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章:那些踩坑教我的事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50 篇文章
題圖來自網路。
有些道理要很長時間才能想明白。
九年前的今天,在加州矽谷那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可汗實驗學校樓門口的木凳上,我們幾個人躊躇滿志開啟了一土學校。這麼多年過去了,那個場景還歷歷在目,只是我逐漸意識到在那鬥志昂揚準備大展拳腳改變教育的時候,我們正不經意邁入一個深坑。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寓言故事。
1
 掉坑裡的驢
有一隻驢不小心掉到了一個很深的坑裡,它摔傷了很痛苦,拼命地嘶喊著要人來救它。驢的主人帶著一群人來到坑邊上,想把驢救出來。他們試著用繩子把驢吊上來,可是因為這個坑太深了,無論怎麼努力,總是半途而廢。
驢很難受地蹲在坑裡,等人們想辦法。驢的主人覺得沒有希望了,不得不對大夥說:“算了,也就是一隻驢,沒了就沒了吧,乾脆把它埋了,減輕它的痛苦。”人們雖然覺得這個辦法很殘忍,但是似乎也是唯一的結果。於是人們就開始動手把泥土往坑裡填……
驢發現人們往坑裡填土了,非常傷心,明白了主人要放棄它了,悲慘地向著洞口嘶叫。主人也只能忍痛往裡頭繼續填土。可是填著填著,驢不叫了……
人們好奇地往坑裡看,只見驢抖掉了身上的泥土,然後站在這些泥土上。
眾人恍然大悟,驢竟然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人們使勁往裡填土,驢不斷地把泥土抖落,然後站到這些泥土上。
最後這隻驢順利地從坑裡出來了,主人高興地帶著驢回家了。
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知道嚴肅寫作的閱讀量只會越來越低,我需要讓文章好玩,好讀。這是悲哀還是機會,我不知道。
2
當我談論一土時,我到底在談論什麼
這篇文章特別難寫,為什麼?因為現在寫文章不討巧,AI 寫作能力已經這麼強了,我還想用百分之百的人工寫這篇文章。而且今天是一土九週年的校慶日。一土從創校那天起,不管經歷多少坎坷,都是國內創新學校的一個標杆。外界對我們的態度,也一直在高大上和接地氣之間來回搖擺。而我今天恰恰想寫個接地氣的主題,尺度把握不好影響了品牌後果就嚴重了,哈哈。
我想寫什麼接地氣的主題呢,那就是關於這一路走來的坎坷和踩過的坑給我帶來了什麼。很多人踩了坑都是靜悄悄的,自己不管吃了多少虧,在外人面前總是光鮮亮麗,從來不講,往事不堪回首,更不可能分享經驗。
但久而久之,多少總會顯得有點裝,如果一個人內外不合一,日子過得就有點累。一土做了九年,我也越來越有些感悟,那就是說話做事真實第一,不能假,也別裝,誰不知道對方几斤幾兩。下面這張圖顯示了我們經歷過的校區,你看這北京市東北方向的星星點點,其中過程歡迎自行腦補。
我每次分享的時候,聽眾都特別喜歡八卦,講八卦也是提升聽眾專注力最有效的方法。這幾天我腦子裡就像放電影,一直在播放這九年來的各種記憶碎片,我在想哪一段適合拿出來給大家也播放一下。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些新的感悟,關於別人的都不太方便講,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每個人也都要面子。拿不上臺面的事情講出來不好聽也沒必要。坑太小顯得沒有誠意聽起來不過癮。如果你能意識到哪個是大坑,它應該已經完成了反轉,成了某個勵志故事的一部分。
我曾經是個執念很重的人,做一土之前做了很多年的網際網路,雖說沒有搞出什麼名堂,但有了自己一套很強的“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執念。一土剛起步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自己開發一個軟體平臺晨犀,產品做的是真不錯,理念也超前,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穩定使用。不過是真花錢,也是中間一度資金緊張的部分原因。我到現在還記得 2020 年初很多技術小夥伴離開,大家在一起吃飯,好多人都哭了。
▲ 圖片來自“我與一土”
後來學乖了,知道技術需求該如何用價效比高的方式實現,不過也沒忘了當初自己研發的初心,那就是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系統提升效率。算是慢慢從坑裡面爬出來了吧。
我一直是理工男,之前說話速度比一諾慢三倍,而且關鍵是,張嘴的頻率還低十倍哈哈(目前差距在靠近)。剛開始做一土的時候我們搞過不少大活動,最熱鬧的就是一土嘉年華,一個沒有資質的學校,搞個活動一下子能來 500 人,現在想想也挺神奇的。那時候講的理念很先進很理想,但平心而論我們都做到了嗎?並沒有。
我還記得有一場希望我講講 IT 平臺,可我那時候只有一個可能覆蓋了學校十分之一需求的產品,而且,那時候公開演講還是會讓我非常緊張。我還記得當時如何把我們的產品包裝到一個宏大的概念裡面,一個可能再花十倍的錢都未必能完成的目標。一上臺,舞臺燈光照向我,面前幾百人期待的眼光就看不太清楚了,那場演講是完成了,可是對一土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呢?
▲ 2019 年在 ETUx 論壇上我的演講 PPT
現在看我們那時候用影響力起步也沒問題,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一土,我們哪裡可以聚起這一批可愛的老師團隊和家長呢?凡事都有兩面性,看起來是好事其實潛藏危機,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機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多人用 PPT 開公司,用白皮書發幣,但是做學校不能靠講概念講故事,靠搞活動做秀。每個學校的網站上講教育理念都特別好,就像現在所有校長都在講 AI,但最重要的是學校裡面到底都做了什麼,校園文化是怎樣的,學生的體驗如何。
