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將爺
這兩天,26歲北大新傳碩士黃同學留校當“食堂阿姨”這事,在全網瘋傳。
什麼“孔乙己終於脫下長衫”“活出了理想主義的光輝”之類的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

恰好,週一我要給一所985高校的新傳學生做個講座,講的正是“新聞人的人生選擇”這個話題。所以,對這事,這裡我也想拋磚引玉,聽聽大家說法。
我先說個刻薄的觀點——這個事這兩天成為刷屏新聞,很多媒體爭相報道,折射現在很多做新聞的人,是有點可恥的。
因為他們把舊新聞做成熱點新聞了。
從某種意義講,甚至可以說是在製作假新聞。
對此,我還挺害躁的。
因為有些媒體與我關係頗深,深到我沒法說;有些媒體江湖地位也很高,我如果日決他們,估計會有哥們找我拼酒。
但,說句掏心窩子話,做新聞怎能這麼浮躁呢?真要這麼沒臉沒皮的?不應核實一下即時資訊嗎?
北大新傳研究生黃同學做食堂阿姨,這是前兩年的事。
早在去年5月,黃同學就離職了。多家官媒今天的報道,對此仍然隻字不提。這不對。

新聞是講究個“新”字,但這麼以舊求“新”,明顯不符合職業道德和專業規則 了。
即便報道做“食堂阿姨”這事,也不應是這麼個說法。
原因很簡單,黃同學成為“食堂黃阿姨”,只是她那段職業上的一環。

2022年,黃同學北大新傳碩士畢業,到北大餐飲中心工作,人家職業路線規劃得很清晰:管理培訓生——食堂經理——獨立經營健康食堂。
也就是說,黃同學作為管培生,開始是做文員的,中間去做“食堂阿姨”,只是體驗積累一線經驗,然後,是要往經營管理層走的。
新聞不應該如此選擇性報道!
當然,這個職業並沒有編制,黃同學銘記導師讓她35前考編的。


不難看出,黃同學到北大食堂工作,只是權宜之計,只是一種過度。
必須得說,黃同學的新傳專業沒白學,在這麼繁複身份中,她挑了一個最適合傳播的身份——食堂黃阿姨。
這種人設包裝,是很有傳播性的。
你想嘛,黃同學才26歲,明明是個漂亮小姐姐,卻化身為“食堂黃阿姨”,對比反差的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再加上北大光環加持,不火才怪。
而且,黃同學也很會表達,特別是那一句“自洽贏過一切體面”,直接戳到無數為擇業焦頭爛額者的肺管子了。

在就業捲到發瘋的當下,這句話,完全就是雞湯中的霸王雞。
但,新聞更應該強調的是黃同學的即時資訊——在北大食堂幹了兩年,去年5月,她辭職後,到一家團餐公司,當食堂經理了。
黃同學不在一線當“黃阿姨”已久矣。
當然,在新平臺,她把健康傳播和餐飲工作結合到一起,想必人生也是闊步向前的。
因為在談及為何辭職時,她的表達是,自己是外地人,普通家庭出身,當時想法太天真,理想不能當飯吃。

