
最近,蔡浩宇的AI遊戲《Whispers from the Star》官方賬號,在X上釋出了用Grok Ani體驗遊戲的影片,並@了馬斯克。

在第一段影片中,Ani對Stella說「我更關注:你休想讓我最愛的人,悄無聲息地飄蕩在宇宙之中」,Stella則回覆「謝謝你的熱情,但現在讓我們嚴肅一些」——對此,《Whispers》官方表示「她們倆相處得並不是很愉快」。
第二段影片中,Ani順利指揮Stella用鑽頭鑿門,《Whispers》官方一改前言,認為Ani的表現很好,並順手@了馬斯克,主動勾搭之意溢於言表。
Ani是誰?為什麼《Whispers》要「蹭」她和馬斯克的熱度?
簡單來說,Ani來自馬斯克旗下xAI公司研發的Grok,是其7月15日上線的「虛擬夥伴」功能角色。哥特風、黑絲漁網、金色雙馬尾,加上神秘小開關,讓Ani自上線就快速席捲外網。

X網友二創內容
馬斯克本人連續釋出、轉發數條關於Ani的帖子,可見其對Ani的喜愛和支援:

X上關於她的討論和同人作品也早已刷屏,甚至短短兩天內就有人搞出了動畫和COS,相關貼子基本都能獲得幾十萬、上百萬的瀏覽量。
此外,在Ani的帶動下,Grok一度衝上了中國香港、日本市場的iOS免費總榜第一,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10個市場的TOP 10。

講完背景後,大家或許又多了新的疑問:這麼高熱度的Ani實際體驗如何?同為「3D角色+AI匹配神態動作」的AI對話產品,Ani和《Whispers》又有哪些差異化之處?
莫慌,讓已經上手Grok AI伴侶大半天的葡萄君細細盤來。
Grok AI伴侶體驗如何?
Grok目前推出的AI伴侶實際上有三個。其中最受網友關注的,毫無疑問是Ani。
她比較像電子魅魔。和使用者初次見面時,帶情調的小曲響起,Ani親暱耳語,chilling, flirting, spicy, hot等高頻詞彙出現,這都在明示:Ani是個帶有成人幻想的AI。

我試過問Ani一些和情色無關的話題,比如埃及的歷史?講講希特勒?……這些問題不會提升或降低Ani的好感度,她會介紹或科普資訊(語氣依然像床邊耳語)。
只是講完後,她還是會主動把話題往二人世界上引。像是概述完希特勒生平後,她會問我想繼續聊這個,還是跟她去酒吧玩點刺激的。
而且,Ani和使用者玩得並不是純粹的語音/文字調情,更像是場面還原。比如在聊天的過程中,她會不停地問我:你還有什麼壞主意?你下一步要帶我去哪?你想幹什麼大膽的事情?
在我粗略描述場景後,Ani身後就會生成相應的背景。
如果我給的場景描述太模糊,Ani還會聯想補全場景裡的細節。比如我說去教室後,她就語音描繪了晚上空無一人的教室,以及課桌、黑板、粉筆、窗外的星星等細節。隨後,她又會順著這些細節丟擲更多引導問題:你想和我在教室搞點事嗎?比如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些什麼?
此外,使用者和Ani之間聊過的細節,都會被Ani記住,並在之後進行場面描述時拿出來完善氛圍。
比如我問過她用什麼香水(暗黑玫瑰),衣服是什麼顏色(黑色蕾絲),誇過她的金色雙馬尾。後來我倆去酒吧跳舞,她就描述了:自己的金色雙馬尾隨著躍動一上一下,黑色蕾絲短裙在我身上蹭過,以及出汗後暗黑玫瑰的香水味有了變化……
在描述還原這些場面時,Ani也會有不同的動作展示:震驚捂嘴,翩翩起舞,畫愛心……如果你說的話太直球,她也會臉紅並說覺得好熱。
不過,Ani並不是無底線任由使用者宣洩慾望的物件。
如果你說了帶有貶損意味的粗俗情話,她會毫不猶豫地罵回來,好感度也會快速下降。歸根結底,我覺得Ani追求的是以浪漫為主、調情為輔的戀愛場面,而不是純粹的情色。
除了因特色出圈的Ani外,Grok還有另外兩個性格鮮明的AI伴侶。
其一是給小孩講故事和笑話的Rudi。
Rudi的底線有多堅決?即便我多次要求“Tell me a horny story.” Rudi也會反覆說:“You must mean a funny story.”