就這樣,一路走來一路坑,到了今天。
不過坑踩得多了倒也有個好處,那就是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於如何踩好坑,如何好好踩坑,如何選擇未來踩什麼坑,以及如何把踩坑變成一套方法論,並且能帶著大家一起踩,而且還能在踩坑中收穫樂趣,進而可以挖好坑,讓更多的人踩,快樂地踩。總之這就是連環坑。
首先我來說說為什麼要主動踩坑,以及踩坑是怎樣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為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你不管早晚都是要踩坑的,而且你現在大機率已經在一個甚至多個坑裡面,與其未來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你沒有看見的坑,還不如現在主動踩坑,這樣多少也能提高一些分辨能力和積攢一些經驗。
關於“踩坑學”的方法論,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闡述。
1
如何選坑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有時候不是你選擇了坑,而是坑選擇了你。比如說感情,我們往往在不懂感情的時候進入一段感情,然後又追悔莫及。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也都是沒有選擇權的結果。
當然,有選擇權的時候,第一步還是要看到坑的本質。好坑,都是有教育意義的,或者說,是教育視角或教育思維讓一個原本平凡的坑成為好坑。人生處處都是選擇,感興趣的讀者歡迎參考我的文章《如何選擇》。借用那篇文章裡的觀點,選擇的前提是找到多個坑,只有一個,有時候硬著頭皮也得跳。
2
跳坑的姿勢
這個問題和坑的大小和形狀高度相關。有的人面對還沒有鞋大的坑,還要端詳半天,考慮再三才敢踏進去,彷彿和尚在路上遇到一隻螞蟻。不過如果這坑比較大,裡面也比較陡,這就真的成了一個技術活,最好仔細觀察一下地形找相對安全的地方下腳,如果有裝備就更好了。同樣的坑不同的下法,有的人能安全落地,有的人就會摔得很慘。
3
踩坑/誤入坑以後的心態
最重要的是意識到坑的普遍性,不要總認為“為什麼又是我?我怎麼這麼倒黴?”當你可以看到,其實每個人都在坑裡,就不會那麼難受。補充一點,不管你進了多大的坑,既然已經進去了,就在裡面好好待著,想明白了,充分體驗了再出來。因為以後你還會遇到更大的,這次沒看明白想明白,以後可能還會主動跳。
4
在坑裡面可以做些什麼?
上一個話題我建議在坑裡面應該待一會兒,想一會兒,不用著急出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對坑的理解更多是來自於體感,如果在裡面待的時間太短,體感就不夠深。我對所有的事情都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在每個坑裡面都要仔細把它徹底研究明白。而且,如果看到了遍地皆坑的真相,在一個坑裡面安心待著,也不見得是一個壞的選擇,你不小心誤入另外一個坑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5
如何優雅出坑?
從一個坑裡出來,如果不想搞得很狼狽,很灰頭土臉,最好還帶點優雅的姿態,那一定是要做好準備的。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我真的想出來嗎?因為很多坑進去容易出來難,有各種各樣的障礙,可能還有很多雙手在下面拽著你。像弘一法師那樣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6
如何對這個坑心懷感激?
我最不喜歡討論的一個概念就是成功與失敗,太單一視角了。人生不過是一段無意義的旅程,如何在每一段經歷中找到意義,那就是真誠對每一個坑心懷感恩。當你看見它跳進它享受它研究它,再放過它,那它就會成為我們人生記憶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可能是因為這些年踩的坑太多,導致我對此已經脫敏了。敏感很好,讓我們對看不見的坑提高風險意識,脫敏也很好,讓我們接納可能命中也躲不過的一切。一路走來一路坑,我們最初起“一土”這個名字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土堆起來可以是一座山,可挖下去就是一個坑啊!
過了今天一土就要進入第 10 年了,最近和朋友聊天談起教育的本質,我說教育中所有的內容包括框架其實都不重要,甚至都可以開源,因為教育最重要的是人,而且不是一個一個單個的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群人如何在一起好好生活。
如果說我在第 10 年有什麼心願,那就是把我們這麼多年的“踩坑心學”、“踩坑智慧”、“踩坑方法論”都分享給大家,當然也不能只有踩坑系列,還有挖坑系列。具體怎麼分享?最近會對外發布,敬請關注我們。
結論,踩坑大法最重要的就是:早踩,多踩,主動踩,用心踩,快樂踩。
呼應一下開頭,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是改變認知。
你在坑裡面嗎?你進我的坑了嗎?面對茫茫踩坑路,你做好準備了嗎?
–  THE END  –
推薦閱讀

華章:如何改變?

華章:如何選擇?

吾心安處 — 我在一土的這些年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