同時,反覆唸叨“要先有經濟基礎,才能有上層建築”。

不難推想,她是覺得北大食堂工資待遇低,選擇跳槽能讓工資更體面些。
這是理性選擇,我舉雙手贊成。畢竟,都是沒編制,那就看待遇。
對年輕人來說,別把理想當口號喊,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說啥都是扯淡。
更何況,外面公司市場化程度肯定要更高些。黃同學要學歷有學歷,要容貌有容貌,在更加開放的平臺上,在更有競爭的環境下,更有利實現自我。
把這些事件真相交代完,我來說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關於學歷與專業。
這一次,還是有很多人在拿北大學歷說事,對此,我認為是時候祛魅了。
事實上,前幾年開始,北大清華本科碩士就在擠破頭往街道辦衝了,前段時間,連斯坦福博士也回家鄉做街道辦幹事了。
這充分說明,職場生態已是如此。
眾所周知,我以前最反感“爹味”,最討厭人們放棄市場往體制內擠。
但,現在我要理性很多,在給網友填報高考志願建議時,也把警校軍校和五大官校往一些家庭孩子面前推。
沒辦法,生態如此,窮人的孩子拼不起爹。
再說說新聞傳播這個專業問題。
這幾年,新聞傳播專業都要被人嫌死了,張雪峰就說什麼“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把他打暈”,對此,我相信搞這行教學的老師,恨不得先把張雪峰錘死。
對此,我兩邊都不站。客觀講,新傳教學是有問題的,離新業態太遠了。
現在新傳學生就業有問題,很多也是學界和業界雙重擠壓的結果。
但,這不是說新傳人就沒有未來。
北大碩士做“食堂阿姨”的前世,成為她現在轉身的空間,恰恰說明,在這個時代,媒體素養和自我包裝太重要了。
我的觀點很簡單,這是一個人人追求“短線成功機遇”的年代,在社會擇業空間縮減下,網紅思維和IP意識,在任何行業領域都是人生進階的梯子。
總結一下——黃同學從頭到尾,都是在利用新傳的專業優勢,實現不斷躍升。
接著說第二件事——很多人把黃同學當“食堂阿姨”和當年陸步軒賣肉這事聯絡起來說。
對此,這應怎麼看?
這兩人都是北大的,時間大約相差30年,真是今昔何昔!
但,我覺得“食堂黃阿姨”與北大屠夫陸步軒的時代背景又不同。
就在剛剛,我還與陸步軒先生聊了幾句事。對陸兄,我很尊敬,不能拿人家當賣點,蹭流量。
這裡只是想感慨一下,這個如今以“壹號土豬”聞名於世的大老闆,是個厚道人,是個熱心人,是個好人,是個有思想的人。
剛才,他還挺牽掛黃同學的,還覺得人家是人才,還在說……
算了,不說題外話了。
我能理解很多人都希望北大“食堂阿姨”未來能像陸步軒那樣飛得很高,成就自我實現的佳話。
說白了,這也是底層實現代際轉移的美好願景。
這當然好,我也希望有一天,黃同學到北大捐款,數目能遠超陸步軒捐的9億。
但是,這裡我要說點自己想法。
我認為,黃同學與陸步軒所處的年代不同,相比於陸步軒的思想背景板,這個時代的黃同學可能要薄了很多。
不方便說細節,只想給大家說點時間節點——陸步軒是1985年考上北大的,1989年北大畢業的,那是怎樣的年代,可能今天年輕人不懂。

我也沒法說,但思想和人生被歷史年代植入的深刻痛感,我認為是影響深遠的。
陸步軒當年北大畢業,返回陝西原籍,當地職場生態也不好,特別是地方小權力霸佔資源和機會,對這種思想者來說傷害極大。
總之,陸步軒被迫下海經商,做成北大屠夫,後來出名後進入體制內,再後來又離開體制內,奔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除了遭遇的權力和環境的外部原因驅使,更本質的原因,還是他的思想和當時市場形成了良性律動。
說白了,那個年代的北大中文才子,都真不是一般的牛逼。

在理想和情懷上,與這一代年輕人相比,真是完全不同的質地。加上遇上一個走向真正開放的市場年代,這種人放哪裡都是要發光的。
陸步軒一步步抱著“豬肉”,以北大屠夫這個IP走向遼闊,是他的人生與開放世界形成了同頻共振。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理想的人可以成為理想的企業家。
這是黃同學這代年輕人不具備的,也是他們必須要補的課。
遺憾的是,這代人打拼的盡頭是直播,是做網紅。
“食堂黃阿姨”身份如果足夠火,配以黃同學才貌,擠身到3800萬主播人潮中,也許憑藉自代流量能成為火上一時的網紅。
但,思想有多遠,人才能走多遠。
當年,陸步軒早早就以一本《屠夫看世界》成為市場贏家。

“北大屠夫”這個IP直到今天,其實從很大程度都是收著用的。因為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用力過猛。
形象點說吧——如果明天陸步軒開個賬號直播賣豬肉,我估計,應該分分鐘能擠進生鮮榜前列。
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是建議黃同學去給陸步軒打個下手,做個豬肉西施,這倒也不失為一段北大新時代的佳話。
由此,既得思想,又得市場,你們說,是不是好事?!
PS:全文完。共2777字。今天週末,隨便寫寫,歡迎各位後臺留言,我們交流互動。順便在推個北大才子李敬澤老師的新書,李老師人與文,都極好極好極好。也請大家掃下面二維碼,同時,能加我一個星標,或者加好友,以保能及時找到我,謝謝各位!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影片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推薦閱讀:
昨夜“三隻羊”投訴我失敗了,我想送小楊哥一本餘華的
中國年輕人最缺的,是吳豔妮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