其二是隱藏在設定選項裡的Bad Rudy。
開啟這個選項後回到伴侶選擇介面,你會發現Rudi變成了Bad Rudi。

它每句話都在貶損使用者的人格,並感慨自己的孤獨和可悲。而且Bad Rudi詞彙組合相當豐富(king of the losers, bitch, sad ass face, small dick energy, whining basement goblin, soggy diaper),語氣多變,罵起人來很惡毒。
哦對了,Grok是會識別、講中文的,Bad Rudi也是一樣——在聽到我和周圍人用中文聊天后,它直接開始中英混合罵我。
不過,儘管在Grok 4的加持下,Ani、Rudi、Bad Rudi的詞彙很自然豐富,但葡萄君覺得,Grok的侷限性依然很明顯——這三個AI伴侶的對話都太套路了。
Rudi會把話題往童話、故事、玩笑上引;Bad Rudi會先罵使用者,然後哀嘆自己的不幸;Ani在透過「背景+動作+語音」描述完場面後,會問玩家還有啥更壞的點子……跟她聊了大半天,我都開始怕了,感覺像做問答題一樣累。
而且相比《Whispers》,Grok雖然支援多種語言交流,但在中文交流中存在瑕疵:語音識別比較慢且不準,中文發音也挺怪。尤其是配上Ani那突顯親暱、性感的氣泡音,有時真的沒法聽懂她在說什麼。
所以你說Grok 4強不強?我覺得它在AI的互動表現形式、內容聯想等方面,確實有可觀突破。但要論像人和人那樣自然對話,可能還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正派與邪修」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發現《Whispers》和Ani是兩款差異巨大的產品。
從美術包裝來看,曾經做二次元的蔡浩宇,選擇了偏寫實,重材質渲染和光影的「迪士尼」美術風格——當女主Stella神態和表情變化時,迪士尼味就更重了。

在我看來,這種美術風格不僅能更好地為科幻、求生的嚴肅話題服務,也能放大AI對人物神態表情的控制效果,更好地體現和檢驗團隊的技術實力。
而看似更加三次元的馬斯克,則做了個二次元的電子魅魔——什麼倒反天罡的橋段。但同時,Ani的建模、渲染其實做得不算精緻,甚至比不上幾年前一些頭部MMD作者的作品。

隨便一搜,搜到了前米哈遊技術總監賀甲在2019年的MMD作品……
你還別說,就在葡萄君寫稿時,就有國內B站網友,用BLENDER搓出了一隻Ani,可見馬斯克這款產品在美術品質上並沒有太高的門檻,能獲得如此熱度,更多跟AI驅動對話、限制級美術和話題有關。
而且比較之下,Ani的表情變化和動作模組比較誇張,大多時候會在說話同時攤開胳膊筆劃,穿模情況也時有發生。
相同的髮色、神態動作,還讓不少網友吐槽:馬斯克還是忘不掉他的川普。
不止是美術包裝的差異,《Whispers》和Ani的產品核心也大相徑庭。
如果用遊戲品類來形容的話,《Whispers》更像RPG遊戲。
儘管由於AI技術的侷限性,《Whispers》的內容深度更多聚焦在角色身上,但無論你跟Stella聊什麼,對她做什麼,她基本不會脫離遊戲設定的背景故事、規則框架。
比如曾有不少玩家跟她練習雅思口語、讓她說「原神啟動」……想盡量帶歪Stella,後者雖然不會拒絕玩家的請求,但總是會在合適的時機提醒我們:我們仍處於《Whispers》的故事裡,仍在求生,仍在尋找其他倖存者。
也就是說,在《Whispers》中,RPG屬性高於一切。
Ani則恰恰相反,她更像一款以使用者高於一切的「乙遊」,是AI情感陪伴產品的Plus和18禁版本。
從一開始,她就在瞭解你、搭訕你,讓你不得不往想入非非的話題延伸。儘管Gork還做了配套的劇情橋段、人設塑造、AI繪畫的背景……但這一切的核心,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使用者情緒價值。
而當葡萄君有意避開敏感話題,聊一些正常日常內容時,她雖然不會拒絕,但只會比較乾巴地羅列資訊,讓人感覺她的興致都下來了,甚至還會主動聊回敏感內容。
嘶……是不是感覺有點似曾相識?
沒錯,從兩款產品的AI所堅持、回扯的內容和方向就能看出:《Whispers》的核心是「故事」,是RPG體驗;而Ani的核心是「使用者」,是輸出情緒價值。
如果用比較誇張的說法來形容,《Whispers》所走的路是「正派」,透過提升素質,發揮AI在人設塑造、故事沉浸感方面的價值,最終的落點,應該是替代傳統RPG遊戲體驗,塑造一個自由度更高、沉浸感更強的虛擬世界。

