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GDP增長第一省,又變了

|凱風
這是極其不平靜的半年。
關稅戰沸反盈天,科技博弈如火如荼,全球經濟備受折騰。大環境如此不確定,我國依舊實現了5.3%GDP增速。
“迎難而上”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但不同省份基本面不同,受外界衝擊大相徑庭,GDP走勢出現分化。
哪些省份乘勢而上?哪些地方掉隊了?
01
這是2025年上半年各省GDP
GDP十強省格局基本保持不變,但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湖北差距均有所收窄。
十強省之外,除了重慶反超遼寧,其他省份經濟位次均保持不變,但江西逼近陝西,貴州逼近山西,西藏加速追趕青海。
從增速來看,西部省份普遍跑贏東部,內陸省份多數跑贏外貿大省,幾乎所有省份名義GDP增速都低於實際增速。
其中,西藏、甘肅、湖北實際增速位於前三,山西墊底。
西藏實際增速、名義增速雙雙位居全國之首,也是唯一增長超過7%的省份。
湖北則是經濟大省中唯一增速超過6%的省份,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同時發力,尤其是出口逆勢大增28.6%。
山西雖然增速繼續墊底,但相比一季度明顯反彈,名義GDP增長由負轉正。

02

省域經濟,三大影響依舊存在。
關稅戰、房地產、價格效應,是影響2025年省域經濟的三大變數。
其一,關稅戰衝擊的主要是沿海外貿大省。我國外貿總額最高的5個省份,全部都來自於東部地區。

今年以來,關稅戰來勢洶洶,但得益於搶出口、轉口貿易、關稅落地暫緩等因素,外貿衝擊遠低於預期。
然而,加徵關稅下半年或將敲定,轉口貿易更成為關稅談判的焦點,註定外貿難以風平浪靜。
其二,房地產調整仍在繼續,“止跌企穩”有待夯實。
按照官方說法,2025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初步顯現止跌回穩跡象,但基礎仍有待夯實。
不管短期走勢如何,從中長期來看,房地產刺激經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不要指望新一輪大漲帶動的增長奇蹟了。
日前召開的城市會議,提出了兩個階段之變:城鎮化從“快速增長”到“穩定發展”,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越是過度依賴房地產投資、土地財政的地方,受這一輪大調整的影響越深。
其三,價格因素,GDP平減指數連續9個季度為負,這也是各省名義增速低於實際增速的原因。
GDP平減指數,衡量的是通脹水平,取決於工業品、消費品價格走勢。
目前,PPI(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33個月為負,CPI(消費價格指數)則在0增長的邊緣。
資源型省份受此影響更大,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都是如此。
因此,遏制價格收縮,打破通縮風險,重塑增長預期,成了當務之急。
03
增長冠軍,為何是西藏?
過去10年來,GDP增速第一省一直都位於西部,最早是重慶,隨後是貴州,繼而是西藏,而驅動力都是大基建大投資。
東部地區城鎮化相對成熟,基建趨於飽和,投資驅動早已不是主流。
但西部地區仍有補短板的需要,在轉移支付的支援下,大基建仍在繼續推進。
西部省份經濟體量普遍不大,基數較低,大基建大投資的邊際刺激效應更為突出。
一個百億級專案的能量就極為可觀,遑論千億級萬億級的超級工程?
就在日前,投資1.2萬億的雅魯藏布江下游電站工程正式開工。
根據《又一個“世紀工程”來了》一文,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基建工程,也是西藏未來GDP增速蟬聯第一的最大支撐。

今年上半年,西藏GDP同比增長7.2%,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8%,堪稱最大貢獻者。 
這背後,中央投資對於西藏的支援有增無減,東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對口幫扶更是源源不斷。
就在日前,16家中央企業與西藏簽署75個專案投資協議,總投資額達3175.37億元。
過去幾年來,央企在交通、電力、通訊等領域承建專案合計多達1.01萬個。
在轉移支付方面,西藏雖然不是轉移支付總額最多的省份,但人均轉移支付卻遙遙領先。
根據《10萬億轉移支付》一文,2025年,西藏獲得2135億元的轉移支付,相當於本地財政收入的9倍,人均高達5.85萬元,相當於四川的7倍、河南的10倍。

對於西藏來說,未來經濟增長還有兩大殺手鐧:
一是投資3000億元的川藏鐵路;二是投資超萬億的雅江水電站。
兩大超級基建,都堪稱“世紀工程”,且全部都由中央投資,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
這裡的受益,不只有短期開工建設拉動的GDP,更有建成之後產生的源源不斷的稅收。
大基建持續發力,西藏未來幾年有望連續蟬聯GDP增長第一大省之位。
04
未來省域競爭,仍舊是產業之爭。
西藏的增長奇蹟難以複製,不是每個省份都有如此突出的地緣、能源和戰略地位,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得到舉全國之力的支援。
對於大多數省份來說,基建都已趨於飽和,而在“過緊日子”的要求下,低效基建、無效基建、重複基建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投資驅動到了轉型時刻。
總體而言,從外貿驅動、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創新驅動,將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對於東部省份來說,指望中央投資扶持和轉移支付支援並不靠譜,能做的唯有自力更生,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放眼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競爭格局,新能源汽車的影響已廣為人知,人工智慧的拉動效應即將體現。
新能源汽車是名副其實的萬億級大產業,重慶晉級GDP第四城,合肥、常州後來居上,鄭州扛住經濟普查調整壓力,不無新能源汽車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安徽首次躋身中國汽車製造第一大省

部分是因為統計口徑調整,汽車生產不再按照總部所在地,而是生產地統計,但也說明安徽藉助產業升級而躍升的含金量。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增長到了轉折點,新勢力競爭日益白熱化,整個行業即將從增量時代邁向存量時代,誰能笑到最後,依舊懸而未決。
與此同時,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到來,這是10萬億級的大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將遠超此前的房地產和汽車產業。
不說大模型、算力晶片、人形機器人產業本身就是萬億級的,“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更將重塑傳統產業格局。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報告中,共有29個省份提及“人工智慧”,廣東、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更將之視為名副其實的“一號工程”。

這場產業變革才剛剛開始,註定是一場長期戰役。
可以說,短期GDP增長的得失不是問題,任何省份都有爬坡過坎的轉型期,但何以越過山丘就成了關鍵。
人工智慧產業,才是決定未來區域格局的最大變數,我們拭目以待。
好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