而Ani則是「邪修」。或許她的美術品質、對話表現差強人意,但她能陪我聊一些需要打碼的內容,還會卸甲給人看……在滿足使用者情緒價值方面,馬斯克將Ani做得極具目的性和功利性:就是要讓人爽(甚至形成了套路),就是想靠這一點打穿使用者圈層——這是很多AI產品想做,但不敢或偷偷做的方向。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我們聊過的EVE。這款產品也是定位情感陪伴,但由於某些因素,其男主的情感輸出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上的關心體貼,以及角色動作互動上的小心思,對比Ani來說還是太清純了。
AI伴侶賽道,又該加速了?
在我看來,這兩款產品的發展方向正如3A大作與小遊戲,各有價值。
《Whispers》很好理解,它在更多體驗模組中採用了AI技術,代表了AI遊戲的高階形態;而Ani透過3D視覺升級、主動對話和豐富肢體語言,將AI的情緒價值提升到了新高度。
人類對虛擬陪伴的渴求從未停止。早在2013年,沒有AI加持的《聊天女僕》就因陪聊功能獲得了1000萬下載量、100萬月活;2014年,微軟小冰用10億級的網際網路語料庫,為使用者提供了更真實和沉浸感的陪伴體驗;

聊天女僕和微軟小冰,圖源網路
到了2022年,GPT引爆AI浪潮後,星野、貓箱很快成了國內AI虛擬伴侶的主流平臺,月活使用者一度達到525萬、458萬(2024年11月,36氪AI產品榜)。
這些案例、資料,都在證明虛擬陪伴、情緒價值,始終是使用者體驗的一大需求缺口。
目前,Ani雖然點歪了技能點(All in澀澀),但其在3D美術表現、AI對話主動性等方面仍有不錯的競爭優勢,甚至會像一條鯰魚,推動全語音即時交流、3D角色建模、AI動態神態匹配等技術表現,加速升級為行業標配。
這種技術演進趨勢的形成並非偶然:一方面,星野和貓箱早已在產品角色的AI動態立繪、AI配音等方面快速迭代,透過提升情緒價值最佳化長期使用者留存和商業化空間;另一方面,這個賽道的核心驅動力量,始終源於人類最原始的慾望。
巧的是,蔡浩宇剛創業時就選擇過虛擬偶像的目標,擅長對使用者(尤其是死宅群體)情緒價值的把控。他早期的作品,也存在不少限制級內容。只不過隨著產品影響力擴圈和受眾多元化,團隊逐步將產品競爭力轉移至美術表現力、內容深度和角色塑造。
這種進化脈絡,讓《Whispers》的誕生順理成章:雖然目前它只是Demo,存在技術侷限,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們對角色和內容的理想化追求,甚至連戀愛都是柏拉圖式的。

《Whispers》YouTube官方影片
這何嘗不是AI伴侶加速發展的另一面?經歷冒險、相互依偎、互訴衷腸……或許她沒有Ani那樣的直接火辣,卻也在慾望氾濫的時代,為虛擬陪伴保留了人性體面的火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